節目宗旨

每週五18:30,公視13頻道,請跟著我們一起出發,走進在地,感受地方共好共生的溫暖力量,用心體會這片土地的美好與感動,這不只是旅行,更是一場貼近土地的深刻體驗,傾聽故事,感受脈動中的生命力。 在地旅行將會一同與各位觀眾走進巷弄、踏入田野、深入原鄉,傾聽它的故事,觀察它的脈動,尋找生命力,看見希望與未來!
顯示具有 走過八八-看見希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走過八八-看見希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07/08 公共電視 南部開講-在地旅行 南橫原鄉巡禮

【西進南橫 先探桃源秘境】
由兩條河流孕育成的馬舒霍爾部落,原始遼闊的美景盡收眼裡,
善用植物特性製作出日用品,為布農族的編織工藝留下重要傳承。
返鄉青年堅持以有善農法來守護土地,幫助著農業附加價值提升,
透過行銷農特產品來探索土地的故事,讓部落文化得以永續發展。

【原味小旅行 聽那瑪夏的呼喚】
以布農族、卡那卡那富族居多的那瑪夏部落,
保留著山林的原始樣貌,各方也透過綠建築和有善農法來愛護土地,
民權國小採高腳屋的方式保持空氣流通外,也將土地破壞降到最小化,
部落內處處陳列著多樣的裝置藝術,展露出了各族群的文化特色。

【找尋附加價值 共創梅好經濟】
善用每一品種的梅子,找出最適合的加工方式增添美味,
猶如變魔法般,將梅子醃漬後入菜更是堆疊出豐富風味,
將鮮果烘成一片片的果乾,原色原味忠實呈現天然口感,
串連著在地小農,將傳統農產品也能烘出不一樣的路。

▶️▶️在地旅行 南橫原鄉 完整版:https://youtu.be/GDCayPWNLQc



2022/07/08 公共電視 南部開講預告:在地旅行 南橫原鄉巡禮

在地旅行【西進南橫 先探桃源秘境】 如桃花秘境的馬舒霍爾部落,橫跨吊橋周圍皆為壯麗美景, 一月到四月期間梅花、桃花陸續綻放,在花香中探索部落的美, 返鄉青年捨棄慣行種植,選擇自然農法讓土壤更加純淨健康, 期許在部落巡禮之下,繫起外部與在地彼此間的連結,感受山林生命的脈動。 在地旅行【原味小旅行 聽那瑪夏的呼喚 】 走進具豐富生態的那瑪夏,在多樣的圖紋下看見部落的故事, 神社遺址不僅是賞螢最佳勝地,也保留著自日治時期的歷史; 聽見故鄉的呼喊,棒球選手改拿起農具為在地農業盡份心力, 摸透各農產品的栽種特性,復耕出記憶中部落的味道。 在地旅行【找尋附加價值 共創梅好經濟】 酸甜的梅子最大產區就在高雄,串連當地小農推動梅好經濟, 將一顆小梅子轉化出多樣風味,透過醃漬留下最美好的味道, 轉型傳統農作產業,改將水果烘出長時間又健康的美味, 從芒果乾到芭樂乾皆堅持原汁原味的做法,也幫助在地農民擴展更多可能性。

▶️▶️公共電視13台:7/8 (五)20:00-21:00
▶️▶️公共電視網路直播:



2022/03/18 公共電視 南部開講-在地旅行 高雄茂林

在地旅行【茂林山水龍蛇山】
八八風災過後已歷經十來年,災情的衝擊之下,沖毀了茂山的輝煌過去,但族人強韌的團結心,再次尋回文化初衷,結合地方農產品與溫泉特色,期盼再升觀光之路。

在地旅行【茂林紫斑蝶生態 】
每逢秋冬時節,茂林化身為壯麗的蝴蝶谷,邀請五十萬隻紫蝶來這度冬,也成為賞蝶最佳之地,
為了更完整保護生態,地方設立專屬蝴蝶的交通號誌外,也透過紫蝶標記工作,一窺牠們堅毅的飛行軌跡,不觸摸純觀賞,留給牠們一個不被打擾的生態環境,讓保育實際落實。

在地旅行【多納部落與返鄉原青烘焙情】
魯凱族青年隨著家鄉的召喚,返鄉後用麵包延續族人精神,發揮一顆麵包的不凡價值,呈現出部落的原汁原味,帶領著在地年輕人一同為家鄉帶來新思維,持續回饋部落,期許更多青年能看見茂林新可能。

2022/03/18 公共電視 南部開講預告:在地旅行 高雄茂林

在地旅行【茂林山水龍蛇山】 茂林國家風景區橫跨高雄屏東,三大名山造就壯麗美景,從高處俯瞰,猶如一條巨龍盤踞於山谷之中,在八八風災的重創後,居民仍努力守護在地文化,每個景觀與圖騰都是對在地最大的祝福。 在地旅行【茂林紫斑蝶生態 】 冬天,到高雄茂林可以看到全世界「唯二」的越冬蝴蝶,紫斑蝶,和北美洲墨西哥的帝王斑蝶齊名,並列全球二大越冬型蝴蝶谷。每年隨著東北季風南下茂林過度的紫斑蝶高達五十多萬隻,是生態教學上最珍貴的大自然教室。 地方透過教育推廣活動,持續為保育蝴蝶之路盡心盡力。 愛牠就不要摸牠,賞蝶,你也可以為保育盡一分心力。 在地旅行【多納部落與返鄉原青烘焙情】 魯凱族的多納部落保留多種傳統風俗,在傳統石板屋內、傳統圖騰下體會文化底蘊,返鄉青年順應著祖先留下的智慧與香料,揉出一顆顆屬於魯凱族的麵包,堅持聘僱身心障礙的「在地族人」只希望家鄉共榮共好。

▶️▶️公共電視13台:3/18(五)20:00-21:00
▶️▶️公共電視網路直播:



2019/8/9 南部開講-在地旅行 走過八八看見希望

在地旅行【希望之路—南橫】
路,就像受了重傷的病人
用生命與無常的氣候抗衡著
歷經十年的復健
即將在今年底,用新的方式讓我們再到天池相會

在地旅行【六龜生態之旅】
探訪大自然的奧妙與力量
了解大自然的生態與萬變

在地旅行【小米的祝福—大武部落】
與自然共生的永續理念
讓部落保留著最原始的生活型態
危機便是轉機,看見希望,抓住下一個發展的奇蹟


 歡迎按讚加入公視南部開講粉絲專頁:

2019/8/9 南部開講節目預告:在地旅行 走過八八看見希望

在地旅行【希望之路—南橫】
隧道口中透出一道孤獨的光
引領我們向前看見他的美麗

在地旅行【六龜生態之旅】
擁有特殊的地質景觀及神奇的地名傳說
這是六龜的守護神,十八羅漢山
走進大自然打造的曠世巨作
和自然一起深呼吸

在地旅行【小米的祝福—大武部落】
林下經濟回歸與自然共生的商業模式
透過小米的祝福帶領部落一起守護大自然
用最適合彼此的方式相互扶持著


歡迎按讚加入公視南部開講粉絲專頁:

2019/8/2 南部開講-莫拉克風災重建十年!

【莫拉克風災後的重生】
對環境最大的尊重,不是開發,而是跟人一樣的陪伴
而陪伴,也帶給了村落力量
十年的時間,找出與自然共生的路
扎穩馬步,用最獨特的森林環境,生產最具備當地特色的產業
下一個十年,小米的祝福陪伴著
節目來賓:
高雄市寶來人文協會執行長                           李婉玲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                               陳美惠
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李金龍

歡迎按讚加入公視南部開講粉絲專頁:

莫拉克風災後的重生完整版:https://youtu.be/eOqXacgQ-VY

2019/8/2 南部開講節目預告:莫拉克風災重建十年!

【莫拉克風災後的重生】
十年前,一場無情的颱風重創南台灣家園
除了造成產業損失慘重,也導致大量人口外移
風雨過後,重建之路該怎麼繼續走?
社區的復興,產業的轉型,將帶來多少新的價值?

節目來賓:
高雄市寶來人文協會執行長                           李婉玲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                               陳美惠
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李金龍

歡迎按讚加入公視南部開講粉絲專頁:

106/2/3 南部開講節目預告:在地旅行 高雄濱海小旅行

台灣的西南沿海,高雄的三個濱海聚落…三處同樣美麗的夕陽,有不同的心情故事…
高雄濱海小旅行第一站來到梓官的蚵仔寮。2012年社區自發舉辦的蚵寮小搖滾,讓這裡在年輕族群之中,知名度大開。當音樂落幕,士農工商回歸本位, 漁人與海的搏鬥,搶標漁獲的錙銖算計,還有當令旬味、在日光下閃著金光的烏魚子,才是漁村的日常。

第二站則是乘著渡輪來到與都市似近非遠的「離島」旗津。穿過熱鬧的廟口大街,路旁大樹,像是奇幻小說裡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的標記,循線魚貫進入無名巷弄,巷弄裡別有洞天。屋頂已傾頹的洋樓,牆壁留有二戰彈孔的老厝,還有轉角時不時出現的、被拆了圍牆的半截房子。對比於夜市化的大街,蜿蜒巷弄裡才能嗅到生活的氣味。

最後一站則是高雄南端小港的大林蒲。帶路的在地人,敞開心胸與旅人分享家鄉的美麗與哀愁,回味昔日農漁富饒的榮景,也在填海造陸、地貌早已大變的海岸線上,找尋最後的沙灘。

2/3(週五)晚上八點到九點,公視13頻道,南部開講在地旅行,帶您走訪高雄的海濱聚落,貼近土地脈動,看見努力生活的人們。



▶▶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
▶▶公共電視網路線上直播:http://www.pts.org.tw/ptslive/live/#

105/03/18 南部開講-在地旅行-高雄甲仙物產體驗小旅行

一說到芋頭,大部分的人聯想到的就是高雄甲仙街道上琳琅滿目的芋冰、芋頭酥及芋粿等,芋頭是在日治時期,隨著桃竹苗地區的客家移民而來的物產,但是甲仙這地方,地處丘陵,耕地比較少,究竟這個遠道而來的芋頭與在地有什麼樣的特殊故事呢? 為什麼這邊的芋頭是種在旱田裡,而不是種在水田? 又是如何孕育出優質好吃、口感綿密的甲仙芋?

如果到甲仙只有品嚐芋仔買完芋頭就離開,其實相當可惜,因為甲仙的物產不只是芋頭而已,這裡還有很多的小農,他們種植了各式各樣品質良好的農產品,另外,甲仙也因為它非常特殊的地質跟環境,擁有豐富的化石數量,這一集請跟著我們的腳步來一趟兼具知性與感性之旅,一起來聽他們的故事以及認識在地食物的原味,看見高雄甲仙不一樣的生命力。



▶▶Youtube線上收看:https://youtu.be/pSyGpzhdeq0
▶▶公視「+7服務」影音平台收看:http://vod7.pts.org.tw/
▶▶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

104/5/1南部開講-在地旅行-後山土地人文小旅行

健康由安全飲食出發,健康的食物也可以很美味? 自己的豆腐也可以自己做?
我們要如何吃得「食」在自然又健康?

八八風災後,台東聖母醫院為了協助災民及失業原住民生活的重建,希望讓失去家園和田地的居民,可以有塊田耕作,因此,以健康促進角度的理念,開闢了聖母健康農莊。農莊的經營團隊,他們認為健康的身體從「飲食」開始,只要從土壤到餐桌都健康,身體自然也就不容易生病。所以在農莊從採摘到烘焙,可以親手桿麵做蔬菜披薩,還可以自己製作健康好吃的鹽滷豆腐,所有的食物來源,都是來自農莊自產的有機蔬菜及在地的天然食材,落實從土壤到餐桌的概念,同時也成為環境教育重要的基地。

食安問題接連發生,從食材到食器都令人恐慌,為了食品安全,去年聖母健康農莊與工藝技術相當有名的公東高工合作,研發適合家戶使用的豆腐模具,整個結構堅持不使用任何金屬物,讓民眾在家也能自己動手做出健康又安心的豆腐。

以木工打響校名的公東高工,乃由瑞士白冷會傳教士創辦的學校,當年為了培養當地學子的技藝,堅持從瑞士引進技職教育,無私奉獻大愛的傳教士,因此造就出許多工業技術的尖兵。而校園中,還有一棟科比意式清水模建築的教堂「公東教堂」,教堂最特別的就是結合了學生宿舍、工廠與聖堂的複合式教堂,教堂內還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彩繪玻璃,透過不同的彩繪窗戶都會有不同的光影變化,呈現了宗教與藝術之美。

101/06/15-南部開講-梅雨暴雨來襲?! 路毀.橋斷.土石崩 西南氣流大豪雨 全台警戒? 台灣國土通過考驗?

來賓
政務委員 楊秋興
成大地球科學系系主任 吳銘志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李根政
氣象達人 陳旭昇




五六月是台灣梅雨好發的季節,但是這三年梅雨雨量不大,今年在這禮拜之前也沒有太多雨量,但是在梅雨季即將結束之前,西南氣流夾帶的超級暴雨,卻讓全台從南到北全都陷入水鄉澤國,突發的暴雨?長年的高溫?台灣的氣候變遷問題越來越嚴重?為什麼短短一個禮拜的時間,台灣就從酷熱無雨直接進入豪雨成災?而且過去豪降雨通常只針對某些區域,這一次的豪大雨卻是遍及全台,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台北刷新六月雨量百年紀錄、高屏山區降雨累積上看1500毫米,這次的西南氣流為何有那麼大的威力?氣象圖從一條魚變成一條龍?未來這樣的西南氣流會更常見?莫拉克也是因為西南氣流導致三日大雨,對於台灣來說,西南氣流的豐沛雨量是水災的危險因子?在海洋溫度年年上升之際,西南氣流的威力會更強烈?第四號颱風谷超成型,未來會影響台灣嗎?中南部又首當其衝?


八八水災挑戰了台灣面對複合式大型災害的能力,這次全台性的水災,又打破過去僅限區域性災難,整個西半部全面陷入水災的困境,面對全面性的災難處理,台灣表現得如何?原八八災區這次再降下超過1500公厘雨量,阿里山、桃源、六龜、甲仙、那瑪夏等山區多處發生坍方,災後便道和便橋不但緊急封閉,部分更是被溪水沖毀,居民再一次受困在部落,就像身在孤島一樣。三年來的道路與橋梁重建,完全禁不了大雨的肆虐?桃源復興里更批評三年來疏濬不力,僅是把挖出來的土石堆到河床兩邊,但每次下大雨,土石又被沖回河裡,政府疏濬不僅沒有結果,更是浪費公帑,而這次甚至使得上次逃過八八災難的地方,民宅也被沖走,八八重建存在太多的問題?民眾求好又求快,重建真的能有品質嗎?政府與民眾該有更多的溝通?

尤其在八八過後,全國傾全力做好災區的復建與防備災,這次梅雨全台仍傳傷亡,民眾撤村備災措施仍未落實?但是高屏山區民眾禮拜六日就提早撤離,留守民眾也有緊急避難所、準備足夠物資,對於八八災區來說,這次傷亡不嚴重,民眾都已經做好防救災的準備?反而過去少淹水的地方,包括桃園、三峽、五股等地,民宅淹水嚴重,台中山區仍傳傷亡,因為缺乏警覺心?未來水災將會更頻繁?政府與民眾都要有所意識?

101/06/08-南部開講-在地旅行系列-台東南橫利稻 長濱之旅




橫貫台灣中央山脈的北、中、南三大條公路,其中的南橫曾是南部非常知名的觀光景點,兩年前的八八風災造成南橫路斷了,因而在南橫公路上的利稻啞口兩個村落居民賴以維生的觀光產業整個一路下滑,路斷了、產業沒了,南部開講節目將帶大家從台東進入南橫來了解這兩年多來這些居民怎麼走過這段困苦的日子。

101/02/10-南部開講-在地旅行系列-台24線德文 達來部落生態之旅




位處在台24線海拔1200公尺的三地門鄉德文部落,因為氣候適宜早年就成為屏東高山咖啡豆的盛產地,所產的咖啡豆還曾經在日據時代被選為天皇的貢品,為屏東帶來很大的經濟產值,八八風災德文村的聯外道路重創,產業一度停擺,德文居民並不因此氣餒,帶著咖啡豆走出部落透過一鄉一產業的行銷,再度打響德文部落的咖啡知名度,節目中要帶觀眾一起走訪德文部落中由14戶咖啡農友所組成的馬古都莊園,在這他們結合農民形成合作社成立了公平交易理念的實驗平台。也與當地的國小合作將部落的咖啡文化融入課程之中,藉由採咖啡豆、日曬、剝殼、挑豆、烘焙到沖泡咖啡的整個流程,讓部落小孩因為了解而做到傳承部落文化。更希望利用咖啡產業再度喚回遺失的青壯人口,這段時間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達來部落舊稱達瓦達旺,這部落歷經了五次的遷村,遷村後舊達來這個部落已經被遺忘,經過八八風災後才被世人發現也更加印證了原民祖先的古老智慧,這裡還保有了最完整的石板屋群有著豐富的植物也是保育類黑鳶每年必拜訪的地方,節目中帶大家去看看這個被遺忘的排灣部落。

100/08/05-南部開講-八八走過兩年 在地重建?產業轉型? 700多個日子 重建走向希望

來賓介紹
六龜雲端市集委員 王坤煌
阿禮部落生態旅遊導覽 古秀慧
屏東霧台愛鄉發展協會 勒絲樂斯



八八水災迄今兩年,期間經歷遷村、永久屋、道路重建等等的爭議,七百多個日子過去,有些部落慢慢回到生活的常軌,部分部落的重建腳步卻依舊緩慢,風風雨雨這兩年,雖然颱風重創了山林環境,也重創人民安居的家園,但是危機或許也是一種轉機,人民重新反省人與自然的相處方式,更慎重面對環境與開發的選擇,而這樣的思維與觀念,也建立在他們的家園與產業的重建計畫,傳統農業的村落,開始思考有機與安全農業的可能性,仰賴觀光發展的部落,也開始嘗試生態旅遊的模式,城市與鄉村的對話與支援系統也慢慢建立。八八災後,重建區的產業也開始轉型,而這樣的轉型,能帶給台灣什麼樣的改變?


不管是漢人的村落或原住民的部落,農業都是重建計劃中最重要的產業,在六龜,有一群農民成立了產銷班,重新思考農業與環境的友善關係,並且也組成了雲端市集,透過網路預購,推銷六龜的農特產品。這一年多的試驗,對這群農民來說,學到多少?又有什麼啟發?六龜小農要出頭,還需要更多的支持與協助?

除了農業之外,觀光是多數災區另一項重要產業,高雄的南橫三星、寶來溫泉、屏東的台24線都在八八風災中受創很深,這兩年來,災區觀光復甦緩慢,不過也讓很多人思考未來觀光要如何走?霧台是屏東受創最大的地區,包括吉露、阿禮、佳暮、大武都面臨遷村的困境,其中魯凱族最古老的部落阿禮,僅剩4個家庭留在山上決心在地重建。雖然人力單薄,但是他們延續災前的信念,以生態旅遊作為產業重建的方向,也希望搬進永久屋的族人,未來返山能一同投入。這一年多來的時間,阿禮的魯凱族人發展生態旅遊遇到什麼困境?災區要做觀光重建,阿禮的生態旅遊能成為典範嗎?政府該如何繼續給予支持?

100/04/29-南部開講-走進那瑪夏 螢火蟲.射耳祭.水蜜桃 那瑪夏要站起來? 八八重建大夢能實現?

來賓介紹
南沙魯村民 烏布(明有德)
台灣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發展促進會秘書長 屋那(周浩祥)
家扶中心督導 林秀琴



八八水災迄今一年九個月,重災區那瑪夏也歷經一年多的重建,在地民眾希望透過農業和觀光重新站起來,目前成效如何?三到五月是那瑪夏的觀光季,「春之頌」活動結合了傳統文化、水蜜桃產業和生態環境,八八水災之前,螢火蟲、射耳祭和水蜜桃是那瑪夏最大的觀光賣點,也是目前災後觀光重建的核心,但是從去年到今年,遊客銳減,重重打擊在地重建的信心。政府投資上億蓋公路、辦活動,但是重災區要如何走出災害後遺症?生計、生活該如何站起來?該如何恢復過去農業與觀光的榮景?南沙魯歷經永久屋爭議,一個部落變成兩個村莊,留在山上的33戶居民相信重頭再來,仍然可以重建美好的家園,他們期待夢想起飛,重建大夢如何能實現?


◎獵人.布農族.射耳祭
打耳祭是布農族傳統的獵人文化活動,大約在每年的3月到5月進行,依照曆法,這個時候正是小米收成後的農閒時刻,也是部落狩獵期的尾聲,也是那瑪夏觀光季的高潮活動。到底射耳祭是什麼?布農族透過祭典要傳達什麼觀念?布農族的獵人文化有什麼特色?來到那瑪夏,如何體驗布農族的傳統文化?布農族文化導覽柯文哲帶我們認識獵人文化的迷人之處。

◎螢火蟲.抓溪蝦.夜遊那瑪夏
晚上的那瑪夏滿天星斗,有著世外桃源的寧靜悠閒,從3月開始的螢火蟲季,更是過去那瑪夏最引人入勝的生態活動。卡那卡那富文化協會屋那帶我們夜探那瑪夏,認識螢火蟲和溪游的生態之旅,也認識卡那卡那富的河祭傳統,看見南鄒族與自然生態的共享共處文化。

◎水蜜桃.卡那卡那富.達卡努瓦之旅
達卡努瓦是那瑪夏三個部落之一,是布農族、南鄒族混居、人口最多的部落,水蜜桃是當地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每年五月是水蜜桃盛產的季節,也是那瑪夏觀光季的最後高潮。桃農將介紹那瑪夏水蜜桃鮮嫩多汁的秘密,鄒族人也將帶我們深入體驗卡那卡那富傳統文化,認識這個全世界最少族群之一的傳統生活。

◎土石流.南沙魯.夢想起飛
八八水災重創南沙魯部落,永久屋政策更拆散了部落的情感,返鄉的33戶布農族人,如何在祖先的土地上,重建南沙魯部落?在地工藝家林素雲帶我們體驗布農族的工藝DIY,也帶我們看見南沙魯婦女,如何透過夢想菜園、部落廚房,實現南沙魯的觀光重建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