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99/12/26 南部開講-綠能玩假的?! 再生能源又轉彎? 政策反覆?民間跳腳? 台灣能源政策 葫蘆裡賣什麼藥?

來賓介紹
屏東縣縣長 曹啟鴻
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副理事長 林山城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 艾和昌
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不動產經營系教授 白金

坎昆氣候會議該落幕,全球達成低碳經濟的發展共識,馬政府上台之後,也將環保救國,發展綠能產業列為黃金十年的主要政綱。不過攸關電力政策與綠能發展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上個禮拜政策大轉彎,引來民間再生能源業者的反彈。

延宕多年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在去年七月,終於經過立法院三讀立法,法律通過之後,行政院又花了一年時間擬定後續子法,包括再生能源的收購費率,以及費率的審議小組。但是政策推出三個月後,包括環保署、民間業者都批評「再生能源玩假的」,十月初民間業者也登廣告,指控政府推動再生能源不力,業者依法送件,但申辦程序繁複延宕,種種設限讓民間投資再生能源難上加難。

雖然經濟部矢言會整合窗口、加速流程,不過上個月能源政委表示台灣的再生能源費率太高,恐怕會拖垮財政,上禮拜政策更是大轉彎,不但明年政府的收購費率大降約20%,而且原本「簽約一年內發電約即有效」的辦法又改為「完工送電約才生效」,並且將溯及既往,今年簽訂的合約如果無法在今年完工,都將依照新的規範。讓許多投入再生能源投資的業者和民眾來不及因應,抨擊政府罔顧再生能源的發展。

尤其屏東縣的「養水種電計畫」,為了防止林邊、佳冬地區養殖業、蓮霧農繼續抽取地下水,請農民把地租給業者做太陽能發電,更受到這次政策轉彎的影響,業者在無法計算費率成本情況下,不敢貿然把資金投入,導致國土轉型的計畫受阻。

但是對於政策轉向,經濟部認為為了維持公義、避免電價上漲,加上太陽能發電設備成本下降,因此大幅調降躉購費率,並且改成完工日後才給予電價補貼,但是當初的辦法上明定簽約一年內需完工送電,既然約定如此,民眾當然有權利選擇何時動工,何錯之有?更何況,區區一年時間,設備價格又能有多大變動空間?政府犯得著這樣改變政策侵擾庶民嗎?經濟部說,長達二十年的購電契約會拖垮財政,那該如何提出合理的電價?政府若無適當的補貼,再生能源的產業能推動嗎?再生能源政策在上路五個月後反反覆覆,一再激起民怨,政府與台電對於台灣的能源政策,到底有何方向?再生能源一直被視為輔助電力,但在全世界開始將再生能源是為主要能源的趨勢中,台灣的電力與能源政策,該要開始調整?
























99/12/19 南部開講-台灣減碳又後段班?! 坎昆氣候會議 窮國vs.富國 氣候戰役誰輸贏?台灣減碳拿出辦法?

來賓介紹
高雄市環保局第五科科長 林燦銘
台達電文教基金會氣候變遷專案經理 張楊乾
坎恩會議青年代表團成員 張恩典
call out: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柳中明
call out: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 徐光蓉









在墨西哥坎昆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六次締約國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六次締約國會議(COP16/CMP6),上禮拜結束為期兩周的議程,敲定《坎昆協議》。會議中通過工業國家負責轉移溫室氣體減排技術、成立每年數十億美元的綠色氣候基金、並且協助貧窮開發中國家調適氣候變遷,但是相關經費如何籌措?窮國是否能從綠色基金與技術轉移中,取得減碳的實際效用?仍有許多疑問?坎昆會議能走出哥本哈根的困境?全球的氣候合作,出現曙光?

從巴里島、哥本哈根就陷入談判僵局的減碳標準,在這次的坎昆會議,也沒有取得共識,會中雖然建議工業化國家以1990年為基準,未來十年內減排溫室氣體25%到40%,目前各工業化國家承諾的減排總量約只達16%,2020年全球的減碳標準,是否能達成?而且讓人擔憂去年哥本哈根會議被喻為地球最後的機會,最後卻未能成達共識,今年的坎昆有取得減碳的成效?京都議定書在2012年到期後,世界各國對於減碳標準,是否變成各行其是的國內政策?

尤其從巴里島、哥本哈根到今年的坎昆,氣候會議成為歐盟、美國(傘型集團)和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三方角力的場域,溫室氣體減量在這三股勢力中,為何爭議如此之大?中、美之間的爭紛,如何影響氣候會議的結論?窮國和富國之間的氣候戰役,不只是減量與適應問題?技術轉移與資金補助,窮國與富國之間能取得共識?而台灣在這三股勢力之間,該要有什麼態度?政府的氣候政策,該如何有所作為?而且氣候會議已經不單是環境問題,更牽扯入經濟、政治、外交等難題,面對全世界的氣候角力,台灣要如何找到定位?在適應、技術、資金等國際關心的面向中,台灣如何發揮自己的力量?

德國看守協會在會議前公布的減碳績效評比,台灣在全球57國當中名列第47,節能減碳的成果依舊不理想,不過台灣的氣候政策排名由第33名進步至第25名,但是民間的排名卻退步。從這項調查中,台灣的減碳政策出現什麼問題?為什麼政府政策評比進步,但是減碳成效以及民間的落實卻退步?台灣的減碳政策長期只是紙上談兵?僅止於環保宣言,但是在產業、交通等其他政策,卻沒有落實?尤其美國通過《清潔能源安全法案》,預定2020年開始徵收碳關稅,對台灣未來的貿易與產業將造成打擊?台灣未來的減碳政策,要如何因應?在五都選完之後,各城市爭相發展低碳經濟,以一個城市的力量,要如何提出低碳發展的願景?從高雄市過去的經驗,檢討台灣的減碳政策?

99/12/12 南部開講-五都背債5千億! 財劃法遲未修訂 開源節流?債留子孫? 五都如何過錢關?


來賓介紹
高雄市財政局局長 雷仲達
台南市議員 林俊憲
中山大學政治所所長 廖達琪
高雄大學政法系教授 廖義銘

選舉落幕,五都市長抵定,接下來,除了迎向升格後的施政遠景,全台還要共同面對,財政重劃、資源分配的問題。未來五直轄市,將掌握台灣六成的資源,許多學者認為,應該重視新版財劃法,依公式公平分配,還有增加地方自籌財源誘因的條件下,解決財政問題。


以目前五都的財務狀況來看,五位市長上班第一天,就得面臨加起來超過五千億元的負債,在財源增加有限、負債持續擴大的情形下,選舉開出的支票要能夠兌現,建設經費勢必捉襟見肘?其中台北市和高雄市的公共債務都超過千億,高雄和台南的負債情況嚴重,整年的歲入都不夠償還負債?為什麼地方財政會如此困窘?五都升格之後,舉債上限增加,這些城市的舉債問題會更加嚴重?

選後民眾該盯緊政府的荷包?市政建設需要錢,沒有具體財源的建設是不可能實現的?財源要從哪裡來?仰賴中央補助與統籌分配對嗎?中央政府財政非常困窘,這位老大哥已經無可指望了?蓋蚊子館、辦大型活動、放煙火、揮霍納稅人的錢、最後受苦的還是城市的民眾?要求政治人物兌現支票之前,民眾更要了解五都的財政問題與相關政策?

選舉敏感時刻,五都相關配套法案都遲遲未過,由於財劃法牽動未來五都統籌稅款分配方式、公債法涉及五都舉債方式、行政區劃法則影響行政區域整併,12月25日五都正式上路,這些配套法案有辦法如期通過嗎?尤其財劃法爭議不斷,4月行政院修訂草案時,就引起富都窮縣的批評,而且中央政府負債四兆多,23個縣市的債務也超過法定上限,地方財政難自主,中央也喊窮,在這樣的情況下,財劃法如何修得讓各方都滿意?要讓中央、地方財政情況改善,財劃法修正?訂出統籌分配公式?中央多釋出千億經費?就能夠解決問題?公債法放寬舉債額度,會讓地方財政更惡化?


面對各縣市的財政困境,目前的財政政策出了什麼問題?中央拿權又拿錢?地方自治難以實踐?地方在喊窮之餘,要如何拿出開源節流的本領?市長上任之後,中央與地方要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99/12/05 南部開講-台26線環評過關! 環島公路?阿塱壹古道? 台26線該建?不該建?

來賓介紹
屏東牡丹鄉代會 鄉民代表 曹明生
屏東牡丹鄉東源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掃羅
屏東環保聯盟 理事長 洪輝祥

環境和經濟拉扯的問題,在這幾年不斷上演,備受爭議的台26線安朔至港口路段興建案,這個禮拜的環評大會有條件通過,這項環評變更設計案,歷經六次初審會審查,兩次提交環評大會決議退回重審,是近年少數歷經官員及環評委員反覆討論的案例。

早在91年就通過環評審查的台26線,因為有破壞阿塱壹古道、海龜產卵路線的疑慮,地方人士與環保團體長期反對,上個月也走上凱道,呼籲政府全力保留台灣最後一段的海岸線。不過公路總局也提出沿線闢建兩座隧道、縮減路寬、減緩人車停留對環境破壞的解決方案,定位成景觀道路,當地民眾也認為,台26線完成之後,可以帶來觀光人潮,推廣當地的天然與文化資源。

這段預計興建的台26線,會引發這麼大的爭議,是因為可能嚴重影響介於台東旭海到安朔的海岸線,這段海岸又稱為阿塱壹古道,自清代以來,便是原住民族來往東西部的重要幹道,充滿文化價值和生態資源,但也由於是台灣唯二沒有公路經過的海岸,公路總局就當地交通和觀光發展的立場,希望可以將這段海岸的公路銜接起來,帶動地方建設。

這幾年許多具有環評爭議的交通開發案,包括蘇花替、台26線一一通過,其中台26線歷經十年的環評爭議,公路總局雖然提出隧道、遠離阿塱壹古道等開發計畫,但環保人士仍然認為公路開發將為當地帶來大量的觀光人潮,將加速對環境的破壞,在觀光開發與環保生態的拉扯間,目前的台26線計畫,真能為當地帶來雙贏?

尤其台26線的觀光資源來自於豐富的生態景觀,這條道路的開發,連結台東和墾丁這兩個大型的觀光景點,可能帶來大量的人潮,難道不會造成破壞?反而影響海岸的生態資源?而且這條海岸線已經是台灣唯二未經破壞的原始海岸,東海岸的侵襲也相當嚴重,未來要維護這條道路,施工過程是否會有更大的破壞?而且台26線已有屏199和屏200兩條替代道路,要連接墾丁和台東的交通,非得需要台26線嗎?目前台26線已經通過環評,在公路總局造路的急迫之下,台26線註定要開始動工?環保人士的訴求,能夠讓安朔到港口路段再次擱下?






99/11/28南部開講-五都選後.局勢觀察 北二都激戰膠著? 南二都跌破眼鏡? 重洗藍綠版圖?


來賓介紹
中正大學 政治系主任 謝敏捷
中山大學 政治所主任 廖達琪
高雄市議員 連立堅

地制法去年修正通過,台灣進入新五都時期,北中南五個直轄市的新任市長選舉,在11月27日揭曉,雖然今年選情冷清,但選前北二都藍綠陷入膠著,雙方在台中的實力也更為接近,南二都雖然有棄保效應,但是藍軍氣勢卻遠遠落後綠營,這樣的選舉過程與結果,代表什麼?因為理性選民越來越多?揚棄政黨惡鬥?因此今年的選情特別冷?藍軍在具有優勢的中北三都陷入苦戰?在居於劣勢的南二都卻大幅落後?是因為外在經濟懷境的影響?國民黨在南部長期缺乏人才培養的決心?

從五個城市個別的選舉結果,我們要如何觀察?北二都苦戰揭曉,國民黨可能丟了(民進黨差一點贏了)台北市,首都之役的勝負,對台灣未來的政經情勢有何影響?新北市的蔡英文和朱立倫兩位政治明星,勝負結果對他們未來的規劃,有何影響?馬主席要切斷派系,但是在台中的結果來看,台中縣的紅黑兩派,對選舉還是有決定性的影響?南二都的選情結果,對南部的區域發展,會有什麼影響?楊秋興和黃昭順的棄保結果,對藍軍未來在大高雄的經營,更加辛苦?楊秋興有可能成為新的一股力量?這樣的選舉結果,對於兩岸之間,是否造成影響?

國民黨選前定調ECFA、兩岸經濟牌,民進黨則打民生、地方治理能力,這次的選舉結果,哪個選舉策略贏得民心?兩邊的操盤手誰得負責?民進黨認為五都選舉是馬總統的第二次期中考,馬總統通過了嗎?馬主席接連的戰役都表現不好,金溥聰可能得下台,那馬總統還要繼續兼任主席?國民黨會開始內鬨?這對後年的立委和總統選舉會造成什麼影響?立法院藍一黨獨大的優勢將會消失?地方藍綠版圖將要重整?

馬總統上次縣市長選舉少掉100萬票,這次五都可能再丟100萬票,08年的選票差距不見了?民進黨也走出後扁陰影?陳水扁排對國民黨不再有用?12年的總統大選,兩黨又站在同一個起跑點?未來一年多的時間,馬政府如何讓人民信任他有連任的能力?民進黨也將陷入黨內爭取總統的紛爭?蔡英文的溫和轉型路線還能持續?民進黨該如何贏回民眾的信任?這200多萬票,未來會如何流動?他們象徵的是台灣中間選民的堀起?不只關係著藍綠版圖的改變,也是觀察台灣政治發展重要的切入點。










99/11/21 南部開講-南二都選情觀察 高雄操作棄保? 台南各固基本盤? 誰能吸引中間選民?

來賓介紹
中山大學電機系退休教授 陳茂雄
高雄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 王鳳生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 辛翠玲

再過一個禮拜,五都選舉結果就要揭曉,國民黨打出經濟和兩岸議題,希望塑造藍綠對決的氣氛,民進黨則強調民生與地方治理,希望催出中間選民的認同,根據大部分的媒體觀察,北二都藍綠陷入膠著,南二都則是綠軍贏面甚大。

其中大高雄的棄保話題,在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為楊秋興站台後,情勢愈演愈烈,國民黨雖全力防堵,但楊秋興以「中道路線」所揭示的第三勢力,對選情能造成影響?五都選舉是否能讓第三勢力出現生存空間?棄保效應會不會真的發酵?反菊勢力集結,會讓大高雄最後出現翻盤的局面?但是,從在地來觀察,大高雄選戰變成棄保或是挺菊反菊之爭,是否忽略了候選人政見?甚至讓中間選民更不願意投下手中的一票?至於大台南在冷清的選戰中,候選人的辯論註定流產?最後還是變成各自對基本盤發聲?中間選民想要看到的政策牛肉,在這次選戰,能變成重點嗎?在南二都的選戰中,中間選民能發揮真正的影響力嗎?

北二都陸續有「社會住宅」、「托育、教育」等政策的交火,南二都一個選情冷清、一個棄保話題,台南與高雄真正該被討論的都市遠景或公共政策,在這次的選舉中,市民能了解嗎?尤其大高雄的經濟和大台南的文化、農業,以及兩都都要面臨的縣市合併問題,選民看到未來的遠景?

五都風雲詭譎,兩黨都宣稱坐二搶三,但各項民調拒絕受訪或表態的民眾比率偏高,這塊灰色地帶如何解讀?台灣的中間選民,今年會不會變成「中間不選民」?同樣的情形也發在年輕選民身上?中間和年輕選民,他們想知道的是什麼?南二都選戰只剩一週,如何讓大家願意投下手中的一票?






99/11/14 南部開講-綠色交通 政府送利多?! 電動機車買不起? 政府補貼 低碳交通生活 可行嗎?

來賓介紹
高雄市交通局局長 王國材
高苑科技大學機電學院院長 張學斌
台灣電動機車協會理事長 黃枝樹
高雄市議員 吳益政









節能減碳成為全民運動,食衣住行上樣樣都要找到減碳的方法,尤其交通佔都會區碳排放量的兩成以上,世界各國莫不發展綠色運具,要改善目前以消耗石油為主的載具。在世界各大車展獲上海世博,各大汽車廠相繼推出量產或即將量產的電動車,讓電動車的發展在沈寂了將近百年之後,突然間變成了非常夯的話題。台灣也不落人後,行政院推出「3年補助30億 3千電動車上路」。

在全球瘋電動車的熱潮中,許多學者反而表示目前電動車的技術尚未成熟,尤其是電池和電動馬達,呼籲政府不要把減碳只放在電動車的發展,不過看著現在全球電動車的熱潮,電動車產業依舊充滿前景?台灣該做?現在不做,未來後悔?或者電動車也只是車廠的商業策略?距離量產、平民化還很遠?

相較於動輒百萬的電動車,三、五萬元的電動機車相對便宜,尤其台灣的機車數量眾多,大高雄甚至有200萬台的摩托車,交通排碳的壓力大,目前要說服民眾從摩托車轉換成電動機車,容易嗎?過去十年政府也曾推動電動機車,但卻失敗落場,問題出在哪?價格昂貴?性能不佳?使用更不方便?這些過去錯誤的原因,現在都改善了嗎?從中央到地方都祭出補貼政策,希望民眾能轉換成電動機車,目前成效如何?相關基礎設施的配套都完成了嗎?這次會不會再步上過去錯誤的政策?甚至花了大錢,讓民眾便成白老鼠?

要把電動車能當作交通減碳的策略,不管電動車或電動機車,都還在發展的初期,政府要有什麼政策方向?加強基礎設施?透過共享制度?不能只是補貼民眾購車成本?把消費者當白老鼠?如果高雄要朝向低碳城,電動車與電動機車該如何發展?



新增說明文字







99/11/07 南部開講-五都選完 農村凋零?! 農業新生?三級貧戶? 五都選舉被忽略的農業政策?

微風市集理事長 林憲輝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 張正揚
台南藝術大學 曾旭正
台南後部村村長 黃正雄

五都選舉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各陣營候選人莫不提出城市治理的相關政見,其中,高雄、台南、台中的縣市合併,原本的大型都市與鄰近都市外圍的農漁村,將形成一個共同的行政區,而且整併後的農業區都比都會區大上十幾倍,候選人對於農村、農業,是否提出相對應的政策?尤其農村在台灣的政經發展過程中,長期被忽略,「以農養工」的政策思維下,農村不但成為都市與工業發展的附庸,提供任何都市發展所需的資源,在大高雄、大台南和大台中整併的過程中,不對等的都市和鄉村關係,是否會更加失衡?都市中的農業發展,是否會更加邊緣化?五都選舉,對於合併後的資源弱勢地區與民眾,是新的發展契機?或是更加弱勢?農村有何擔憂?

為了經濟考量,農業發展可能更沒落?農地也可能變成工業開發?農村還是城市的附庸?後花園?三都升格,農業區域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嗎?都會區與農村要如何互動?農業區能成為都會區主要的糧食來源?打破過去的盤商產銷制度?在地食物在地生產與消費?縣市合併也能成為提高糧食自給率的一種作法?未來的市政府,在思維上與作法上,要如何改善?微風市集的案例能擴大力量?在都市與鄉村結合的同時,我們對於都會農業,要更有想像力?不只是把農村當成都會區的後花園?

在氣候、糧食與能源的趨勢中,農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在城市的發展中,農業的功能不只是生產?還具有糧食安全、防災需求的功能?候選人該如何重新看待農業在都市中的功能?如何定位三都發展中的農業角色?農業文化如何自立更生?農村往休閒觀光發展?可行嗎?我們要如何塑造農村面貌?










99/10/31 南部開講-強降雨成災? 與水同亡?與水共存? 面對極端氣候 房屋要改造?

來賓介紹
行政院南部辦公室執行長 羅世雄
高雄大學都建所 教授 曾梓峰
屏東科技大學土木系 教授 丁徹士
成功大學防災中心副主任 賴文基



過去颱風豪雨常帶來台灣山區極端降雨,例如去年的莫拉克重創南部山區,除了山洪爆發造成下游災害,平原地區的損失都相對較少。但是今年從919凡那比的北高雄大淹水、924東北季風在基隆、汐止造成超大豪雨,一直到梅姬颱風在宜蘭創下新的降雨紀錄,接連的單點強降雨不但頻繁,雨量也驚人,更不限於山區,反而使平原地區的災害越來越嚴重。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平原地區單點式的極端大雨,勢必越來越嚴重,但是從高雄、基隆到宜蘭的經驗來看,台灣,準備好面對這類的極端氣候了嗎?

每次災難過後,政府與民間的檢討不斷,包括預報的準確度需要加強、政府緊急應變組織與能力必須提升、疏濬排洪的經費太少、滯洪工程也不夠等等。但是更需要深思的是,即使預報精準、防救災工作確實,但是不斷破紀錄的暴雨和淹水,卻是無可避免,防救災已非一個部門或一個單位所能面對,尤其人口密集的都市,滯洪區域少、人工鋪面多,再加上財產價值高,只要一次大雨,損失慘重,接連的經驗,政府的整體政策、都市規劃,在這樣的氣候環境下,已經有新思維的典範轉移了嗎?

尤其近幾年在歐洲興起的「與水共存」治水觀念,台灣也喊了幾年,但是卻一直學不會?問題出在哪?工程容易學,但是精神不容易?歐洲認為治水得先治人,從民眾教育與溝通著手,台灣呢?淹水潛在區域該公布?治水計畫要讓民眾參與?未來的都市規劃民眾也有知的權利?從人治起,才能真正達成治水的功效?

人民要參與抗災、防災如何做起?私人地下室能當滯洪池?綠建築能改善雨水滲到地表?高腳屋、水上建築也能自救?改造房屋也能抗災?荷蘭、德國經驗如何將民間資源引入?如何讓民眾在食衣住行上,都能體認氣候環境帶來的改變?也學會與極端氣候共存?












99/10/24 南部開講-綠能玩假的?! 再生能源條例通過一年 太陽發電”零”?!

來賓介紹
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組組長  蘇金勝
高應大研發處處長    艾和昌
台達電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張楊乾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李根政



這個禮拜,環保署長沈世宏重砲抨擊經濟部的綠能政策,他說,「跟德國比起來,我們的綠能政策根本是玩假的」。德國政府對於再生能源業者發電的申請案一律來者不拒,在台灣,不但限制發展總量,台電審核也重重關卡,沈世宏表示因為台電是全台最大的火力發電業者,根本無心推動再生能源。去年六月立法院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鼓勵民間以太陽能、風力等方式發電,逐步拓展傳統火力或核能發電以外之替代能源。不過月初太陽光電業者聯名在各大報刊登廣告,指控政府推動再生能源不力,業者依法送件,但據報載三個多月下來,核准件數為零。業者也指出台電申請書厚達兩百五十頁、電表超貴、數戶併連所代表之自然人又有所得稅申報問題,種種設限,發展再生能源難上加難

雖然台電反駁業者指控,認為再生能源不穩定,不能取代傳統火力或核能,不該過度倚賴。而且太陽能發電效率有限,不切實際。再者,台灣抄德國的辦法只抄半套,補助再生能源的收購費率過高,但是一般電費很低,中間的差價太大,可能有圖利民間的問題,尤其現在再生能源的收購費率,是光電業者遊說施壓的結果,高於一般電價的五倍,非常不合理

業者認為政府發展再生能源缺乏誠意,政府擔心收購價格過高,造成財政壓力,而台電作為政策的主要執行者,得面對利潤不符成本、對排擠本身發電來源等問題。一部以「節能減碳」、「改善台灣能源政策」的法律,本來希望透過多元發電,改善台灣的能源問題,為什麼卻製造出更多的問題?是因為官僚的執行不力?遊說立法的利益問題?或是政府不願意解決台灣能源政策的核心問題?尤其電力價格過低、特定產業單一價格收購,都造成政府財政與台電營利的問題?而台灣的能源,高度仰賴外國進口,再生能源是否能改善能源結構?政府和台電如何面對這些基本的問題?電價該調漲?能源稅該課徵?

環保署批評經濟部綠能政策出了問題,從再生能源發展的衝突中,我們要如何思考台灣的能源政策,出了什麼問題?在便宜的水電油價政策下,再生能源發展的機會何在?火力發電和再生能源的定位與能源策略為何?要發展再生能源,政府的百萬屋頂還行得通嗎?發電設備昂貴、申請不易、民眾如何投入再生能源的發展?面對節能減碳的趨勢,太陽能、電動車,生活也該有能源策略?










99/10/17 南部開講-凡那比重創來義 來義險成小林第二? 比莫拉克還嚴重?

來賓介紹
屏東縣來義鄉來義村村長 洪嘉明
屏東縣副縣長 鍾佳濱
成大防災中心副主任 賴文基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 洪輝祥

去年莫拉克風災過後,重建會調查全台原住民部落,共計47個不安全以及15個部份不安全部落,這62個部落經過一年的重建,部分居民選擇住進永久屋,但多數民眾依舊選擇原地重建。今年颱風季未帶來強風豪雨,本以為這些部落能順利通過挑戰,但是上個月919的凡那比風災,除了造成大高雄平原地區淹水災情,更是重創屏東的來義山區,大批土石,沖入位在來社溪與內社溪匯流的來義村東部落,52戶房屋被溢堤的土石侵入,所幸村民早已撤離,才無人傷亡

去年八八災後大量的土石堆積來義河床,使得河床上升幾乎和東部落的路面同高,今年的凡那比又帶下大量的土石,幾乎將東部落埋了一樓高。來義東部落的地形、地質,為何如此脆弱?類似的地形環境,在台灣山區處處可見?來義東部落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未來在其他不安全部落,也可能在次發生?面對這樣環境特性,政府與當地民眾該如何防範?這一年來,水保局在東部落外興建土堤,抵擋大水,像這樣的防範措施,能保障這些不安全部落與居民的身家安全嗎?還是土石得要繼續清淤?才能保障安全?這次東部落在警察勸導撤村後,不至於釀成大難,遇雨則撤、遇風則逃,變成台灣山區民眾避災的最好選擇?

去年莫拉克災後的不安全部落調查,引起專家學者和原住民的對峙,學者建議不安全部落應該要有遷移的計畫,但是民眾認為根據在地經驗與傳統知識,大部分選擇留鄉重建。在這次凡那比重創來義東部落之後,不安全部落未來該何去何從?居民在地重建的理想是否破滅?之前不願遷村,現在遷村意願高?政府面對這些部落的未來安居問題,該如何提出政策?如果真該遷村,去年所面臨的所有遷村爭議,土地問題,都已解決?除了在地重建和遷村之外,有其他選項嗎?

而且這次東部落也面臨入住永久屋與是否適用莫拉克條例的問題,這些遭受莫拉克破壞的山區,未來面對災難的適應力勢必很低,一旦再次發生災難,莫拉克條例與相關補助,能夠協助他們嗎?永久屋政策能繼續辦理?而且距離莫拉克條例落日僅剩一年多時間,未來再有大型災難發生,重建資源要從哪裡來?面對大型氣候災難的頻率增高,台灣該提出災難基金、救助辦法、相關配套法令?長期的避難屋與安置機制勢在必行?而這些機制,在這次的來義東部落經驗,發現哪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