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賓介紹
行政院南部辦公室執行長 羅世雄
高雄大學都建所 教授 曾梓峰
屏東科技大學土木系 教授 丁徹士
成功大學防災中心副主任 賴文基
過去颱風豪雨常帶來台灣山區極端降雨,例如去年的莫拉克重創南部山區,除了山洪爆發造成下游災害,平原地區的損失都相對較少。但是今年從919凡那比的北高雄大淹水、924東北季風在基隆、汐止造成超大豪雨,一直到梅姬颱風在宜蘭創下新的降雨紀錄,接連的單點強降雨不但頻繁,雨量也驚人,更不限於山區,反而使平原地區的災害越來越嚴重。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平原地區單點式的極端大雨,勢必越來越嚴重,但是從高雄、基隆到宜蘭的經驗來看,台灣,準備好面對這類的極端氣候了嗎?
每次災難過後,政府與民間的檢討不斷,包括預報的準確度需要加強、政府緊急應變組織與能力必須提升、疏濬排洪的經費太少、滯洪工程也不夠等等。但是更需要深思的是,即使預報精準、防救災工作確實,但是不斷破紀錄的暴雨和淹水,卻是無可避免,防救災已非一個部門或一個單位所能面對,尤其人口密集的都市,滯洪區域少、人工鋪面多,再加上財產價值高,只要一次大雨,損失慘重,接連的經驗,政府的整體政策、都市規劃,在這樣的氣候環境下,已經有新思維的典範轉移了嗎?
尤其近幾年在歐洲興起的「與水共存」治水觀念,台灣也喊了幾年,但是卻一直學不會?問題出在哪?工程容易學,但是精神不容易?歐洲認為治水得先治人,從民眾教育與溝通著手,台灣呢?淹水潛在區域該公布?治水計畫要讓民眾參與?未來的都市規劃民眾也有知的權利?從人治起,才能真正達成治水的功效?
人民要參與抗災、防災如何做起?私人地下室能當滯洪池?綠建築能改善雨水滲到地表?高腳屋、水上建築也能自救?改造房屋也能抗災?荷蘭、德國經驗如何將民間資源引入?如何讓民眾在食衣住行上,都能體認氣候環境帶來的改變?也學會與極端氣候共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