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105/01/01 南部開講節目預告:在地旅行-彰化溪州

西螺大橋、西螺老街都很有名,但是橋的另一端是?
這集節目跨越西螺大橋,要帶大家到彰化溪州!

彰化溪州,是「溪水上的沙洲」,位在濁水溪壤土肥沃的沖積扇上,盛產稻米、芭樂、包心白菜,還有各種園藝苗木。

溪州農產富饒,這趟小旅行當然要從舌尖先開始啦!節目首先帶大家遊覽水尾社區的農村風情,吃台式菜頭粿、一探神秘的無花果園、還要到乳羊場喝一杯溫熱的羊乳。吃飽喝足,接著拜訪農村詩人吳晟的樹園,呼吸芬多精的芳香。廣植台灣本土樹種的園地,經過15年經營樹苗已成樹林,詩人親身實踐「十年成樹,百年成材」的生態環境理念,是國內最知名的平地造林典範之一。

而這塊不用農藥、不施除草劑的樹園,進一步成為溪州生態復育的基地。結合生態學與農業等多種專業的年輕團隊,細細檢視當地的地景與產業,推出「水田濕地復育計劃」,要在農業生產集約的溪州,重建鄉村生態系。他們還將溪州大街上百年日式「成功旅社」改造成農用書店與文化推廣據點,要讓旅人從老屋的故事,開始認識他們摯愛的溪州。

農鄉改造到底改變了什麼?他們為什麼可以翻轉「里山」、打造最適合在地的生物多樣性模式?

10511(週五)晚上八點到九點,敬請鎖定公視13頻道「南部開講在地旅行」,一起走進彰化溪州,看見深耕農鄉的力量。
· 公視網路同步線上直播:http://www.pts.org.tw/ptslive/live/#

104/12/25 南部開講-為食安把關 餐桌上的基改秘密?

這些年,食安風暴不斷的從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食物一個個爆開來,而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230萬公噸以上的黃豆,其中高達九成都是基改黃豆為維護學童吃的安全,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學校衛生法》,未來中小學營養午餐,將全面禁止使用基改食品,包括基改黃豆、玉米等生鮮食材,以及基改豆類加工品、豆漿都在禁用之列,新制最快下學期開始實施。

除了校園禁用基改,大家更擔心校園之外的基改問題,衛福部規範食品標籤透明,目前包裝食品標示夠完整? 賣場的食品標籤怎麼看? 常喝的手搖杯飲料,裡面的高果糖糖漿也可能是使用基改玉米製成? 飲料店如何明確標示? 台灣人愛喝豆漿,愛吃豆腐等黃豆製品我們怎麼分辨「非基改」和「基改」黃豆的差異? 有黑色肚臍的就是基因改造黃豆,是真的嗎? 未來餐廳、路邊攤的食品,若含有基改物質,都必須按規定標示「基因改造」,資訊透明後,民眾就能安心食用?
在生活中,我們吃的食物還有多少是基改作物製成? 它對人體是否有高風險危害?透視餐桌上的基改秘密,如何靠自己吃出安全的三餐

節目來賓:
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 吳家誠
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發起人 黃嘉琳
綠農的家創辦人 洪輝祥    
▶▶Youtube線上收看:https://youtu.be/xcw9RZTzijI
▶▶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







104/12/25 南部開講節目預告:為食安把關 餐桌上的基改秘密?

基因改造作物對人體健康到底有沒有危害? 過敏? 腫瘤?
美國人都把基因改造黃豆外銷,自己反而不吃,傳言是真是假?
除了黃豆,油菜、木瓜、鮭魚也有基改成份?

深受基因改造作物噴灑過多農藥之苦的阿根廷,有三萬名醫界人士連署要求禁用?
關心食安的人,對於上述問題一定都不陌生,其實台灣食用黃豆幾乎都從國外進口,其中九成都是基因改造,為了保障孩童飲食安全,立法院趕在這個會期的最後一週,三讀修正學校衛生法,決議基改食品全面退出中小學校園營養午餐,包括基改黃豆、玉米等生鮮食材,以及豆腐、豆漿、豆皮等基改加工品,預計最快下學期開始禁用。

校園禁用基改食品,是否表示基改有問題?既然校園禁用,為什麼坊間不禁用?基改是否全面禁用,有很多爭議?基改為什麼爭議大?支持的認為沒有健康風險的證據,反對的卻擔心可能有健康風險,該相信哪一邊?基改對於人類健康有何影響? 餐桌上還有多少食物,可能有基改秘密?  

12/25(周五)晚上八點到九點,鎖定公視13頻道「南部開講」,基改食物大解密,如何靠自己吃出安全的三餐?
▶▶公共電視網路線上直播:http://www.pts.org.tw/ptslive/live/#

節目來賓:
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 吳家誠
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發起人 黃嘉琳
綠農的家創辦人 洪輝祥

104/12/18 南部開講-拿房子來養老? 退休人生如何規劃?

政府三年前推出「以房養老」政策,讓有房的長輩,可以將房子抵押給政府,希望透過房屋抵押換取生活津貼,不過卻無人申請,有鑑於國內人口老化趨勢明顯,最近有銀行業者推出新一代「以房養老」不動產活化方案,貸款成數最高七成,利率最低2.13%,每月最多領4萬,不必擔心退休後「窮得只剩下房子」,只要年滿65歲,名下有房屋的,就能拿房子抵押換現金。台北市也推出公益型的以房養老,每月可拿到15千元至43千元的生活費,除了由政府或銀行主導的以房養老,社福單位的版本則是融入長照服務資源,讓長輩老有所居,還能照護安養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養老金準備成為國人退休後最重要的理財規劃,但缺少老人福利政策的台灣社會,「以房養老」在台灣可行嗎? 目前各國推以房養老有三種方式,政府和銀行使用的是逆向抵押貸款,讓老人可以在自家終老一生,對民眾來說是最好的方案? 和拿房子去墊款借錢有何不同? 老年人退休後的生活開支與醫療照護,以房養老如何從社會經濟資源、生活照顧及健康維護3大面向,讓老人能經濟自主,也能減輕政府的社福財政? 政府如何接軌老年照護政策,提供老人居住的安全和需求

節目來賓:
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系教授 林哲群
屏東大學不動產經營學系副教授 賴碧瑩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 伊佳奇
中華民國勞務士協會理事 張凱翔

歡迎加入【公視-南部開講】粉絲頁
FB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fref=nf










104/12/18南部開講節目預告:拿房子來養老? 退休人生如何規劃?

「養兒防老」已經過時,合作金庫日前推出國內首宗商業型以房養老貸款,讓有房子的老人不必擔心「窮得只剩下房子」,可活化不動產,留在自己的房子內終老,以65歲在台北擁有一棟價值2000萬房的人為例,一個月可領4萬元,台北市政府也推出公益型的以房養老,每個月撥款新台幣1.54.3萬元不等的生活費。

台灣在三年前就曾經推出過以房養老,卻乏人問津,為什麼? 和「以房養老2.0版」有何不同? 商業型「以房養老」、公益型「以房養老」、社福單位結合照護服務的「以房養老」各有何利弊? 如何選擇? 民間團體認為,以房養老應該要銜接長照政策,讓民眾不僅保有房子,還能在家終老,政府的長照政策如何接軌?

台灣在邁入高齡化社會後,如何好好利用這項社福政策?讓老人能經濟自主,也能減輕政府的社福財政?另外多了一筆退休金,如何利用未來的長照服務,提供老人居住的安全和需求?除了以房養老的選項,自己的退休財富如何規劃? 12/18(周五)晚上八點到九點,鎖定公視13頻道「南部開講」。

節目來賓:
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系教授 林哲群
屏東大學不動產經營學系副教授 賴碧瑩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 伊佳奇
中華民國勞務士協會理事 張凱翔

104/12/11南部開講-在地旅行-苗栗農村社運小旅行

因淺山地形的條件,苗栗南庄曾是樟腦、煤礦和稻米的貿易重鎮,後來這些產業也隨著農村人口高齡化、青年外流嚴重而逐漸沒落,在苗栗的南庄,有一群關心台灣農業發展的青年學子,因為在地田野調查,意識到農村的人力、產業文化正在慢慢流逝,為翻轉農村的命運,於是他們將一棟老房子改造為「老寮」青年旅舍,希望藉由老寮讓更多旅行的人們從這裡出發,認識這片山林,體驗當地的歷史讓更多年輕人可以重燃起對農村的熱情,同時也集結當地農產文創特色,並策劃許多和在地有關的深度旅行,希望將一級到四級的產業鏈重新打造起來,把這塊土地的美與故事傳遞給更多人。

另外有一群長期關心環境教育的人,為了推動台灣在地的里山生活他們在苗栗苑裡成立「裡山塾」教育學堂,以友善環境為起點,希望透過各種農事耕作體驗,教導民眾了解農業與飲食之間的重要,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信賴關係,實踐人與農業生產、環境和諧共存。

這一集我們將帶大家一起沿著先民的足跡,跟隨在地人腳步,體驗早期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並透過有趣的插秧、割稻活動,一起來了解如何友善環境及農耕背後的辛勞。

▶▶Youtube線上收看:https://youtu.be/xluHulVggQ0
歡迎加入【公視-南部開講】粉絲頁
FB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fref=nf

104/12/11南部開講節目預告:在地旅行-苗栗農村社運小旅行

苗栗這幾年陸續發生大埔土地徵收、縣府發不出薪水等負面新聞,但其實苗栗是一個擁有完整淺山地形的地方,非常符合聯合國正在推廣的里山倡議概念,有一群人看見了這個珍貴的資源,不捨這片土地被摧毀而站出來替它發聲。

在苗栗山線的南庄,曾經在反大埔土地徵收時激昂抗爭的青年,事件過後他們收起了激情,駐點在南庄老街附近,開起了背包客棧『老寮』,也規劃了許多在地小旅行,希望利用時下流行的背包客旅行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讓他們可以從旅行中了解在地所發生的公共議題,也為社運轉型開闢另一條路。
  
而另一群為土地發聲的人『觀樹環境教育基金會』,也看上苗栗淺山地形的優勢,在苗栗海線的苑裡打造了一個教育學堂『裡山塾』,透過各種農事體驗,來實現里山生活和了解台灣的農業問題,期望從教育來翻轉台灣的環境和農業政策。

本週五(12/11) 晚上八點到九點,公視13頻道,南部開講在地旅行,將帶大家前進苗栗,看看這裡正在發生的人與土地的故事。

104/12/4南部開講-GDP難保1 出口連九黑 無薪假創四年新高 台灣經濟走向崩潰?

受到全球總體經濟惡化及中國經濟成長減緩,加上紅色供應鏈迅速崛起等衝擊,台灣今年出口連續九個月負成長,傳產、製造業、科技光電業訂單大受影響,GDP陷入「保一」戰,不少大企業傳出裁員減薪,無薪假的人數更創四年新高,經濟學者馬凱預言,台灣經濟不只衰退,更是走向崩潰

當前台灣面臨的經濟困境出口衰退政府如何找回流失的經濟動力? 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崛起,對台灣IT產業將造成重大衝擊? 台灣該如何因應? 政府如何協助企業重新調整產業供應鏈,進行產業的轉型?

節目來賓:
政治大學資管系講座教授 梁定澎
前恩智浦半導體公司台灣區總裁 呂學正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 辛翠玲
工作貧窮與租稅政策研究室召集人 洪敬舒







104/12/4南部開講節目預告:GDP難保1 出口連九黑 無薪假創四年新高 台灣經濟走向崩潰?

台灣11月無薪假人數創四年新高,出口連續九個月負成長,今年GDP恐怕難保1,經濟學者馬凱預言,台灣經濟成長率明年會降至零,台灣經濟不僅衰退,更是走向崩潰。面對這樣的經濟困境,台灣又處於新舊政府交接的看守期,各界紛紛喊出現在是產業轉型的最後時機,台灣在這個關鍵時期,政府又該如何點燃經濟動能?

受到國際外銷衰退、蘋果供應鏈銷售不佳、大陸經濟成長減緩等影響,台灣今年景氣大壞,馬凱表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年代已經過去,台灣八年來產業未轉型,只依賴中國經濟的動能,未來恐怕不會再有如此光景,就算要尋找下一個世界工廠,還需要五到十年,在電子業前景悲觀下,台灣IT產業如何殺出重圍?台積電不畏懼紅色供應鏈,認為台灣優勢仍在,但隨著紫光個案大肆併購的威脅,台灣電子業的機會和挑戰在哪裡?

蔡英文提出綠能科技、亞洲矽谷、生醫生技、智慧機械、國防產業的「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創新經濟是台灣轉型的關鍵?這道理大家都知道,喊了十年多不見成效,問題出在哪裡?台灣的製造業該如何轉型? 12/4(周五)晚上八點到九點,鎖定公視13頻道「南部開講」,台灣經濟快滅頂? 朝野還在放選舉假?

節目來賓:
政治大學資管系講座教授 梁定澎
前恩智浦半導體公司台灣區總裁 呂學正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 辛翠玲
工作貧窮與租稅政策研究室召集人 洪敬舒

104/11/27 南部開講-在地旅行-雲林山海小旅行

在雲林的濱海鄉鎮,可以說是全台灣白蝦文蛤以及烏魚子的重要產地,但是地層下陷聚落老化、人口外移等問題,讓雲林海線的口湖和水林兩個鄉鎮,養殖逐漸凋零,不過這些年陸陸續續,有些年輕人回到自己的故鄉,決定從在地產業找回土地光采同時發展生態小旅行,打造抓蝦、摸文蛤樂趣、品嚐現撈海味的漁塭體驗讓原本漸趨衰落的產業,重新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另外還有經營三十年的吉他工廠,因為年輕二代願意來接棒,讓曼妙的樂音可以繼續傳承下去

一樣漁塭兩樣情,位在口湖鄉的成龍濕地,其實過去這地方是百畝良田,由於地層下陷嚴重,海水倒灌,因此變成人工溼地,這片廢耕,一度讓居民相當傷心,不過這一片田現在他們也譜出了一些新的故事,這幾年觀樹教育基金會進駐社區,透過國際環境藝術節,提昇社區居民對家鄉的認同感,在產業方面,也著手進行實驗性質的養殖漁塭,嘗試以不抽取地下水的方式來養殖,不僅濕地活化,蘊育了許多鳥類及水生植物

說起雲林的山區,很多人可能會想到飄著咖啡香的古坑,不過和古坑同屬淺山地帶的林內,有著相當豐富的生態,節目的最後,我們將帶大家走訪竹林中的綠色精靈諸羅樹蛙,跟著尋鳥達人探尋八色鳥的蹤跡,還要騎著腳踏車漫遊到林北社區嘉南大圳水門跟著八田與一探索水故事,反思人與自然資源的關係

 ▶▶Youtube線上收看:https://youtu.be/Bmy-uWV3YN0
歡迎加入【公視-南部開講】粉絲頁
FB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fref=nf

104/11/27 南部開講節目預告:在地旅行-雲林山海小旅行

鄉村青年要返鄉拼事業,有可能嗎?有機會嗎?雲林海線的口湖和水林兩個鄉鎮,這幾年原本漸趨衰落的養殖業,有新活力。青年阿正自稱「冏男」,用一股傻勁返鄉養蝦、進而透過生態旅遊,帶領消費者認識食材,也發展出自己的事業。體育老師阿邦,用新觀念重新包裝自家的養殖事業,「摸蛤兼洗褲」的漁塭體驗讓養殖池畔不時有歡樂笑聲。座落在田間的烏克麗麗工坊也是二代接手,木工細作傳承美好的樂音。

不過一樣漁塭兩樣情,成龍村的成龍濕地,早年因為地層下陷而積水不退,村民生計悄悄從農業轉變為養殖漁業,村子裡總有一抹揮不去的陰鬱。但這幾年導入環境教育的理念,每年冬天來的候鳥,以及春天來參加「國際環境藝術季」的各國藝術家,打開村民的眼界,不只看見濕地的美好,也對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有不一樣的思考。

而節目最後則要一起來一趟淺山生態小旅行,要到雲林東側淺山地帶的林內鄉,尋找諸羅樹蛙、賞八色鳥,還要到嘉南大圳濁幹線的源頭,探索水的故事。


本週五(11/27) 晚上八點到九點,公視13頻道「南部開講在地旅行—雲林山海小旅行」,貼近雲林的山、海之美,分享在地風土的歡喜與哀愁。

104/11/20 南部開講-PM2.5紫爆警戒?!對抗PM2.5如何自救?

這一個月以來,全台各地暴露在細懸浮微粒PM2.5侵襲之下,天空一片霧茫茫,甚至中部和雲嘉南地區的PM2.5濃度常處於紫爆危險等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全球每年有430萬人死於空氣污染,台灣呢?  PM2.5不只是造成肺腺癌的健康殺手,中風、心血管疾病,甚至失智,都可能有關,工業污染排放揚塵汽機車廢氣以及煙火等,都是主要污染源,面對日益嚴重的空污,政府該如何管制? 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自我預防,避免受到PM2.5的危害? 戴口罩有用嗎? 戴什麼口罩才有用? 對抗PM2.5,我們也可以盡一份力? 怎麼做?

節目來賓: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詹長權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副執行長  翁銘佑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李根政

▶▶Youtube線上收看:https://youtu.be/kxt-k1hEr-U
歡迎加入【公視-南部開講】粉絲頁
FB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fref=nf







104/11/20 南部開講節目預告:PM2.5紫爆警戒?!對抗PM2.5如何自救?

這一個月來台灣天空霧濛濛,中南部尤其嚴重,中部還出現血紅色的太陽,空氣品質非常惡劣,PM2.5經常達到紫爆等級。相較於世界各國城市,台灣西部大部份的PM2.5污染都很高,高雄、嘉義、金門更是全世界PM2.5污染嚴重的城市。為什麼這中南部的PM2.5污染那麼嚴重?東北季風影響?中國霾害?七成空污來自本土?

這禮拜環保署趕緊修改空污防制辦法,新訂出預警級,只要PM2.5超過54微克立方公尺,就要升空品旗,超過150微克每立方公尺,呼籲學生戴口罩、減少柴油車上路,以去年來看,只有幾天超過預警值,這個標準太高了?

環保署調查,台灣的空污,道路和車輛幾乎佔了污染總量的一半,民眾要少用機動車輛?在工業部份,要超過250微克每立方公尺,才會有減排措施,以現實來說工業幾乎不會被限制?雲林一直希望六輕改燒品質較好的煤炭,但自治條例被中央駁回,燒好煤對降低PM2.5有什麼幫助?為什麼中央不認同?  

民眾在生活中要怎麼防範PM2.5?戴口罩有用嗎?一般口罩無效? N95才有用?坊間有空氣清淨機的推銷,有用嗎?汽機車是都會區空污的主要來源,上下班尖峰期儘量避免出門運動?大家多坐大眾運輸,比騎機車要來得好?

節目來賓: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詹長權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副執行長  翁銘佑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李根政

104/11/13南部開講:在地旅行-跟著文青尋找高雄老招牌

在高雄有許多傳承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傳統技藝跟文化產業的老字號,這些在地的老招牌依然屹立不搖,並沒有因為高雄的轉型而消失,在這個生活形態快速改變的社會,他們如何在傳統與創新激盪下,突破舊有思維,但又能保有傳統智慧工法,為多年的老手藝締造新生命?這一集我們將跟著在地文史工作者,一起去尋找高雄的老招牌。

▶▶Youtube線上收看:https://youtu.be/7E5XHv6JRoA
歡迎加入【公視-南部開講】粉絲頁
FB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fref=nf



104/11/13南部開講節目預告:在地旅行- 跟著文青尋找高雄老招牌

衛武營國家劇院、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駁二藝術特區、高雄圖書總館,這是高雄的新地標,印入眼簾的景色不再是灰灰濛濛的工業都市,而是充滿綠意盎然和藝術氛圍的城市印象。高雄,正在經歷蛻變,而這蛻變就是希望擺脫工業都市的外衣往文創藝術之都邁進。

因為工業背景的加持,高雄還存在著許多快被遺忘的傳統技藝和文化,但這些技藝和產業並沒有因為轉型而消失,反而因為下一代的接手有了新思維,例如高雄知名傳統糕餅店,在第四代李雄慶接手後,傳承著三代祖訓和堅持手工的製餅方式,與高美館合作,讓糕餅成為城市代言者,還有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延續我們的歲食文化。另外一個夕陽產業榻榻米,在潮濕氣候的台灣如何延續日治時期使用榻榻米的方式,二代傳人林久鉅接手後,引進日本耐潮濕的合成材料,加上看準台灣金字塔裝潢客戶,向銀行借貸投下百萬元買了大型機具,將手工與機器融合,不只增加產品的產出,還將產品精緻化,不只台灣人喜歡,也吸引了國外顧客的青睞,跨海來台灣與他談合作。這些傳統技藝和文化都是孕育高雄邁向文創藝術之都的文化基底。
   
除了這些文化基底深厚了高雄的文創,其實高雄的傳統產業就像辛苦的勞工,為了生存隨著環境的改變而適時的調整,個個都有著非常強勁的韌性,在蛻變的過程中,有人堅持全製程一定要MIT,像位於高雄鳥松區的陶藝工作室,林老闆不惜血本投入大量資金做研發,將傳統的陶藝從廉價品轉型推向精品等級。還有隱藏在大寮工業區,競爭力與美商3M並駕齊驅、全球市占率非常高的N次貼製造商,另外陪伴著我們求學路的老牌原子筆,為了在眾多日韓文具當道的市場中站穩腳步,與影視宣傳做跨界合作,這些都是因為有著工業背景的高雄所獨有的城市文化和精神。

本週五(11/13) 晚上八點到九點,公視13頻道南部開講在地旅行,將帶大家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去探訪這些您所不知,孕育高雄蛻變的幕後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