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99/11/28南部開講-五都選後.局勢觀察 北二都激戰膠著? 南二都跌破眼鏡? 重洗藍綠版圖?


來賓介紹
中正大學 政治系主任 謝敏捷
中山大學 政治所主任 廖達琪
高雄市議員 連立堅

地制法去年修正通過,台灣進入新五都時期,北中南五個直轄市的新任市長選舉,在11月27日揭曉,雖然今年選情冷清,但選前北二都藍綠陷入膠著,雙方在台中的實力也更為接近,南二都雖然有棄保效應,但是藍軍氣勢卻遠遠落後綠營,這樣的選舉過程與結果,代表什麼?因為理性選民越來越多?揚棄政黨惡鬥?因此今年的選情特別冷?藍軍在具有優勢的中北三都陷入苦戰?在居於劣勢的南二都卻大幅落後?是因為外在經濟懷境的影響?國民黨在南部長期缺乏人才培養的決心?

從五個城市個別的選舉結果,我們要如何觀察?北二都苦戰揭曉,國民黨可能丟了(民進黨差一點贏了)台北市,首都之役的勝負,對台灣未來的政經情勢有何影響?新北市的蔡英文和朱立倫兩位政治明星,勝負結果對他們未來的規劃,有何影響?馬主席要切斷派系,但是在台中的結果來看,台中縣的紅黑兩派,對選舉還是有決定性的影響?南二都的選情結果,對南部的區域發展,會有什麼影響?楊秋興和黃昭順的棄保結果,對藍軍未來在大高雄的經營,更加辛苦?楊秋興有可能成為新的一股力量?這樣的選舉結果,對於兩岸之間,是否造成影響?

國民黨選前定調ECFA、兩岸經濟牌,民進黨則打民生、地方治理能力,這次的選舉結果,哪個選舉策略贏得民心?兩邊的操盤手誰得負責?民進黨認為五都選舉是馬總統的第二次期中考,馬總統通過了嗎?馬主席接連的戰役都表現不好,金溥聰可能得下台,那馬總統還要繼續兼任主席?國民黨會開始內鬨?這對後年的立委和總統選舉會造成什麼影響?立法院藍一黨獨大的優勢將會消失?地方藍綠版圖將要重整?

馬總統上次縣市長選舉少掉100萬票,這次五都可能再丟100萬票,08年的選票差距不見了?民進黨也走出後扁陰影?陳水扁排對國民黨不再有用?12年的總統大選,兩黨又站在同一個起跑點?未來一年多的時間,馬政府如何讓人民信任他有連任的能力?民進黨也將陷入黨內爭取總統的紛爭?蔡英文的溫和轉型路線還能持續?民進黨該如何贏回民眾的信任?這200多萬票,未來會如何流動?他們象徵的是台灣中間選民的堀起?不只關係著藍綠版圖的改變,也是觀察台灣政治發展重要的切入點。










99/11/21 南部開講-南二都選情觀察 高雄操作棄保? 台南各固基本盤? 誰能吸引中間選民?

來賓介紹
中山大學電機系退休教授 陳茂雄
高雄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 王鳳生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 辛翠玲

再過一個禮拜,五都選舉結果就要揭曉,國民黨打出經濟和兩岸議題,希望塑造藍綠對決的氣氛,民進黨則強調民生與地方治理,希望催出中間選民的認同,根據大部分的媒體觀察,北二都藍綠陷入膠著,南二都則是綠軍贏面甚大。

其中大高雄的棄保話題,在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為楊秋興站台後,情勢愈演愈烈,國民黨雖全力防堵,但楊秋興以「中道路線」所揭示的第三勢力,對選情能造成影響?五都選舉是否能讓第三勢力出現生存空間?棄保效應會不會真的發酵?反菊勢力集結,會讓大高雄最後出現翻盤的局面?但是,從在地來觀察,大高雄選戰變成棄保或是挺菊反菊之爭,是否忽略了候選人政見?甚至讓中間選民更不願意投下手中的一票?至於大台南在冷清的選戰中,候選人的辯論註定流產?最後還是變成各自對基本盤發聲?中間選民想要看到的政策牛肉,在這次選戰,能變成重點嗎?在南二都的選戰中,中間選民能發揮真正的影響力嗎?

北二都陸續有「社會住宅」、「托育、教育」等政策的交火,南二都一個選情冷清、一個棄保話題,台南與高雄真正該被討論的都市遠景或公共政策,在這次的選舉中,市民能了解嗎?尤其大高雄的經濟和大台南的文化、農業,以及兩都都要面臨的縣市合併問題,選民看到未來的遠景?

五都風雲詭譎,兩黨都宣稱坐二搶三,但各項民調拒絕受訪或表態的民眾比率偏高,這塊灰色地帶如何解讀?台灣的中間選民,今年會不會變成「中間不選民」?同樣的情形也發在年輕選民身上?中間和年輕選民,他們想知道的是什麼?南二都選戰只剩一週,如何讓大家願意投下手中的一票?






99/11/14 南部開講-綠色交通 政府送利多?! 電動機車買不起? 政府補貼 低碳交通生活 可行嗎?

來賓介紹
高雄市交通局局長 王國材
高苑科技大學機電學院院長 張學斌
台灣電動機車協會理事長 黃枝樹
高雄市議員 吳益政









節能減碳成為全民運動,食衣住行上樣樣都要找到減碳的方法,尤其交通佔都會區碳排放量的兩成以上,世界各國莫不發展綠色運具,要改善目前以消耗石油為主的載具。在世界各大車展獲上海世博,各大汽車廠相繼推出量產或即將量產的電動車,讓電動車的發展在沈寂了將近百年之後,突然間變成了非常夯的話題。台灣也不落人後,行政院推出「3年補助30億 3千電動車上路」。

在全球瘋電動車的熱潮中,許多學者反而表示目前電動車的技術尚未成熟,尤其是電池和電動馬達,呼籲政府不要把減碳只放在電動車的發展,不過看著現在全球電動車的熱潮,電動車產業依舊充滿前景?台灣該做?現在不做,未來後悔?或者電動車也只是車廠的商業策略?距離量產、平民化還很遠?

相較於動輒百萬的電動車,三、五萬元的電動機車相對便宜,尤其台灣的機車數量眾多,大高雄甚至有200萬台的摩托車,交通排碳的壓力大,目前要說服民眾從摩托車轉換成電動機車,容易嗎?過去十年政府也曾推動電動機車,但卻失敗落場,問題出在哪?價格昂貴?性能不佳?使用更不方便?這些過去錯誤的原因,現在都改善了嗎?從中央到地方都祭出補貼政策,希望民眾能轉換成電動機車,目前成效如何?相關基礎設施的配套都完成了嗎?這次會不會再步上過去錯誤的政策?甚至花了大錢,讓民眾便成白老鼠?

要把電動車能當作交通減碳的策略,不管電動車或電動機車,都還在發展的初期,政府要有什麼政策方向?加強基礎設施?透過共享制度?不能只是補貼民眾購車成本?把消費者當白老鼠?如果高雄要朝向低碳城,電動車與電動機車該如何發展?



新增說明文字







99/11/07 南部開講-五都選完 農村凋零?! 農業新生?三級貧戶? 五都選舉被忽略的農業政策?

微風市集理事長 林憲輝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 張正揚
台南藝術大學 曾旭正
台南後部村村長 黃正雄

五都選舉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各陣營候選人莫不提出城市治理的相關政見,其中,高雄、台南、台中的縣市合併,原本的大型都市與鄰近都市外圍的農漁村,將形成一個共同的行政區,而且整併後的農業區都比都會區大上十幾倍,候選人對於農村、農業,是否提出相對應的政策?尤其農村在台灣的政經發展過程中,長期被忽略,「以農養工」的政策思維下,農村不但成為都市與工業發展的附庸,提供任何都市發展所需的資源,在大高雄、大台南和大台中整併的過程中,不對等的都市和鄉村關係,是否會更加失衡?都市中的農業發展,是否會更加邊緣化?五都選舉,對於合併後的資源弱勢地區與民眾,是新的發展契機?或是更加弱勢?農村有何擔憂?

為了經濟考量,農業發展可能更沒落?農地也可能變成工業開發?農村還是城市的附庸?後花園?三都升格,農業區域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嗎?都會區與農村要如何互動?農業區能成為都會區主要的糧食來源?打破過去的盤商產銷制度?在地食物在地生產與消費?縣市合併也能成為提高糧食自給率的一種作法?未來的市政府,在思維上與作法上,要如何改善?微風市集的案例能擴大力量?在都市與鄉村結合的同時,我們對於都會農業,要更有想像力?不只是把農村當成都會區的後花園?

在氣候、糧食與能源的趨勢中,農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在城市的發展中,農業的功能不只是生產?還具有糧食安全、防災需求的功能?候選人該如何重新看待農業在都市中的功能?如何定位三都發展中的農業角色?農業文化如何自立更生?農村往休閒觀光發展?可行嗎?我們要如何塑造農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