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99/11/14 南部開講-綠色交通 政府送利多?! 電動機車買不起? 政府補貼 低碳交通生活 可行嗎?

來賓介紹
高雄市交通局局長 王國材
高苑科技大學機電學院院長 張學斌
台灣電動機車協會理事長 黃枝樹
高雄市議員 吳益政









節能減碳成為全民運動,食衣住行上樣樣都要找到減碳的方法,尤其交通佔都會區碳排放量的兩成以上,世界各國莫不發展綠色運具,要改善目前以消耗石油為主的載具。在世界各大車展獲上海世博,各大汽車廠相繼推出量產或即將量產的電動車,讓電動車的發展在沈寂了將近百年之後,突然間變成了非常夯的話題。台灣也不落人後,行政院推出「3年補助30億 3千電動車上路」。

在全球瘋電動車的熱潮中,許多學者反而表示目前電動車的技術尚未成熟,尤其是電池和電動馬達,呼籲政府不要把減碳只放在電動車的發展,不過看著現在全球電動車的熱潮,電動車產業依舊充滿前景?台灣該做?現在不做,未來後悔?或者電動車也只是車廠的商業策略?距離量產、平民化還很遠?

相較於動輒百萬的電動車,三、五萬元的電動機車相對便宜,尤其台灣的機車數量眾多,大高雄甚至有200萬台的摩托車,交通排碳的壓力大,目前要說服民眾從摩托車轉換成電動機車,容易嗎?過去十年政府也曾推動電動機車,但卻失敗落場,問題出在哪?價格昂貴?性能不佳?使用更不方便?這些過去錯誤的原因,現在都改善了嗎?從中央到地方都祭出補貼政策,希望民眾能轉換成電動機車,目前成效如何?相關基礎設施的配套都完成了嗎?這次會不會再步上過去錯誤的政策?甚至花了大錢,讓民眾便成白老鼠?

要把電動車能當作交通減碳的策略,不管電動車或電動機車,都還在發展的初期,政府要有什麼政策方向?加強基礎設施?透過共享制度?不能只是補貼民眾購車成本?把消費者當白老鼠?如果高雄要朝向低碳城,電動車與電動機車該如何發展?



新增說明文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