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蘋果日報動起來! 新聞變動畫? 創意無限媒體革命? 羶色腥超擬真敗壞風氣?


動畫新聞將犯罪新聞的過程具象化,到底是新聞事實的探索?或是虛擬事實的赤裸展現?蘋果日報上週推出的動新聞,革新了平面新聞製播的技術與創意,也挑戰了新聞傳播的定義,尤其動新聞透過動畫繪製、戲劇手法,赤裸呈現犯罪事件的過程,血腥、暴力、刺激的擬真效果讓傳播學者、兒福團體紛紛跳出來,抗議此風不可長,要求NCC擋下新聞戲劇化的大門。



尷尬的是,動新聞上禮拜手機上線之後,第一時間NCC竟然說無法可辦;負責通路的中華電信認為「只能提供平台,不能拒絕」;台北市政府則說「機房在香港,無法可管」。一天之後,政府才紛紛改口電信法、兒少法和性騷擾防治條例有相關規定可以防治,台北市政府也立即開出50萬元的罰單,而NCC也要求中華電信應將動新聞下架。政府一日反覆的政策,一方面凸顯政府對於新媒體的不熟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長期以來對於羶色腥新聞的忽視。

尤其動新聞被視為蘋果日報電子化的市場試驗,透過新科技改變目前的媒體製播與流通的模式,帶給媒體產業的影響甚大,不管是內容上頻頻跨越新聞管制的界線,尤其在傳播技術和動畫使用上,更是突破創新台灣現有的媒體型態。雖然平面、電子媒體紛紛想跨入3G與網路市場,但是過去紛紛剎羽而歸,這次蘋果日報的新實驗,是否會改變台灣傳統媒體的傳播形態?也改變閱聽人看新聞的模式?再度衝擊台灣的媒體環境?

但是,原本期待能打破台灣僵化的媒體創意與生產習性,但是立意良好的技術突破,卻在一推出的「虐女」、「凶殺」等社會新聞,在內容上挑戰了新聞的定義,加上NCC對模糊新聞與戲劇界線的動畫新聞,至今不知道該如何定位。動畫作為新聞呈現方式存在太多爭議,國際主要媒體包括BCC、CNN都還沒採用,日本電視雖然動畫玩很凶,但仍未用在新聞。

長期以來媒體自律不嚴、政府執法不力,在商業利益的推動下,媒體環境越來越差,甚至被民眾認為是台灣亂源之一。面對動新聞事件,我們要如何思考台灣現實的媒體環境與風氣?法律真的管不到?是執法怠惰?或是法規跟不上新媒體的發展?而媒體本身的自律與新聞自由,界線在哪?對於社會新聞的報導,如何切中重點?動新聞誇大的動畫處理,反映出台灣新聞的未來趨勢?政府真的需要扮演主導者或干預者的角色?或是交由市場自由競爭?面對台灣越來越差的媒體素養,民眾是元兇?幫兇?受害者?公民力量要如何出現?

戴奧辛鴨後又見鉻米 農地通通被污染 農產安全如何可靠?

繼高雄大寮出現「戴奧辛鴨」後,以「無米樂」聞名的台南縣後壁鄉,也發現部分稻田遭到鉻金屬污染,這一連串污染事件,都和廢棄物缺乏有效管制、四處亂倒有關。長期以來,政府對於農業生產區的劃定與管理不明,過去幾十年,農業成為工業的附屬產業,包括小型工廠、廢棄物處理,都在法令不明的態勢下,從工業區侵佔到農業區,使得農業生產一方面面臨農地利用的排擠,另一方面更是工業污染的戕害,尤其這次後壁鄉的稻米生產區,竟然出現廢棄物處理工廠的設置,更是令人擔憂台灣農業生產的品質與安全。



雖然工業污染排擠農地、破壞農業生產,已是過去數十年的歷史共業,但是在糧食地位越來越重要的全球趨勢中,政府應該如何對目前的農地提出整體的管理與保護政策?避免農地未來再受污染?提出完整的農地檢測?面對過去錯誤的開發行為?保護農業環境?並且給予民眾農產品質與安全的保證?

尤其伴隨農村人口老化,生產力下滑,農業經濟滑落,農地的價值也越來越被輕視,如何站在土地倫理與暖化趨勢的觀點上,了解農地更多的價值?反省台灣農地使用的問題?並且在農業生產中,加入更多的環境思考,保障民眾的健康與安全?


來賓介紹
後壁鄉後部村村長 黃正雄
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理事長 黃煥彰
成大醫學院教授 陳美霞
綠農的家經營者 洪輝祥

小心! 中南部沙塵暴!? 台灣河流乾涸 沙塵滿天 氣候變遷?人為破壞?




受到東北季風與河川枯水的影響,每年冬天一到,濁水、大甲溪流域的沙塵肆虐嚴重,到處蓋滿灰塵、孩子上課要戴口罩,吃飯也滿口沙。這樣的現象,在11月初更是散佈到整個中南部,台中以南各縣市都遭受揚塵的肆虐,面對河川裸露、乾旱期越來越長的環境現實,河川揚塵成為台灣環境未來不得不面對重要問題。

尤其龐大的揚塵可能引起民眾健康、農業等問題,根據空氣品質監測,一到冬天,雲林地區的懸浮粒子PSI值都超過高標的150,使得當地民眾的呼吸道健康受到威脅。雖然河川局和雲林縣政府長期以來針對濁水溪揚塵,一再加強綠美化植被、抑制沙塵等工作,但是成效有限,只能消極警告有過敏體質或呼吸系統疾病的民眾,平時要做好準備,對抗濁水溪揚塵。

畢竟治標還是得治本,濁水溪揚塵雖然自過去就有,但是這幾年為何越來越嚴重?是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濁水溪乾旱越來越明顯?或是攔河堰造成河川砂石淤積?水量不足,淤沙難以排出外海?河川地不當開發,導致植被消失?尤其九二一之後,中部山區土石鬆動,造成中部河川環境更不穩定,如何在河川管理的觀念下,重新檢討濁水溪以及其他流域砂石淤積與裸露的問題。

八八水災之後,高屏溪同樣面臨大量的淤沙問題,未來也會和濁水溪一樣,出現大量揚塵的問題?面對水量不足、淤積嚴重,我們如何重新面對河川的利用與復育。

八八災後93天 臨時?中繼?永久?安置拖好久? 蓋屋.入厝 災民未來就安定?




八八風災迄今將滿三個月,歷經初期在救災、安置的混亂,目前大部分民眾不是暫時住在臨時安置的軍營、榮民之家,就是準備住進NGO團體興建的永久安置場所。但是從臨時安置初期就開始喧擾不休的永久屋爭議,仍然爭執至今,部分民眾願意住進永久屋,但是大部分民眾仍然無法決定,尤其大型部落的遷徙,需要長期討論,但是政府不願提出中繼屋政策,災民得在軍營、永久屋和破碎家園間做出選擇。


然而臨時安置環境不佳、家園安全堪慮,面對永久屋政策又有疑慮,民眾在其間難以找到平衡,但是政府迫於重建效率要加快,希望家園安全的快回家,不安全的就快簽署永久屋同意書,政府與人民間的對話出現落差,重建要效率,但更需要效果,必須謹慎而周詳提出居住、生計、文化等等的配套。

尤其災後重建,不該只是NGO蓋房子、企業認養,更應該進一步面對災難發生前的種種現實生存問題,災難只是惡化、突顯問題的存在,不只點出土地的生態問題,也説出人與社會的生存問題。民間希望八八重建的層級拉高,解決環境與開發間的現實問題。如果重建只是解決居住問題,就錯失了國土重新思考與利用的契機,也錯失了人民參與國土分配/利用的參與。

除了解決眼前災區民眾居住/就業的問題之外,如何進一步參與國土再分配的公義與永續問題,政府的角色該如何扮演?人民如何積極參與?國家的主體何在?八八水災帶給我們的,不再只是防災救災的省思,更要加快腳步,痛定思痛,重獲人民信任,解決國土規劃與利用的問題。


主持人:許雅文
來賓介紹:
那瑪夏鄉民族村 達亥
行政院南部辦公室 執行長 羅世雄
高醫性別所 教授 林津如
原民部落研究與工作者 李重志

少吃牛抗暖化? 美國狂牛症爭議大? 多素少肉減碳救地球?




政府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引起民間恐慌,擔憂狂牛病可能隨著內臟、絞肉流入台灣。目前政府表示,為了未來貿易談判,這項開放是不得不為的痛苦決定,政府會嚴格把關進口流程,避免民眾暴露於狂牛症的威脅。目前整個美牛進口爭議,幾乎都停留在食物安全的論證上,但是站在阻止地球暖化的觀點,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或是強調用美國牛肉煮牛肉麵比較有咬勁,不光只關衛生署的事,還是政府如何看待減碳政策的全面性思考



根據日本畜產研究發現,人類飼養牛肉的過程相當不環保,生產1公斤牛肉,會製造出約36.4公斤的二氧化碳,能夠點亮100瓦的電燈泡將近20天,所排放出的溫室氣體跟污染,比連續開車三小時所製造出來的污染還要嚴重。根據瑞典國家飲食署的調查,每生產一公斤的牛肉,大約會排放15-25公斤的溫室氣體、相較於豬肉的五公斤與雞肉的兩公斤,牛肉相對上是對地球傷害較大的肉品來源

穀物牛肉所產生的高排碳,不但是氣候暖化的元兇之一,而且為了滿足食物慾望,鼓勵肉食、吃肉長肉的健康推廣,讓工業化的畜牧更加擴張,包括地力、糧食、水等資源的使用,使得環境受到更嚴峻的威脅。

越來越多國家和團體,提出抗暖化的飲食策略,其中少吃牛肉、多吃素是一項很重要的觀念,台灣目前也開始推動多素少肉、週一無肉日等運動,希望消費者透過飲食的改變,進一步參與抗暖化的行動。吃素如何能救地球?素食與肉食的比例要如何調整,才能吃的健康,也幫助環境?政府在作美國牛肉進口相關決策時,是否也應該更近一步,將環境和飲食策略等概念加入,讓民眾了解暖化和日常飲食之間的關係。

少吃牛抗暖化? 美國狂牛症爭議大? 多素少肉減碳救地球?


政府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引起民間恐慌,擔憂狂牛病可能隨著內臟、絞肉流入台灣。目前政府表示,為了未來貿易談判,這項開放是不得不為的痛苦決定,政府會嚴格把關進口流程,避免民眾暴露於狂牛症的威脅。目前整個美牛進口爭議,幾乎都停留在食物安全的論證上,但是站在阻止地球暖化的觀點,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或是強調用美國牛肉煮牛肉麵比較有咬勁,不光只關衛生署的事,還是政府如何看待減碳政策的全面性思考



根據日本畜產研究發現,人類飼養牛肉的過程相當不環保,生產1公斤牛肉,會製造出約36.4公斤的二氧化碳,能夠點亮100瓦的電燈泡將近20天,所排放出的溫室氣體跟污染,比連續開車三小時所製造出來的污染還要嚴重。根據瑞典國家飲食署的調查,每生產一公斤的牛肉,大約會排放15-25公斤的溫室氣體、相較於豬肉的五公斤與雞肉的兩公斤,牛肉相對上是對地球傷害較大的肉品來源

穀物牛肉所產生的高排碳,不但是氣候暖化的元兇之一,而且為了滿足食物慾望,鼓勵肉食、吃肉長肉的健康推廣,讓工業化的畜牧更加擴張,包括地力、糧食、水等資源的使用,使得環境受到更嚴峻的威脅。

越來越多國家和團體,提出抗暖化的飲食策略,其中少吃牛肉、多吃素是一項很重要的觀念,台灣目前也開始推動多素少肉、週一無肉日等運動,希望消費者透過飲食的改變,進一步參與抗暖化的行動。吃素如何能救地球?素食與肉食的比例要如何調整,才能吃的健康,也幫助環境?政府在作美國牛肉進口相關決策時,是否也應該更近一步,將環境和飲食策略等概念加入,讓民眾了解暖化和日常飲食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