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少吃牛抗暖化? 美國狂牛症爭議大? 多素少肉減碳救地球?




政府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引起民間恐慌,擔憂狂牛病可能隨著內臟、絞肉流入台灣。目前政府表示,為了未來貿易談判,這項開放是不得不為的痛苦決定,政府會嚴格把關進口流程,避免民眾暴露於狂牛症的威脅。目前整個美牛進口爭議,幾乎都停留在食物安全的論證上,但是站在阻止地球暖化的觀點,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或是強調用美國牛肉煮牛肉麵比較有咬勁,不光只關衛生署的事,還是政府如何看待減碳政策的全面性思考



根據日本畜產研究發現,人類飼養牛肉的過程相當不環保,生產1公斤牛肉,會製造出約36.4公斤的二氧化碳,能夠點亮100瓦的電燈泡將近20天,所排放出的溫室氣體跟污染,比連續開車三小時所製造出來的污染還要嚴重。根據瑞典國家飲食署的調查,每生產一公斤的牛肉,大約會排放15-25公斤的溫室氣體、相較於豬肉的五公斤與雞肉的兩公斤,牛肉相對上是對地球傷害較大的肉品來源

穀物牛肉所產生的高排碳,不但是氣候暖化的元兇之一,而且為了滿足食物慾望,鼓勵肉食、吃肉長肉的健康推廣,讓工業化的畜牧更加擴張,包括地力、糧食、水等資源的使用,使得環境受到更嚴峻的威脅。

越來越多國家和團體,提出抗暖化的飲食策略,其中少吃牛肉、多吃素是一項很重要的觀念,台灣目前也開始推動多素少肉、週一無肉日等運動,希望消費者透過飲食的改變,進一步參與抗暖化的行動。吃素如何能救地球?素食與肉食的比例要如何調整,才能吃的健康,也幫助環境?政府在作美國牛肉進口相關決策時,是否也應該更近一步,將環境和飲食策略等概念加入,讓民眾了解暖化和日常飲食之間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