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每週五18:30,公視13頻道,請跟著我們一起出發,走進在地,感受地方共好共生的溫暖力量,用心體會這片土地的美好與感動,這不只是旅行,更是一場貼近土地的深刻體驗,傾聽故事,感受脈動中的生命力。 在地旅行將會一同與各位觀眾走進巷弄、踏入田野、深入原鄉,傾聽它的故事,觀察它的脈動,尋找生命力,看見希望與未來!

國在山河破 開發不知節制 土地超限利用 國土復育還能再拖?



八八水災重創南部重要水系,從上游到下游不是淹水、不是山林崩塌、就是滿山遍野的土石流。國土規劃、山林復育喊了十幾年,林務局說要封山造林、水保局蓋了一堆生態工法防治野溪、土石流,官員喊個滿天價響,但是山林開發依舊故我,台灣山區不是檳榔就是茶園,越來越多的觀光活動、超過飽和的開發行為,台灣的山林越來越破碎,防災功能也越來越低。



廖本全教授說,一有災難,社會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找出元兇,但他認為與其說是找元兇,其實是找替死鬼,因為災難的造成一定是結構性因素,任何的一項因素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若只是諉過,就只能等待下一次災難。政府現在急於在重建上做出表現,國土規劃的議題再被提出,面臨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氣候遽變,我們必須要正式災難正常化的現實,對於山林與國土的經營,建立一套長遠而且尊重大自然的規劃?

馬總統選前承諾的「國土計劃法」可能也會加快腳步,但是山地區域牽涉到原住民保留地、水保局/林務局多頭馬車等等的問題。學者認為放置災難最基本的是不要在危險地區住人,但是談到遷村又是一個龐雜的問題,如何在現在的情況下,改變敏感區域居住模式可行嗎?改變生產方式可行嗎?如何將災難防治納入敏感區域開發的觀念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