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102/06/21-南部開講-畢業喊失業?企業喊缺工?青年就業大解析?!

節目來賓:
和春技術學院校長 黃營芳
104人力銀行南區營運長 于玲燕
台灣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 胡孟瑜
中山大學政經所教授 辛翠玲


進入六月畢業季,又是社會新鮮人面臨求職的挑戰,隨著青年失業率越來越高,畢業即失業幾乎成為新鮮人代名詞,連年超過4%,青年失業率更高達13%,排行亞洲冠軍,這還是扣除派遣、外包、非典型就業的數字,似乎年輕人就業越來越艱難。但是另一方面,近來媒體不停釋出全台的缺工危機,主計處統計的缺工人數逾23萬,企業界大嘆找不到人手,訂單接了也吃不下來。到底台灣的就業市場發生什麼問題?缺工與失業各走極端,無法核配?就市場經濟的供需邏輯而言,若工人供過於求,不免會降價以求;反之則帶動薪資上漲,但台灣勞動市場卻陷入缺工和失業並存的怪現象?
















輿論經常怪罪年輕人不願從事基層勞動,指責他們怕吃苦不學技術?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要檢討為什麼沒有合適的工作得以承接日漸普遍的高學歷人力?台灣製造業為什麼還在低技術、高勞力、重體力的初級產業裡打轉,無以昇級?產業習慣以代工、低利潤的方式與國際競爭,相對而言就是拿台灣的勞工血汗做為壓低成本的代價?另外政府力推高教體系應該要成為企業的職前訓練所,這樣的概念合理嗎?產學合作為什麼不以培養人才為核心,而淪為免費的職前訓練所?為什麼經濟政策只片面討好資方需求,卻未考量年輕人與勞動者的職涯發展?






























從供需理論看,「缺工」應提高薪資才找得到人,但在雇主高喊月薪三萬「等無人」的情況下,又讓大眾認為此乃大學教育普及所致。因為年輕人價值觀改變,自認學歷高不願從事基層勞動。不過,解構雇主口中的薪資內涵,三萬元的所得可能是底薪加津貼,再加超時工作的結果?低薪造就血汗工作環境?政府如何透過政策保障勞工權益?也保障薪資下限?長期凍薪的社會,不僅因消費壓縮而抑制經濟成長,連帶流失人才?凍薪對台灣未來實在不好?

面對未來求職挑戰,年輕人該如何準備?企業越來越重視經驗與實務,年輕人要如何準備?要有什麼態度?學校與企業之間該如何合作?近年政府把學校當作職前訓練所,這種方式恰當嗎?技職科大與學術大學的功能應該分的更清楚?如果現在還在學的孩子,應該更積極規劃自己的未來?不妨早一點進入職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