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每週五18:30,公視13頻道,請跟著我們一起出發,走進在地,感受地方共好共生的溫暖力量,用心體會這片土地的美好與感動,這不只是旅行,更是一場貼近土地的深刻體驗,傾聽故事,感受脈動中的生命力。 在地旅行將會一同與各位觀眾走進巷弄、踏入田野、深入原鄉,傾聽它的故事,觀察它的脈動,尋找生命力,看見希望與未來!

102/08/09-南部開講-新良食運動 產地到餐桌 台灣好浪費?

節目來賓
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張瑋琦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祕書長 陳堅智
天下雜誌資深記者 洪雅芳
綠農的家 洪輝祥


根據環保署數據,保守推估,台灣平均每人一年的廚餘量約96公斤,與歐美並列,同為浪費大國,比中日韓平均多20% 更是南亞、東南亞的8.7倍,中南部非洲的16倍。這個量有多大呢,試想台灣島上一天的廚餘量 6100噸,可以裝進約300輛的卡車、台灣廚師因儲存不當或採購過量,大台北地區丟棄的食材就高達18億元,而這,其實只是家戶產出的廚餘,從產地到餐桌,還有許多台灣人看不見的浪費?

















台灣糧食自給率33.49%,超過六成五的食物都是從世界各地經空運或海運來到台灣,大費周章進口的蔬果,卻不見得都可以到達消費者手上。進口蔬果還要過兩關,據統計,2012年有近兩千噸進口蔬果因為病蟲害檢疫和農藥檢驗不合格進不了台灣。超市蔬果賣不掉或長不好看,就可能集體銷毀,連上到餐桌都不可能,台灣的豬很幸福?廚餘養豬,享盡人間美味,吃的廚餘裡有台灣Q彈的頂級米;有彎曲卻美味的小黃瓜;還有盛宴上的山珍海味?

近年來,台灣鄰近國家,如中國推出「光盤運動」、日本也開啟「食育教育」、南韓的廚餘開始要收費,東亞各國全面啟動食物不浪費運動。而台灣也需要再一次的「良食」革命,在這塊富饒之地,剩食與匱乏並存,就讓我們從食物的選擇開始:取適量、吃當季,用在地,物盡其用?生產過剩或賣不完的東西,也可以送給食物銀行,讓下一餐還沒著落的人們,也能免於飢餓?新良食運動,如何從生活作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