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2017/6/9 南部開講節目預告:淹水變成常態? 台灣如何與水共存?

上個禮拜全台各地暴雨成災,造成很多地方嚴重淹水,過去台灣花了上千億治水,每次暴雨颱風一來,工程治水就破功?蔡政府要以前瞻思維來面對治水新考驗,81100億的前瞻治水計畫能徹底解決水患問題?

海綿城市願景喊了多年,要把水資源和都市計畫結合一起,實施低衝擊開發,到底什麼是海綿城市?歐美各國紛紛在試驗,鹿特丹更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他們做了什麼?台灣很多縣市政府,認為蓋滯洪池就是海綿城市的概念,滯洪池真能解決都市淹水的問題?以鹿特丹為例,他們將廣場、公園都設計成具有臨時滯洪的效果,而且還把技術輸出各國,台灣能這麼做嗎?每個家戶都可以變成小型滯洪池?鹿特丹讓全民都有滯洪概念,但回到台灣,政府與人民對於治水蓄水,有達到共識嗎?

都市裡除了綠地公園,面積最大的公共設施,就是馬路,台灣十幾年前就有人發明了透水鋪面的海綿道路,除了可以排水,還有儲水和降溫的功能,全世界三十幾個國家都有透水道路的公共建設,為何台灣不採用? 海綿道路是利用什麼原理?對於雨季的排水功效如何?真的可以降低地表溫度、有減少熱島效應的功能?6/9(周五)晚上八點到九點公視「南部開講」,這集邀請到海綿道路JW生態工法的發明人現身說法,和專家學者帶我們了解海綿城市的真正作法,以及台灣為何淪為口號,卻不能實現海綿城市的願景。 

節目來賓:
台灣永續生態工法(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陳瑞文
中山大學公事所助理教授  張瓊婷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周乃昉
高師大地理系副教授  陳永森



▶▶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
▶▶公共電視網路線上直播:http://www.pts.org.tw/ptslive/liv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