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時間:
3月1日(日) PM 19:00-20:00(Live)
重播時間:
3月2日(一)AM 12:00-01:00
3月1日(日) PM 19:00-20:00(Live)
重播時間:
3月2日(一)AM 12:00-01:00
來賓介紹:亞洲大學副校長 楊志良
北歐老年福利研究者 周傳久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林依瑩
北歐老年福利研究者 周傳久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林依瑩
不老騎士 吳敬恆
節目內容:
自從1993年,台灣老年人口比例突破總人口數的7%,進入聯合國所定義的高齡化社會,短短13年之間,2006年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經超過10%,並預計在2025年,老年比例將超過20%,是全世界人口老化最迅速的國家之一。這一代的老人還有子女可以照料晚年,但是再下一代的老人(嬰兒潮佔目前總人口的26%),面對出生率節節下降,青壯人口減少,未來可能需要更加仰賴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以及自己的老年規劃與投資。
目前,政府針對老年福利的政策有限,除了國民年金與勞健保制度提供醫療補貼與生活津貼之外,行政院去年投入八百億,開始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目前成效未明,政府又馬上要在
民國100年推行「長期照顧全民保險」的計畫,目前更引來各界廣泛的討論。
到底老年生活的需求是什麼?政府對於老年照顧政策應該從社會福利?或是全民保險的角度切入?長照保險是針對年老失能者提供照護服務,人隨著年齡增長會出現老化將無可避免,但是年老就一定代表失能?政府在思考老年照養政策時,除了建立失能者的照護系統之外,對於健康的老者,應該要提供什麼面向的支持系統?有人七十多歲仍然可以單車環島,有人七十多歲待在養老院鎮日發呆;有人辛勤工作為老年儲備生活費,有人揮霍歲月以至老年時生活困頓。兩者的年老光景不同,這全是命運使然嗎?老年失能是否可以早期預防?政府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一個良好的政策,除了解決問題之外,並應該要能有預防問題擴大的功能,日本在推行了8年的長期照護制度之後,去年也立法針對上班族,實施強制的健康管理,要求健康狀況不合標準的民眾,必須進行改善動作,以免造成日後老年照護財政負擔過重,德國、英國、芬蘭也有類似鼓勵民眾進行健康管理的措施,那台灣呢?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政策?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國家未來的願景是什麼?想像中的台灣老年社會是什麼樣的光景?是一群沉寂的老人,終日待在房間看電視,等待有人送三餐?幫忙擦澡?還是一群活躍的老人,忙碌於自己喜歡的活動,唱歌跳舞外還有餘力幫助他人?如果是前者,政策需要將主要的資源放置在如何提供照護服務。如果是後者,政策就必須提供誘因讓民眾起身以行動去創造自己的高品質老年生活。如果要提供這樣高品質的老年生活資源,政府可以做什麼?目前提供的老年照顧服務足夠嗎?自己又該有什麼樣的觀念,去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不老精神如何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