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黑鮪觀光季開鑼 海洋物種2048年就要滅絕?


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今年邁入第十年,上禮拜「第一鮪」以每公斤六千元拍賣暖身,鮪魚季也將從五月二日持續到七月四日。黑鮪魚觀光季為屏東帶來上億產值,也讓漁民賺進大把鈔票,但是在全球海洋保育的趨勢中,大量捕撈使得黑鮪瀕臨衰滅危機,尤其以地中海的黑鮪最為嚴重,過去四十年,大西洋黑鮪數量銳減約四分之三,未來也可能被列為瀕臨絕種的魚類。

雖然台灣主要捕撈的太平洋黑鮪,目前並沒有列為絕種的危機,但是根據統計,全球海洋資源在過去50年,銳減三分之一,預計2048年,海洋物種大部份將會枯竭。東港年年舉辦黑鮪魚季,甚至由總統、行政院長帶頭邀請大家品嚐黑鮪魚,只講海鮮文化、不管海洋文化,影響所及,已經讓黑鮪魚數量愈來愈少、體型愈來愈小、售價愈來愈高,還引發許多海上糾紛。面對未來的困境,東港的黑鮪魚觀光季今年熱鬧開始,未來又將如何開創新的機會?減少捕撈,增加養殖?轉向生態觀光?

「過漁」造成海洋浩劫,以後是否還能「年年有魚」?世上有至少十億人仰賴魚類為主要的動物營養來源,但七成五全球海域和內陸水域已呈過漁狀態,尤其地方政府不時打出鮪魚季、曼波魚季等活動旗幟,皆偏重海鮮文化的倡導,面對海洋資源枯竭與消費者享受廉價海鮮的結果,夾在中間的漁民,也不見得有利。學者建議要效法歐洲行之已久的「生態標章」認證,調查台灣的捕撈、養殖漁獲、產量變化,列出那些魚類不能吃,鼓勵消費者多吃在生態網底層、數量較多的魚類。

面對生態保育和漁民生計兩項課題,這中間的矛盾如何解決?台灣的漁業政策要如何調整?台灣漁村凋零是因為魚場枯竭嗎?反黑鮪魚祭,漁民、地方經濟怎麼辦?不只是黑鮪魚面臨生態浩劫,海狗、鯊魚、吻仔魚、曼波魚同樣都有類似問題?政府如何輔導漁民?也教育消費者?

來賓介紹
漁業署副署長 陳添壽
前屏東縣文化局局長 洪萬隆
海科館籌備處助理研究員 陳麗淑
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 朱增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