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賓介紹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系教授 彭明輝
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張正揚
白河農民 薛宏銘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 洪輝祥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糧食危機,政府各部會終於動起來達成「糧食安全對策六大共識」,但如何有效推動方案?增加農民種植誘因?並且讓國人盡可能在地消費?提高在地各式糧食的自給率?政府起了頭,但是該如何落實?而不是暫時因應目前全球的糧食緊縮?甚至能作為台灣未來發展糧食與農業的永續之道?
這次所達成的6項共識,包括「確保糧食生產資源,提高糧食自給能力」、「完善糧食儲備體系,確保緊急糧食供應」、「海外糧食生產投資與合作」、「強化國內救助體系,確保弱勢族群基本營養需求」、「鼓勵在地消費,降低進口倚賴度」以及「完善風險管理體系」。馬總統也表示「全民只要多吃一口飯,就可減少5000公頃的休耕農地」,但是農地活化政策,長期以來就是國內農村團體極力呼籲,但是政策卻難以落實,免而放任農地休耕、甚至轉成農舍、工業用地、科學園區使用。以台灣目前的農地狀況,能否生產出足夠的糧食自給?休耕政策該如何調整?才能活用農地?鼓勵農民耕種?政府保證台灣目前安全存糧足夠,但是國際糧食繼續短缺,國內的存糧真的足夠?
尤其台灣進口糧食小麥、玉米及黃豆等自給率都低於12%,這次政府鼓勵20萬公頃的休耕農地轉種雜糧,耕種土地則有輪作政策,並且在虎尾、善化種值甘蔗,要度過這次的糧食危機。政府現在鼓勵農民種植小麥、雜糧、甘蔗,能夠減少進口糧食漲價的威脅?台灣自產的雜糧、糖,足夠因應國人、畜產業的消費?而且一旦國外糧食價格回穩之後,大盤商還會繼續購買台灣的雜糧?這些轉種的農地,又得繼續荒蕪?農民、農產又擋不住國外的傾銷?
除了活化本土農地之外,政府也準備投資國外的糧食生產基地,這個政策對台灣的糧食安全有什麼幫助?低價的農產回銷台灣,是否又造成農民的傷害?根本無法解決農地活化的問題?鼓勵國人多吃米食,在現實環境中,只是口號?還是真的能救回台灣的農業未來?真的要鼓勵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口號宣傳還不如提出可以落實的政策?
整體而言,要因應糧食危機,政府這次的農業對策是否有更長遠的思考?讓台灣農地真的回春?年輕人願意下鄉參與生產?回歸到台灣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產銷機制真的有所改善?政府如何重新看待農業的價值?面對全球的農產品交易,台灣農業真的可以走出自己的春天?如果農業的價錢與價格無法改善,糧食危機將是未來台灣最沉重的威脅?對於農業發展,別又是救急時候才重視農業,等到太平時代,農業又成為台灣的黃昏產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