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賓介紹:
台電台南營業區副處長 王仁炳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李根政
綠適居協會理事長 邱繼哲
台灣環保聯盟台南分會志工隊副隊長 陳毓琦
馬政府去年連續兩次調高電價,今年夏季用電可謂史上最貴電價,企業界紛紛大喊吃不消,在野黨也高喊要凍漲,而民眾更害怕去年油電雙漲的噩夢又要來臨,到底台灣的電價該漲還是該跌?在節能減碳的趨勢中,台灣的能源有反應真正的價格嗎?目前的電價是便宜還是昂貴?比較世界各國,台灣人用電是否真的很廉價?
( 
台灣耗能速度與規模都領先世界,政府從去年拼命喊要節能減碳,到底也什麼成效?月前經濟部也提出了五大新政,包括「電費獎勵、全面汰換LED交通號誌燈、公共建築引進太陽光電、打造最大太陽光電廠措施」,預估全國一年將可省下38.6億度電量,更可減少245萬公噸碳排放量。其中與民眾最攸關的,就是去年已獲得電費折扣獎勵「門票」的民眾,若今年加上去年同期用電量共省下二成以上,即可再享有七至九折優惠。政府教民眾要節約能源,但是民眾拼命省下來的電足夠耗能產業花用? 

未來的電價會越來越貴嗎?政府拼命開發替代能源,風力、太陽能可以增加電力的供給,降低電價嗎?或是在更多開發案的用電壓力下,民生用電價錢一定會越來越貴?面對電價準備要狂飆的年代,有什麼產業有發展機會?政府的產業轉型方向正確了嗎?配套足夠嗎?兆元的綠能產業有機會嗎?而民眾該如何準備?要如何節約能源?有什麼秘訣之處?

填表說明:若你以前無下列問題,但在過去幾年中有以下的改變,請填「有」。若無,請填「沒有」;若不確定,請填「不知道」。
記分方式:填答「有」得分為1分,其餘不計分,若AD8總得分大於或等於2分,這時候您需要透過更詳細的檢查,由專業醫師進行診斷。若醫師檢查結果正常,請您身體力行「預防失智症」之健康生活;若結果為失智症,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延緩退化的速度,維持最佳的生活品質。
台南地檢署上個禮拜,破獲南台灣規模最大的冒牌醫師承攬醫療業務集團,五位假醫師曾經在全台十七間醫院替民眾看病,受害病患高達上千人。這個假醫生集團到底是怎麼騙過醫院?冒牌醫生事件讓民眾對於醫療體系產生不信任,要如何分辨真假醫師?政府有什麼制度保障民眾看病的安全?台灣的地區醫院發生了什麼問題?資源不夠?財務不足?使得冒牌醫師得以介入?
(整起事件第一個反應的就是城鄉的醫療資源落差,有些地區醫院找不到醫師,所以將急診業務外包,使得冒牌醫師得以滲入,為什麼台灣一年培養上千名醫生,到了現在仍然有城鄉醫療資源落差的問題?是因為醫生數量不足?或是城鄉的社福資源分配不夠?

另外,也暴露出社區醫療系統的資源不足與發展困境問題,除了民營醫院、衛生署在各地區設立許多地區醫院,但是經營卻不如理想,民眾也不愛到當地的地區醫院就診,反而舟車勞頓到大型的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在衛生署的醫療制度中,地區醫院應該要扮演地方的醫療中心,保護人民的健康,為什麼民眾難以信任這些地區醫院?
是因為資源不足?專業不夠?或是因為民眾還有大醫院的迷信?但是大醫院只要一開門就大排長龍,知名度高的大醫師一看診就是上百號,從早忙到晚身心疲憊,但是留給每個病人的時間可能只有短短幾分鐘,醫生累、民眾也享受不到醫療品質,地區醫院勢必要成為基層醫療的第一線,為何目前的發展卻困難重重,中型的地區醫院從全盛期的700多家,到現在只剩250家,政府才說要推動醫療社區化,為什麼地區型醫院反而一家家的減少?

除了地區醫院,衛生署也鼓勵地區性的診所組成社區醫療群,這些在地的大小診所想要整合成民眾的醫療保母,時時刻刻給民眾就醫與諮詢的便利,這些家庭醫師和社區醫療群的計畫發展順利嗎?在健保資源分配的制度中,中小型醫院的經營越來越難,他們面臨的困境為何?這些中小型醫院要作為民眾與社區的醫療保母,他們可以提供什麼服務?讓民眾從生活中預防疾病,有哪些小病要注意?民眾上醫院看病,應該要有什麼觀念?什麼病該到哪裡看?如何養成正確的就診流程? 
這些中小型醫院要作為民眾與社區的醫療保母,他們可以提供什麼服務?讓民眾從生活中預防疾病,有哪些小病要注意?現行醫學中心分科愈來愈細,民眾第一關就必須自行判斷要看哪一科,對病患是很大的困擾,常因無法正確判斷,要在各科別或各醫院之間奔波,才能找對門路,到底民眾上醫院看病,應該要有什麼觀念?什麼病該到哪裡看?如何幫民眾建議理想的就醫途徑?
播出日期
6月7日(日)PM 18:20-20:00
來賓:
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 陳順勝
世紀台安醫院副院長 方俊能
社區醫療群 王宏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