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國在山河破 開發不知節制 土地超限利用 國土復育還能再拖?



八八水災重創南部重要水系,從上游到下游不是淹水、不是山林崩塌、就是滿山遍野的土石流。國土規劃、山林復育喊了十幾年,林務局說要封山造林、水保局蓋了一堆生態工法防治野溪、土石流,官員喊個滿天價響,但是山林開發依舊故我,台灣山區不是檳榔就是茶園,越來越多的觀光活動、超過飽和的開發行為,台灣的山林越來越破碎,防災功能也越來越低。



廖本全教授說,一有災難,社會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找出元兇,但他認為與其說是找元兇,其實是找替死鬼,因為災難的造成一定是結構性因素,任何的一項因素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若只是諉過,就只能等待下一次災難。政府現在急於在重建上做出表現,國土規劃的議題再被提出,面臨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氣候遽變,我們必須要正式災難正常化的現實,對於山林與國土的經營,建立一套長遠而且尊重大自然的規劃?

馬總統選前承諾的「國土計劃法」可能也會加快腳步,但是山地區域牽涉到原住民保留地、水保局/林務局多頭馬車等等的問題。學者認為放置災難最基本的是不要在危險地區住人,但是談到遷村又是一個龐雜的問題,如何在現在的情況下,改變敏感區域居住模式可行嗎?改變生產方式可行嗎?如何將災難防治納入敏感區域開發的觀念裡?

8/23安置到重建 路迢遙! 921十年重建 88風災重建路上你我陪伴



八八水災至今兩個禮拜,第一階段的救災工作也逐漸告一段落,接下來是任務更繁重、責任更大的重建工作,尤其目前有4、5千人的災民還在安置所裡,要如何協助他們趕快回到生活的常軌?如何讓民眾從暫時安置進入家鄉重建?從安置到重建,需要花多少時間?九二一過了十年、也重建了十年,十年間的經驗,可以讓這次承受風災的民眾,有什麼啟發與幫助?
包括屏東霧台鄉五個部落、台東金峰鄉、高雄小林村和那瑪夏民族村,都面臨是否遷村的問題,遷村重建對地方是一個很大的議題,各項挑戰接踵而來,離開成長的家鄉,要如何重新來過?安生立命?在遷村政策的擬定中,重創的山區、原民的故鄉,如何保障他們的生活與工作權利?對於舊有的生活型態和文化,如何在遷村與重建的過程中保留?民眾的需求在哪裡?政府的遷村政策中,要如何更細膩地提出計畫?

過去幾次的遷村政策,只有松鶴部落算是成功的案例,從921之後被迫離開家園的泰雅族人,怎麼看待新的家園?歷經十年的重建過程,松鶴部落展現了什麼新生命?其間有什麼缺失?如何在這次大規模的遷村政策中,給予省思與啟示?重建的路還很遙遠,民間的力量該如何投入?如何把民間一開始的熱情與關懷,轉變成對於重建區長期的關注與協助?在未來的時間裡,我們該怎麼做?民間力量要如何啟動?

五十年最大淹! 中颱變成88水災 千億治水經費全泡湯?

主持人:陳信聰



莫拉克中度颱風襲台,原本認為北臺灣災情可能嚴重,沒想到卻造成南部地區五十年最大的淹水災情,從嘉義山區到屏東沿海,從高雄市區到偏鄉部落,幾乎無一倖免。屏東降下2000公釐的豪雨,高雄市區遭到強風破壞,這次大量雨水過境,為什麼氣象局只能不停上修標準?無法準確提醒南部民眾防汛?尤其去年卡玫基颱風已經造成中南部豪雨成災,政府高官震怒要徹底解決淹水問題,但是這次莫拉克又再一次強襲中南部,總統、行政院長去年的憤怒,真有改善目前的水患問題?


到底台灣的防洪系統多麼脆弱?為什麼一碰到大水就無能為力?扁政府時期未能解決年年淹大水的問題,95年通過8年1160億的治水方案,每年花大錢治洪水,但是這兩年還是年年暴雨成災,問題出在哪?中央認為地方執行不力,但是地方資源確實不夠,到底是互踢皮球?或是缺乏一個核心單位負責計畫、溝通與協調?1160億的治水方案進度如何?還是全被丟到水裡?

台灣一下子旱災、一下子又豪雨成災,是因為全球氣候變遷,造成世界共同的問題嗎?還是台灣的治水方案達不到效果?面對氣候改變的問題,台灣治水政策有新的因應思維嗎?近年山區、沿海地區,幾乎每逢豪雨必淹,這些地方的開發政策與治水方式,還能依照傳統思維嗎?

世運大成功 一次台灣的機會 全民團結 改變世界會實現?




高雄世運落幕,國際世運總會主席朗佛契稱讚這是最好的一次世運,高雄市長陳菊在閉幕典禮喊出「只要團結,台灣一定會成功!」讓人深深感動,尤其五千多名志工的參與,讓參與的國外來賓與台灣民眾,深刻感受到南台灣人情的溫暖,而這一次世運的主題,也很豪氣地喊出「一次台灣的機會,改變世界會實現」。在世運落幕之後,許多感動留在心底,但也希望這次台灣的機會,能改變世界對台灣的觀點,也能改變台灣長期以來內部的問題。

從2003年高雄接下世運主辦權之後,媒體、民眾紛紛抱持懷疑眼光,質疑高雄市的執行能力、政府隨便花大錢、世運只是二流的國際運動會等等唱衰聲浪四起,尤其在賽前陸以正大使的投書、媒體的報導達到高潮,這其中反映的是藍綠對抗的政治惡習?南北差距的觀點問題?地方政府自己的活動、中央與地方的不協調?內部種種的對立與分化,讓高雄世運在不信任中舉步維艱。陳菊市長一句「只要團結,台灣一定會成功!」真的能讓我們有所省思?接下來的聽奧,是否又成為媒體、政黨對立的戰場?我們有機會從世運、聽奧,真的找到台灣團結的機會?還是又淪為政治人物的籌碼?趁著這次的國際賽事經驗,可以弭平台灣內部的不安?執政者應該怎麼做?如何看到民眾渴望團結、渴望被世界看到的感受?

一場成功的國際賽事,可以向全世界展現當地的文化、作為國家的國際行銷工具,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民眾的在地認同,世運與聽奧接連舉辦,台灣如何有機會改變世界?如何將世運所點燃的火花與熱情,持續延伸到聽奧?政府如何提出一個透過體育作為國際推廣的主軸,讓世界看見台灣?真正落實體育與健康政策,避免淪為國內自爽?南北較勁?政治對立?成為一次性的消費性賽事?尤其從運動員、志工的努力與熱情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希望?這樣的希望與感動,如何延續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