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1/3新年旅遊新主張 玩樂也能愛地球 生態旅遊怎麼玩?



元旦連續假期剛結束,春節假期也將來臨,這段期間是台灣人重要的旅遊旺季,但是伴隨著氣候議題與低碳環境的世界趨勢,不論是開汽車、搭飛機、住飯店、或是買紀念品,旅遊所產生的碳排放量,都會比日常生活來要多,甚至有些環保運動人士,認為人類不應該有太多的旅遊,否則為了觀光破壞環境,對於生態都是一種傷害。尤其最近北海岸的野柳地質生態區,因為過多的大陸旅客的旅遊行為,破壞當地環境,將規劃針對外籍旅客提高收費,一度引發爭議,讓我們必須要重新思考台灣的觀光政策和思維,能否跟上世界的潮流與觀念。



尤其隨著旅遊觀念的多元化,近年台灣也興起一波具有生態觀的旅行方式,包括生態性、人文性等深度旅行,強調生態保育和人文保護的觀念,期望台灣能在適當的觀光負荷上,達成永續發展的觀光契機。其中這個月掛牌的台江國家公園,一方面賦予台江地區重要的生態、人文價值與保育,另一方面可說是民間、社區長期經營生態旅遊,維繫環境的成果。然而,生態旅遊的觀念即使喊了很多年,但是目前成效依舊有限,政府在觀光政策的擬定上,長期以來「建設」思惟為導向,設立了許多的生態旅遊景點,卻缺乏對於旅遊的「生態」觀念,反而使得女王頭事件一再重演。

生態旅遊的口號簡單,但是以台灣目前的政策、配套,有什麼不足之處?地方政府可以有什麼規劃?理念?城市的發展如何以環境為主題?生態旅遊應該要有什麼內涵?全球都開始發展低碳、生態旅遊,台灣要如何展現自己的特色?台灣民眾該要有什麼觀念?對於即將來臨的春節假期,生態旅遊可以如何規劃?北、中、南有哪些生態旅遊路線可以推薦?


1/3新年旅遊新主張 玩樂也能愛地球 生態旅遊怎麼玩?



元旦連續假期剛結束,春節假期也將來臨,這段期間是台灣人重要的旅遊旺季,但是伴隨著氣候議題與低碳環境的世界趨勢,不論是開汽車、搭飛機、住飯店、或是買紀念品,旅遊所產生的碳排放量,都會比日常生活來要多,甚至有些環保運動人士,認為人類不應該有太多的旅遊,否則為了觀光破壞環境,對於生態都是一種傷害。尤其最近北海岸的野柳地質生態區,因為過多的大陸旅客的旅遊行為,破壞當地環境,將規劃針對外籍旅客提高收費,一度引發爭議,讓我們必須要重新思考台灣的觀光政策和思維,能否跟上世界的潮流與觀念。



尤其隨著旅遊觀念的多元化,近年台灣也興起一波具有生態觀的旅行方式,包括生態性、人文性等深度旅行,強調生態保育和人文保護的觀念,期望台灣能在適當的觀光負荷上,達成永續發展的觀光契機。其中這個月掛牌的台江國家公園,一方面賦予台江地區重要的生態、人文價值與保育,另一方面可說是民間、社區長期經營生態旅遊,維繫環境的成果。然而,生態旅遊的觀念即使喊了很多年,但是目前成效依舊有限,政府在觀光政策的擬定上,長期以來「建設」思惟為導向,設立了許多的生態旅遊景點,卻缺乏對於旅遊的「生態」觀念,反而使得女王頭事件一再重演。

生態旅遊的口號簡單,但是以台灣目前的政策、配套,有什麼不足之處?地方政府可以有什麼規劃?理念?城市的發展如何以環境為主題?生態旅遊應該要有什麼內涵?全球都開始發展低碳、生態旅遊,台灣要如何展現自己的特色?台灣民眾該要有什麼觀念?對於即將來臨的春節假期,生態旅遊可以如何規劃?北、中、南有哪些生態旅遊路線可以推薦?


12/27該打還是不打? H1N1疫苗到底安不安全?



該打還是不打? H1N1疫苗到底安不安全?
不良反應案例頻傳 民眾施打疫苗意願降低
第三波高峰期來勢洶洶 全民防疫前功盡棄?


新流感疫苗開打至今,全台已有481萬人完成接種,但是其間陸續有民眾紅腫過敏、暈針等不良反應,甚至傳出孕婦流產、青少年神經麻痺等意外,這禮拜一又傳出台中的劉小弟死亡意外,家屬懷疑和新流感疫苗有關,他的醫師父親也準備對國家提告,雖然疾管局保證這些意外事件和疫苗施打並無關係,但是民眾人心惶惶,質疑疫苗的安全性。

一項政策要成功,就必須做到與民眾的完整溝通,新流感疫苗從一開始國光生技緊急生產,到疾管局全民施打的宣傳,都無法讓民眾了解施打疫苗的利弊得失,包括疫苗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不良反應等等,再加上國光疫苗上市之後,第三階段的實驗、追蹤與回報並不完整,也讓民眾難以相信政府在處理流感疫苗出現不良反應的透明度與執行力,再加上媒體的擴大報導,使得一個原本應該是立意良好的全民抗疫政策,變成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抵制。

H1N1的第三波高峰,極可能在這個月底之後再次爆發,政府要如何贏回民眾的信任?國光疫苗是否具有潛在的風險?國光和諾華的疫苗效果或影響,有什麼不同?施打疫苗可能有哪些副作用?如果不良反應和個人體質有關,哪些人不適合施打?民眾在施打疫苗後要如何觀察自己的健康?身體出現哪些反應要特別注意?民眾該如何因應後續的醫療措施?政府與醫療體系如何緊密合作,追蹤並透明化每一項案例?尤其H1N1對於世界各國都是一個新的流行疾病,疫苗的防疫功能也備受檢驗和挑戰,台灣政府該拿出什麼態度?

相較於三月H1N1剛爆發期間,全球面對新流感的大恐慌,經過半年,不管是專家或民眾,都表示H1N1病毒並不若想像中的凶猛、疫情也沒有繼續擴大,民眾現在可以卸下防疫警覺嗎?九歲以下的孩童,應該要儘快施打第二劑?青壯年需要施打?或是要靠自己的免疫力?在疫情減緩的此時,全民抗疫的政策應該要有所調整?

限水?休耕? 南部大缺水 300天沒降雨 水災剛走旱災又來 南台灣陷水荒!?




今年八月莫拉克風災帶來大量雨水,卻無法減緩台灣的缺水問題,尤其南部的曾文、南化水庫,受到風災土石崩塌,淤積更為嚴重,使得水庫蓄水功能大減,蓄水量比去年同期少了三成。由於水保不佳,莫拉克造成兩座水庫集水區崩塌山壁達三千多處,為曾文帶來9100萬噸淤泥,相當於十九年的淤積量。而南化水庫淤積3600噸的泥砂,有四成蓄水空間被填滿了。莫拉克一場風災,就讓曾文、南化水庫共損失一億二千七百萬噸的水,約等於一座烏山頭水庫不見了。

根據水利署估計,明年上半年南部地區就可能有嚴重缺水的問題,因此目前嘉南平原第一期稻作休耕,如果明年初的進水仍無進展,屆時大高雄和台南地區的民生用水也會拉警報。尤其暖化使得極端氣候發威,不只台南的無雨日高達破紀錄的300天,北部的苗栗、新竹降雨量也減少,讓各地的水庫供水都面臨警戒邊緣,也使得竹科、南科等工業用水,出現危機。

雖然台灣每年降雨量是全球平均的二點六倍,但是每人每年可用的水資源,卻只有全球平均值的六分之一,是屬於缺水型的地區。即使政府不停蓋水庫、攔河堰,但是受到風災影響,從南到北,每個水庫的土石淤積都相當龐大,不但水庫的蓄水功能大減,使用年限也縮短。日前行政院召開「抗旱會議」,希望能解決目前的旱象,除了加快清淤的速度,水利署也提出增蓋壩高、增加水源、水庫、鼓勵民眾節約用水等做法,以解決南部的旱象問題。但是這些做法對於水資源供應,到底只是治標?還是治本之道?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暴雨、大旱將會更激烈,只靠水庫就能保障民生用水無虞?如何在整體環境的規劃下,重新檢討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南部缺水迫在眉梢,水利署的工程開發可能遠水救不了近旱,在短期間之內,政府可以做什麼?水價鼓勵政策有效嗎?民間又該如何節約用水?減碳運動有碳足跡,節水要如何計算水足跡?

98/12/6 百里侯開獎 宜蘭.嘉義要變天? 重洗藍天綠地版圖?



12月5日舉行「三合一選舉」,因為實施新的《地方制度法》,多個縣將與市合併,使得這次選舉規模比往常為小,但是國民黨和民進黨仍然卯足全勁,在全台各地輔選,國民黨希望搶下嘉義、屏東縣,民進黨則希望搶回宜蘭、新竹縣。國民黨打出「同心協力再造台灣」的競選主軸,把這場選舉定位在地方選舉,不特別強調「主席牌」以及中央執政優勢;但是民進黨則喊出「二次地方包圍中央」的策略,將地方選舉議題拉升到對於中央政策的批判。


雖然這場選舉,在規模上並不如過往的縣市長大選,但是卻是國民黨贏回中央執政權的第一次全國性選舉,也被視為馬總統第一次的期中檢驗。馬政府上台一年多來,支持度逐漸滑落,這次選舉在外在環境上,相對對國民黨較為艱困,尤其許多選區也面臨分裂危機,內憂外患之際,也考驗馬總統回任國民黨主席後的第一次選戰成績。而民進黨在「後扁時代」,亟欲擺脫陳水扁的貪腐形象,希望這次的「綠色執政、品質保證」,宣示要重新出發,但是能否再喚起民眾對民進黨的支持,同樣是這次選戰的重要觀察面向。

尤其這次選舉,也被視為明年直轄市的前哨戰,在藍綠聲勢此消彼漲的趨勢中,佔了全國一半人數以上的直轄市選舉,藍綠優勢是否會產生改變?而且過去的地方首長選舉,其實也預告了當屆總統大選的風向球,民進黨想要再次地方包圍中央,而國民黨要持續執政優勢,馬總統去年大勝了200多萬票,會如何流動,不只關係著藍綠版圖的改變,也是觀察台灣政治發展重要的切入點。

蘋果日報動起來! 新聞變動畫? 創意無限媒體革命? 羶色腥超擬真敗壞風氣?


動畫新聞將犯罪新聞的過程具象化,到底是新聞事實的探索?或是虛擬事實的赤裸展現?蘋果日報上週推出的動新聞,革新了平面新聞製播的技術與創意,也挑戰了新聞傳播的定義,尤其動新聞透過動畫繪製、戲劇手法,赤裸呈現犯罪事件的過程,血腥、暴力、刺激的擬真效果讓傳播學者、兒福團體紛紛跳出來,抗議此風不可長,要求NCC擋下新聞戲劇化的大門。



尷尬的是,動新聞上禮拜手機上線之後,第一時間NCC竟然說無法可辦;負責通路的中華電信認為「只能提供平台,不能拒絕」;台北市政府則說「機房在香港,無法可管」。一天之後,政府才紛紛改口電信法、兒少法和性騷擾防治條例有相關規定可以防治,台北市政府也立即開出50萬元的罰單,而NCC也要求中華電信應將動新聞下架。政府一日反覆的政策,一方面凸顯政府對於新媒體的不熟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長期以來對於羶色腥新聞的忽視。

尤其動新聞被視為蘋果日報電子化的市場試驗,透過新科技改變目前的媒體製播與流通的模式,帶給媒體產業的影響甚大,不管是內容上頻頻跨越新聞管制的界線,尤其在傳播技術和動畫使用上,更是突破創新台灣現有的媒體型態。雖然平面、電子媒體紛紛想跨入3G與網路市場,但是過去紛紛剎羽而歸,這次蘋果日報的新實驗,是否會改變台灣傳統媒體的傳播形態?也改變閱聽人看新聞的模式?再度衝擊台灣的媒體環境?

但是,原本期待能打破台灣僵化的媒體創意與生產習性,但是立意良好的技術突破,卻在一推出的「虐女」、「凶殺」等社會新聞,在內容上挑戰了新聞的定義,加上NCC對模糊新聞與戲劇界線的動畫新聞,至今不知道該如何定位。動畫作為新聞呈現方式存在太多爭議,國際主要媒體包括BCC、CNN都還沒採用,日本電視雖然動畫玩很凶,但仍未用在新聞。

長期以來媒體自律不嚴、政府執法不力,在商業利益的推動下,媒體環境越來越差,甚至被民眾認為是台灣亂源之一。面對動新聞事件,我們要如何思考台灣現實的媒體環境與風氣?法律真的管不到?是執法怠惰?或是法規跟不上新媒體的發展?而媒體本身的自律與新聞自由,界線在哪?對於社會新聞的報導,如何切中重點?動新聞誇大的動畫處理,反映出台灣新聞的未來趨勢?政府真的需要扮演主導者或干預者的角色?或是交由市場自由競爭?面對台灣越來越差的媒體素養,民眾是元兇?幫兇?受害者?公民力量要如何出現?

戴奧辛鴨後又見鉻米 農地通通被污染 農產安全如何可靠?

繼高雄大寮出現「戴奧辛鴨」後,以「無米樂」聞名的台南縣後壁鄉,也發現部分稻田遭到鉻金屬污染,這一連串污染事件,都和廢棄物缺乏有效管制、四處亂倒有關。長期以來,政府對於農業生產區的劃定與管理不明,過去幾十年,農業成為工業的附屬產業,包括小型工廠、廢棄物處理,都在法令不明的態勢下,從工業區侵佔到農業區,使得農業生產一方面面臨農地利用的排擠,另一方面更是工業污染的戕害,尤其這次後壁鄉的稻米生產區,竟然出現廢棄物處理工廠的設置,更是令人擔憂台灣農業生產的品質與安全。



雖然工業污染排擠農地、破壞農業生產,已是過去數十年的歷史共業,但是在糧食地位越來越重要的全球趨勢中,政府應該如何對目前的農地提出整體的管理與保護政策?避免農地未來再受污染?提出完整的農地檢測?面對過去錯誤的開發行為?保護農業環境?並且給予民眾農產品質與安全的保證?

尤其伴隨農村人口老化,生產力下滑,農業經濟滑落,農地的價值也越來越被輕視,如何站在土地倫理與暖化趨勢的觀點上,了解農地更多的價值?反省台灣農地使用的問題?並且在農業生產中,加入更多的環境思考,保障民眾的健康與安全?


來賓介紹
後壁鄉後部村村長 黃正雄
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理事長 黃煥彰
成大醫學院教授 陳美霞
綠農的家經營者 洪輝祥

小心! 中南部沙塵暴!? 台灣河流乾涸 沙塵滿天 氣候變遷?人為破壞?




受到東北季風與河川枯水的影響,每年冬天一到,濁水、大甲溪流域的沙塵肆虐嚴重,到處蓋滿灰塵、孩子上課要戴口罩,吃飯也滿口沙。這樣的現象,在11月初更是散佈到整個中南部,台中以南各縣市都遭受揚塵的肆虐,面對河川裸露、乾旱期越來越長的環境現實,河川揚塵成為台灣環境未來不得不面對重要問題。

尤其龐大的揚塵可能引起民眾健康、農業等問題,根據空氣品質監測,一到冬天,雲林地區的懸浮粒子PSI值都超過高標的150,使得當地民眾的呼吸道健康受到威脅。雖然河川局和雲林縣政府長期以來針對濁水溪揚塵,一再加強綠美化植被、抑制沙塵等工作,但是成效有限,只能消極警告有過敏體質或呼吸系統疾病的民眾,平時要做好準備,對抗濁水溪揚塵。

畢竟治標還是得治本,濁水溪揚塵雖然自過去就有,但是這幾年為何越來越嚴重?是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濁水溪乾旱越來越明顯?或是攔河堰造成河川砂石淤積?水量不足,淤沙難以排出外海?河川地不當開發,導致植被消失?尤其九二一之後,中部山區土石鬆動,造成中部河川環境更不穩定,如何在河川管理的觀念下,重新檢討濁水溪以及其他流域砂石淤積與裸露的問題。

八八水災之後,高屏溪同樣面臨大量的淤沙問題,未來也會和濁水溪一樣,出現大量揚塵的問題?面對水量不足、淤積嚴重,我們如何重新面對河川的利用與復育。

八八災後93天 臨時?中繼?永久?安置拖好久? 蓋屋.入厝 災民未來就安定?




八八風災迄今將滿三個月,歷經初期在救災、安置的混亂,目前大部分民眾不是暫時住在臨時安置的軍營、榮民之家,就是準備住進NGO團體興建的永久安置場所。但是從臨時安置初期就開始喧擾不休的永久屋爭議,仍然爭執至今,部分民眾願意住進永久屋,但是大部分民眾仍然無法決定,尤其大型部落的遷徙,需要長期討論,但是政府不願提出中繼屋政策,災民得在軍營、永久屋和破碎家園間做出選擇。


然而臨時安置環境不佳、家園安全堪慮,面對永久屋政策又有疑慮,民眾在其間難以找到平衡,但是政府迫於重建效率要加快,希望家園安全的快回家,不安全的就快簽署永久屋同意書,政府與人民間的對話出現落差,重建要效率,但更需要效果,必須謹慎而周詳提出居住、生計、文化等等的配套。

尤其災後重建,不該只是NGO蓋房子、企業認養,更應該進一步面對災難發生前的種種現實生存問題,災難只是惡化、突顯問題的存在,不只點出土地的生態問題,也説出人與社會的生存問題。民間希望八八重建的層級拉高,解決環境與開發間的現實問題。如果重建只是解決居住問題,就錯失了國土重新思考與利用的契機,也錯失了人民參與國土分配/利用的參與。

除了解決眼前災區民眾居住/就業的問題之外,如何進一步參與國土再分配的公義與永續問題,政府的角色該如何扮演?人民如何積極參與?國家的主體何在?八八水災帶給我們的,不再只是防災救災的省思,更要加快腳步,痛定思痛,重獲人民信任,解決國土規劃與利用的問題。


主持人:許雅文
來賓介紹:
那瑪夏鄉民族村 達亥
行政院南部辦公室 執行長 羅世雄
高醫性別所 教授 林津如
原民部落研究與工作者 李重志

少吃牛抗暖化? 美國狂牛症爭議大? 多素少肉減碳救地球?




政府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引起民間恐慌,擔憂狂牛病可能隨著內臟、絞肉流入台灣。目前政府表示,為了未來貿易談判,這項開放是不得不為的痛苦決定,政府會嚴格把關進口流程,避免民眾暴露於狂牛症的威脅。目前整個美牛進口爭議,幾乎都停留在食物安全的論證上,但是站在阻止地球暖化的觀點,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或是強調用美國牛肉煮牛肉麵比較有咬勁,不光只關衛生署的事,還是政府如何看待減碳政策的全面性思考



根據日本畜產研究發現,人類飼養牛肉的過程相當不環保,生產1公斤牛肉,會製造出約36.4公斤的二氧化碳,能夠點亮100瓦的電燈泡將近20天,所排放出的溫室氣體跟污染,比連續開車三小時所製造出來的污染還要嚴重。根據瑞典國家飲食署的調查,每生產一公斤的牛肉,大約會排放15-25公斤的溫室氣體、相較於豬肉的五公斤與雞肉的兩公斤,牛肉相對上是對地球傷害較大的肉品來源

穀物牛肉所產生的高排碳,不但是氣候暖化的元兇之一,而且為了滿足食物慾望,鼓勵肉食、吃肉長肉的健康推廣,讓工業化的畜牧更加擴張,包括地力、糧食、水等資源的使用,使得環境受到更嚴峻的威脅。

越來越多國家和團體,提出抗暖化的飲食策略,其中少吃牛肉、多吃素是一項很重要的觀念,台灣目前也開始推動多素少肉、週一無肉日等運動,希望消費者透過飲食的改變,進一步參與抗暖化的行動。吃素如何能救地球?素食與肉食的比例要如何調整,才能吃的健康,也幫助環境?政府在作美國牛肉進口相關決策時,是否也應該更近一步,將環境和飲食策略等概念加入,讓民眾了解暖化和日常飲食之間的關係。

少吃牛抗暖化? 美國狂牛症爭議大? 多素少肉減碳救地球?


政府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引起民間恐慌,擔憂狂牛病可能隨著內臟、絞肉流入台灣。目前政府表示,為了未來貿易談判,這項開放是不得不為的痛苦決定,政府會嚴格把關進口流程,避免民眾暴露於狂牛症的威脅。目前整個美牛進口爭議,幾乎都停留在食物安全的論證上,但是站在阻止地球暖化的觀點,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或是強調用美國牛肉煮牛肉麵比較有咬勁,不光只關衛生署的事,還是政府如何看待減碳政策的全面性思考



根據日本畜產研究發現,人類飼養牛肉的過程相當不環保,生產1公斤牛肉,會製造出約36.4公斤的二氧化碳,能夠點亮100瓦的電燈泡將近20天,所排放出的溫室氣體跟污染,比連續開車三小時所製造出來的污染還要嚴重。根據瑞典國家飲食署的調查,每生產一公斤的牛肉,大約會排放15-25公斤的溫室氣體、相較於豬肉的五公斤與雞肉的兩公斤,牛肉相對上是對地球傷害較大的肉品來源

穀物牛肉所產生的高排碳,不但是氣候暖化的元兇之一,而且為了滿足食物慾望,鼓勵肉食、吃肉長肉的健康推廣,讓工業化的畜牧更加擴張,包括地力、糧食、水等資源的使用,使得環境受到更嚴峻的威脅。

越來越多國家和團體,提出抗暖化的飲食策略,其中少吃牛肉、多吃素是一項很重要的觀念,台灣目前也開始推動多素少肉、週一無肉日等運動,希望消費者透過飲食的改變,進一步參與抗暖化的行動。吃素如何能救地球?素食與肉食的比例要如何調整,才能吃的健康,也幫助環境?政府在作美國牛肉進口相關決策時,是否也應該更近一步,將環境和飲食策略等概念加入,讓民眾了解暖化和日常飲食之間的關係。

能源稅抗暖化? 為環境 搶民脂? 能源稅現在不做.明天後悔?



行政院賦改會本週一達成初步共識,最快在民國一百年將要開徵能源稅,稅額分十年調高。這代表油電價格會愈來愈貴、甚至其他物價也會連帶上漲。這項政策立即引發立委、產業界和民眾的質疑聲浪,認為能源稅可能導致經濟更加惡化。因此在朱立倫和李述德公佈能源稅政策後,不到24個小時,行政院長吳敦義急忙表示,在目前庶民經濟尚未好轉的情況下,政府不會輕易開徵能源稅,也沒有任何時間表,一切要等到景氣明顯復甦以後,才會考慮。




能源稅和環境稅是政府稅制改革與節能減碳的重要政策,從扁時期到馬政府,減碳三法中最引起爭議的能源稅法遲遲難以通過。尤其在吳院長目前不適宜開徵的說法後,各個部門統一口徑對於能源稅的開徵,保持觀望態度,能源稅最後真能立法過關?還有可能在後年開始上路?會不會又向扁政府時期,一拖就又是三四年過後?環保團體認為不景氣正是開徵的時間,可以透過綠稅達到均富宇未來發展的機會?但是工商團體卻認為景氣不好,綠稅開徵更是雪上加霜?到底能源稅該在什麼時機徵收?

能源稅的稅額要如何制定?財政部、經濟部和梁啟源各自提出不同版本,稅制如何擬定?才能讓民眾、產業、環境達到共贏的機會?對於節能減碳最有功效的環境碳稅該徵收嗎?產業一致反彈,政府將重點轉移至能源稅,豈不是將減碳責任歸於全民分擔,反而將排碳大戶輕輕放下?碳稅與能源稅應該如何相輔相成,才能達到環境減碳的契機?

未來能源稅勢必實施,從中南部的觀點來看,大眾運輸不便,使得中南部的交通勢必持續依賴私人載具,中南部民眾幾乎是能源稅的第一批受害者?而勞工、農民、中小型工廠所得少,但是工作需求得繼續依賴能源,如何對於弱勢民眾與產業提出補貼或其他稅額的減免?政府暫不開放碳稅的徵收,是否拖延高雄市產業轉型的速度?能源稅的開徵,會不會獨厚都市、獨厚中產階級,反而卻讓鄉村與藍領階級更陷入困境?

民眾關心能源稅和環境稅的徵收,對於人民生活、產業發展有多大的影響?不管何時開徵,額度多少,綠色稅制已經是未來趨勢,在這樣的趨勢中,民眾生活要如何調整?如何減少油、電的依賴?如何享受到能源稅開徵所回饋的好處?


來賓介紹
台大氣候變遷中心主任 柳中明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李根政
低碳生活部落格 張揚乾

全台溪流河砂淤積? 高屏溪砂石堆了三層樓 人民生命財產拉警報!?

水利署統計,包括高屏溪、濁水溪、八掌溪等,全台有十一條水系的河砂嚴重淤積,高達6064萬立方公尺的土石量,其中以高屏溪流域最為嚴重,41公里長的河道淤塞,土石疏濬量約2400萬立方公尺,包括桃源、茂林、六龜、甲仙、旗山、高樹等地,河床高度都快比沿岸村莊還高,以目前清淤的速度,至少要56年才清得完。

(河道嚴重淤積,除了影響流域的穩定,也影響週遭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上週芭瑪颱風來襲,六龜、甲仙等地的民眾擔憂河道縮減、土石淤積可能導致河水氾濫,高雄縣長楊秋興也多次向中央喊話,希望水利署重視高屏溪嚴重淤積的問題。所幸芭瑪對中南部未帶來嚴重災情,颱風季將過,也快進入防汛期,中央與地方如何聯手整治高屏溪的土石淤積?權責如何劃分?哪些河段應該快點清?台灣哪些河川也有立即的問題?因應未來洪汛來臨,政府要如何拿出執行力,保障民眾的安全?

但是砂石開採的利益龐大,黑金勢力鬼影幢幢,加上砂石相關法規嚴格,公務人員怕吃上「圖利」官司,導致心態消極,在這個非常時期,需要透過非常手段?跳脫法令規範?大開採砂之門救急優先?但是那麼多砂石,台灣的砂石供需市場能容納?有足夠的砂石場能置放?避開環評的砂石場、開採出的大量砂石以及可預見的大輛砂石車,是否又變成另一個環境與民眾安全的潛在危險因子?

但是回到流域生態的概念上,山區掉落的土石是自然堆積現象,我們應該要清理這些砂石嗎?讓它們成為環境復原的一部份?如果在流域整體治理的概念下,高屏溪沿岸民眾長期非法佔用河床地、不當開發,導致高屏溪改道、右岸沖刷嚴重,在處理砂石問題之前,高屏溪河床的利用與不當堤防的設計,如何一併解決?應該如何教育沿岸民眾?政府的公權力與相關法規如何被落實?

高屏溪過去濫採砂石,導致河床下降,許多橋墩裸露,9年前高屏大橋斷裂殷鑑不遠;現在卻是河床堆滿砂石,使得中上游沿岸恐致淹水氾濫之慮,楠梓仙溪和荖濃溪沿線的橋樑斷裂。高屏溪的砂石應該如何管理?監控?合理的砂石量如何計算?吳揆表示未來要成立土方銀行,將砂石變為黃金,更可以投入愛台建設,變成國家發展的資產。但是不當的疏濬可能導致河床全面刷深、海岸線後退、沿岸沙洲消失等惡果,我們要如何觀察高屏溪治水的種種問題?如何保障人民安全?為下一代留下能與自然共存的下淡水溪?)

八八重建路 百億捐款如何花? 民粹重建變成浪費?

九二一地震發生後,募款亂象叢生,大眾驚覺愛心恐遭濫用,經民間催生下,內政部於當年底通過「勸募條例草案」防止弊端。但從四川賑災及這次八八賑災,募款仍失序。八八水災全球募得賑災捐款粗估為131億,但是民眾不知道捐款將如何被花費?資源如何分配?即使上到各NGO的網站,仍然不知道目前的捐款如何被花費,民眾一方面擔心錢用不對地方,會不會重蹈九二一的問題,剩下40幾億的款項,但是瑞岩部落拖到現在重建還沒完成?另一方面又擔心,政府缺乏完整的重建計畫,善心款項被任意花費,監督機制看不到,也不知道該從何監督?

(尤其,在政府財政最困難的時候,八八水災重建條例內編列了1200億,如果政府未能妥善使用,提升效率與效益,重建是否變成浪費?尤其未來重建經費龐大,一旦錢進入災區,到底是社區自主的開始?還是造成社區分裂?

我們希望重建可以帶來希望,但是在政府重建急的腳步下,災民有多少需求被忽視?又有多少資源被無謂浪費?政府希望民眾有安生立命的安全場所,遷村與回鄉的爭議兩個月來持續上演,重建路上,還有多少問題?政府與民間要如何更細膩處理?如何保障民眾的生活與工作權利?對於舊有的生活型態和文化,如何在重建的過程中保留?)

博弈許澎湖一個未來 賭澎湖一個未來 離島真能找到明天?

播出時間:9月27日(日) PM 19:00-20:00(Live)
重播時間:9月28日(一)AM 12:00-01:00

來賓介紹
當地漁業業者 前議員 陳富厚
德霖技術學院餐旅管理系 教授 洪景文
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 教授 葉智魁


澎湖在26號舉辦全台第一個博弈公投,金門的博弈公投也可能在12月5日舉辦,這兩場公投,將決定了離島未來發展的路。到底博弈是不是離島未來發展的金雞母?澎湖民眾都能蒙其利、不蒙其害?還是只會放雞屎的老母雞?少數人獲利、但多數人受害?26號當天,澎湖人將要做出選擇。


(從民國89年開始,政府即制定「離島建設條例」,希望透過公共建設、水電補貼及社會福利照顧資源較少的離島居民,但是十年來,政府如何計畫離島發展的願景?政府投注在離島建設的資源分配足夠嗎?離島建設條例賦予的補償正義,政府有顧慮到嗎?在離島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經濟不振、青壯人口外移、老人化迅速的社會狀況時,離島未來的定位、遠景何在?

今年初,中央政府在「離島建設條例」內,增設免關稅商店、觀光賭場等條文,希望打造離島成為免稅特區、博弈特區,這樣的遠景真的能符合地方發展的條件資源與實際需求?難道除了博弈、免稅,政府無法給予離島地區其他的遠景?無法投入更多資源?協助離島發展觀光?

長期以來,我們對於離島開發,就存有許多美麗的想像,希望澎湖、金門、綠島可以打造成美國的夏威夷或印尼的峇里島,帶來龐大的觀光人潮與收益。但是離島觀光開發難度很高,不管是水電、氣候都有相當程度的限制。加上金融風暴來襲,全球各賭場都面臨嚴重的打擊,台灣在這時候投入博弈產業,是對的時機嗎?

博弈公投將可能過關,面對博弈帶來的改變,澎湖要如何規劃?如何改善目前缺水、缺電、缺能源的基本問題?如何防治博弈可能帶來的負面效益?如何讓博弈帶來的財富與當地民眾共享?改善目前人口外移的問題?博弈如何作為帶動澎湖觀光的火車頭?除了博弈之外,澎湖未來的發展可以提出更好的遠景?

過去離島發展的公共議題常被忽略,博弈公投作為一次台灣民眾關心離島發展的機會,離島未來要走向何方?博弈島?免稅島?大學島?強調經濟開發的政策下,是否忽視了離島發展的真正需求?節能減碳、綠能產業、與自然共存,是否能成為離島未來發展的關鍵?在這些治理思維之下,澎湖要發展觀光,未來契機何在?如何找到澎湖永續發展的下一個想像?)

預知地震記事 九二一震後十年 面對下一場地震 我們準備好嗎?

預知地震記事 九二一震後十年 面對下一場地震 我們準備好嗎?



播出時間:9月20日(日) PM 19:00-20:00(Live)
重播時間:9月21日(一)AM 12:00-01:00
來賓介紹
行政院921震災災後重建委員會執行長 陳錦煌
中正大學地震所教授 王維豪
建築師 謝英俊


從六月開始,這幾個月台灣地區的地殼變動頻繁,短短三個月包括花蓮、宜蘭、南投、彰化、嘉義、恆春等地,就發生至少70起以上的有編號地震,高達345起的地震。尤其最近鄰近台灣的日本、印尼都發生六七級的大地震,讓人擔憂十年前的集集大地震,是否又會再次發生。尤其南部的梅山、白河斷層帶越來越接近地震頻率期,全台42條活動斷層目前是否開始活動,對於斷層活動帶的相關知識與動態,目前台灣了解多少?又掌握多少?

十年前的九二一地震,讓政府與民眾開始重視防災和預警系統的重要性,也修訂了災難防治法以及救災專責機構和相關系統,但是目前台灣對於地震的預警與防災做到多少?有何不足?我們準備好面對下一場大地震嗎?尤其最近的八八水災,重創了政府的防災與救災體系,也暴露出目前的防災體系面對災難時的缺失,政府平時準備不足、民眾也缺乏防範練習,從九二一到八八水災,面對下一場災難前,政府的防災、救災系統,應該如何調整?目前設置的防災總署,可以帶領民眾面對災難?

尤其民眾面對災難,平時要有什麼預防知識?日本每年舉行全國性的防災演習,教導民眾學會面對災難,平時演習內容該注意什麼?居家安全如何顧?如何避難?民眾該如何檢視自己的住家?現在的建築法規能夠達到「大震不倒、中震不修、小震不壞」嗎?能保障生命財產的安全?

面對氣候災難 未來何在? 泡水?下陷?水上城市? 台灣沿海如何與水共生?




來賓介紹
台灣省養殖協會 前理事長 謝錦輝
農委會漁業署 簡任技正 繆自昌
成功大學工學院 副院長 游保杉
屏東縣環保聯盟 理事長 洪輝祥

播出時間:9月13日(日) PM 19:00-20:00(Live)
重播時間:9月14日(一)AM 12:00-01:00

八八水災重創林邊、佳冬沿海村落,水淹兩層樓高,民眾苦不堪言,身家財產全泡在水裡,屏東作為養殖王國的美名毀於一旦,也再一次突顯出台灣西南沿海土地超限利用的老問題。在政府三十年前為改善沿海居民生活,鼓勵把沿海許多低窪與不適合稻作生產地區,改輔導從事水產養殖,就開始造成這片土地每年逐漸下沉的禍端。



三十年來,養殖漁業為台灣、也為漁民賺進大把的外匯,也讓窮困的漁村經濟獲得改善,但是產業快速發展,也帶來土地超限使用與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加上政府也缺乏良好的管制與輔導政策,自然而然,種下部份沿海區域地層下陷三公尺的悲劇,使得台灣沿海國土,每年都得面臨大水滅頂的困境。

西南沿海低窪地區的居民,不僅要忍受生命財產浸泡在汙水的痛苦,還要承受社會對水產養殖超抽地下水,是導致地層下陷主要原因的責難,這樣的結論,重覆出現在政府相關災害檢討報告的時間,長達二十年之久,這究竟代表著養殖漁民的執迷不悟咎由自取,還是政府官員的執政無能?

西南沿海的國土規劃以及未來在哪裡?災難過後,農委會馬上提高養殖漁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額度,並且要在101年恢復石斑魚既有養殖規模。到104年還要達到「產值倍增」,讓台灣持續擁有「石斑養殖王國」的「美譽」。倍增計畫底下的未來是什麼?這樣的重建方式可以符合西南沿海的國土復育方向?可以為沿海地區的民眾什麼樣的未來?是不是繼續地層下陷、把門前再墊高、然後,祈求下一次颱風不要來…

如今傷害已經造成,尤其在氣候變遷的趨勢下,每次的豪大雨都造成西南沿海國土淹沒在海平面下,連排除積水都極為困難,對於這些地區,政府是否要再盲目投下龐大的治水經費?面對地層下陷的事實,政府除了要找出所有造成地層下陷的原因,也必須對於目前的養殖漁業,提出未來發展的遠景與方向,更需要為這片國土上的人民,找到與水共存的生活方式。

國在山河破 開發不知節制 土地超限利用 國土復育還能再拖?



八八水災重創南部重要水系,從上游到下游不是淹水、不是山林崩塌、就是滿山遍野的土石流。國土規劃、山林復育喊了十幾年,林務局說要封山造林、水保局蓋了一堆生態工法防治野溪、土石流,官員喊個滿天價響,但是山林開發依舊故我,台灣山區不是檳榔就是茶園,越來越多的觀光活動、超過飽和的開發行為,台灣的山林越來越破碎,防災功能也越來越低。



廖本全教授說,一有災難,社會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找出元兇,但他認為與其說是找元兇,其實是找替死鬼,因為災難的造成一定是結構性因素,任何的一項因素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若只是諉過,就只能等待下一次災難。政府現在急於在重建上做出表現,國土規劃的議題再被提出,面臨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氣候遽變,我們必須要正式災難正常化的現實,對於山林與國土的經營,建立一套長遠而且尊重大自然的規劃?

馬總統選前承諾的「國土計劃法」可能也會加快腳步,但是山地區域牽涉到原住民保留地、水保局/林務局多頭馬車等等的問題。學者認為放置災難最基本的是不要在危險地區住人,但是談到遷村又是一個龐雜的問題,如何在現在的情況下,改變敏感區域居住模式可行嗎?改變生產方式可行嗎?如何將災難防治納入敏感區域開發的觀念裡?

8/23安置到重建 路迢遙! 921十年重建 88風災重建路上你我陪伴



八八水災至今兩個禮拜,第一階段的救災工作也逐漸告一段落,接下來是任務更繁重、責任更大的重建工作,尤其目前有4、5千人的災民還在安置所裡,要如何協助他們趕快回到生活的常軌?如何讓民眾從暫時安置進入家鄉重建?從安置到重建,需要花多少時間?九二一過了十年、也重建了十年,十年間的經驗,可以讓這次承受風災的民眾,有什麼啟發與幫助?
包括屏東霧台鄉五個部落、台東金峰鄉、高雄小林村和那瑪夏民族村,都面臨是否遷村的問題,遷村重建對地方是一個很大的議題,各項挑戰接踵而來,離開成長的家鄉,要如何重新來過?安生立命?在遷村政策的擬定中,重創的山區、原民的故鄉,如何保障他們的生活與工作權利?對於舊有的生活型態和文化,如何在遷村與重建的過程中保留?民眾的需求在哪裡?政府的遷村政策中,要如何更細膩地提出計畫?

過去幾次的遷村政策,只有松鶴部落算是成功的案例,從921之後被迫離開家園的泰雅族人,怎麼看待新的家園?歷經十年的重建過程,松鶴部落展現了什麼新生命?其間有什麼缺失?如何在這次大規模的遷村政策中,給予省思與啟示?重建的路還很遙遠,民間的力量該如何投入?如何把民間一開始的熱情與關懷,轉變成對於重建區長期的關注與協助?在未來的時間裡,我們該怎麼做?民間力量要如何啟動?

五十年最大淹! 中颱變成88水災 千億治水經費全泡湯?

主持人:陳信聰



莫拉克中度颱風襲台,原本認為北臺灣災情可能嚴重,沒想到卻造成南部地區五十年最大的淹水災情,從嘉義山區到屏東沿海,從高雄市區到偏鄉部落,幾乎無一倖免。屏東降下2000公釐的豪雨,高雄市區遭到強風破壞,這次大量雨水過境,為什麼氣象局只能不停上修標準?無法準確提醒南部民眾防汛?尤其去年卡玫基颱風已經造成中南部豪雨成災,政府高官震怒要徹底解決淹水問題,但是這次莫拉克又再一次強襲中南部,總統、行政院長去年的憤怒,真有改善目前的水患問題?


到底台灣的防洪系統多麼脆弱?為什麼一碰到大水就無能為力?扁政府時期未能解決年年淹大水的問題,95年通過8年1160億的治水方案,每年花大錢治洪水,但是這兩年還是年年暴雨成災,問題出在哪?中央認為地方執行不力,但是地方資源確實不夠,到底是互踢皮球?或是缺乏一個核心單位負責計畫、溝通與協調?1160億的治水方案進度如何?還是全被丟到水裡?

台灣一下子旱災、一下子又豪雨成災,是因為全球氣候變遷,造成世界共同的問題嗎?還是台灣的治水方案達不到效果?面對氣候改變的問題,台灣治水政策有新的因應思維嗎?近年山區、沿海地區,幾乎每逢豪雨必淹,這些地方的開發政策與治水方式,還能依照傳統思維嗎?

世運大成功 一次台灣的機會 全民團結 改變世界會實現?




高雄世運落幕,國際世運總會主席朗佛契稱讚這是最好的一次世運,高雄市長陳菊在閉幕典禮喊出「只要團結,台灣一定會成功!」讓人深深感動,尤其五千多名志工的參與,讓參與的國外來賓與台灣民眾,深刻感受到南台灣人情的溫暖,而這一次世運的主題,也很豪氣地喊出「一次台灣的機會,改變世界會實現」。在世運落幕之後,許多感動留在心底,但也希望這次台灣的機會,能改變世界對台灣的觀點,也能改變台灣長期以來內部的問題。

從2003年高雄接下世運主辦權之後,媒體、民眾紛紛抱持懷疑眼光,質疑高雄市的執行能力、政府隨便花大錢、世運只是二流的國際運動會等等唱衰聲浪四起,尤其在賽前陸以正大使的投書、媒體的報導達到高潮,這其中反映的是藍綠對抗的政治惡習?南北差距的觀點問題?地方政府自己的活動、中央與地方的不協調?內部種種的對立與分化,讓高雄世運在不信任中舉步維艱。陳菊市長一句「只要團結,台灣一定會成功!」真的能讓我們有所省思?接下來的聽奧,是否又成為媒體、政黨對立的戰場?我們有機會從世運、聽奧,真的找到台灣團結的機會?還是又淪為政治人物的籌碼?趁著這次的國際賽事經驗,可以弭平台灣內部的不安?執政者應該怎麼做?如何看到民眾渴望團結、渴望被世界看到的感受?

一場成功的國際賽事,可以向全世界展現當地的文化、作為國家的國際行銷工具,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民眾的在地認同,世運與聽奧接連舉辦,台灣如何有機會改變世界?如何將世運所點燃的火花與熱情,持續延伸到聽奧?政府如何提出一個透過體育作為國際推廣的主軸,讓世界看見台灣?真正落實體育與健康政策,避免淪為國內自爽?南北較勁?政治對立?成為一次性的消費性賽事?尤其從運動員、志工的努力與熱情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希望?這樣的希望與感動,如何延續到未來?

阿逗仔瘋高雄 2009世運在高雄 外國朋友如何樂遊港都?

前言



歷經五年籌備,台灣史上最具國際規模的體育賽,第八屆世界運動會(The World Games),這禮拜在高雄展開序幕。這場體育盛會,與賽國與參賽人數皆為歷屆世運之最,而高雄市亦在長達五年的籌備過程中煥然一新。整個賽事期間,總共有四、五千名的國外選手湧進高雄,也將會全球轉播比賽實況,對於長期處於外交弱勢的台灣政府來說,這次的世運是台灣躍上國際,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的好機會。



尤其對於主辦城市高雄來說,世運不只是一個國際亮相的機會,更是過去幾年城市建設、城市發展的核心,透過世運的籌備,也將高雄從一個工業為主的高污染城市,轉型為綠能、環境、觀光等綠色產業為主的城市,這樣的改變,也讓高雄成為台灣最好玩的城市之一。

有別於台北,高雄的城市風貌與生活節奏讓許多外國人喜愛,透過這次的世運舉辦,高雄是否能把最吸引人的部份行銷到國際?讓外國朋友愛上高雄?究竟高雄要好玩、要好活,哪些部分是最吸引外國朋友的?在阿逗仔的眼中,世運和高雄有什麼特別之處?樂遊高雄,又該從哪開始?

食在不安全? 牛肉.毒蘋果.中國有機全銷台 進口農產安全誰顧?



到過有機食品專賣店的民眾,一定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有機農產品來自中國,根據媒體報導,這裡中國有機農產品都是透過第三地認證,再輸入台灣市場。由於台灣對於歐盟15國、美、澳、紐這些「有機同等性國家」的有機農產,不需要再經過台灣的有機檢驗,因此中國有機農產採第三國輸入,政府對於這些中國農產能有效把關嗎?有機同等性的認定,是否把台灣農產進口的檢驗權交給了其他國家?是否會造成台灣有機消費市場的潛在隱憂?尤其,當台灣喊出精緻農業計畫之時,台灣本身的有機產業還未具規模與完整發展,就得要面對中國與歐美的競爭,這對台灣的有機農業發展是好是壞?台灣有機農找的到生路?再者,有機強調環境永續,這些國外的有機農產需要消耗大量的碳旅程,豈不是和有機農業的觀念背道而馳?台灣在發展有機農葉上,政策是否出了問題?

尤其,政府最近陸續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蘋果安殺番農藥也放寬標準到0.5ppm、加上「有機同等性國家」的免去有機檢驗的等等政策,台灣的農產品進口檢測是否出了問題?國際農產品市場其實不只單純是供需的問題,還包括了各國政府、農業企業、跨國食品企業的角力,台灣面對這些農業的壓力團體,能夠訂出保護消費者與民眾的農產品進口政策嗎?這些壓力團體對於台灣消費者會有什麼負面的傷害?我們的農產檢驗機制能夠相信嗎?檢測機制如果出了問題,難保牛肉、蘋果或是有機農產不是下一個「三聚氫銨事件」?

環保團體一直強調「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吃在地的農產品有什麼好處?但是這樣的觀念為什麼在台灣很難落實?在實務面上遇到什麼問題?尤其在有機農業方面,國人大部分還是選擇購買舶來品,要如何才能讓民眾愛上在地農產?在「糧食戰爭」的時代裡,民眾要如何當個聰明的消費者?




播出日期:
98年7月12日
PM19:00~20:00

綠領要紅30年? 綠色工作商機無限 綠領新貴取代電子新貴?




節能減碳當道,綠領(Green-collar)工作也變得搶手,從能源效率顧問到水電工程,不管是新興的行業或是傳統轉型,綠色產業號稱人類下一波的產業革命。聯合國以及世界各國都頒布了規模不一的綠能經濟發展政策,台灣也通過了再生能源條例的立法,以及『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的綠色內涵規範以及『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等經濟方案,到底綠能的前景如何?

綠領階層會成為下一個新興階級?高科技新貴逐漸沒落之時,綠領新貴能接棒?台灣目前發展綠能產業的方向對嗎?如果以製造業的代工觀念,台灣的綠能產業會不會步上高科技的後塵?環境經濟可以挽救全球不景氣、金融風暴、失業潮嗎?綠色工作在台灣的現況與發展趨勢?省水省電省能源,如何成為求職的謀生工具?

尤其當綠色製造業喊的震天嘎響之際,綠色服務業也悄悄崛起,到底綠領服務的前景多好?開始有一群能源醫生出現,政府也緊鑼密鼓培訓相關人才,綠領服務需要什麼專長?傳統服務業能轉型成綠領服務?綠色顧問會成為未來民生或消費的主流?綠色消費意識逐漸抬頭,站在節能環保與民生經濟的角度上,如何鼓勵民眾使用綠色服務與消費?一般家庭需要注意什麼?才能達到綠色家居的目標?

看見府城未來 台南升格無望? 慢活古都創舊文化新意



紛擾半年的三都十五縣、行政區域重劃,這禮拜直轄市「改制審查會議」確認台北縣、台中縣市和高雄縣市升格為直轄市,台南縣市則暫擱由內政部稍後決定。從這次的直轄市升格議題中,統籌分配、資源不均等地方自治問題一一浮現,尤其更突顯了中央政府在考量國土規劃、區域發展上的價值取向問題。


三都政策的核心觀念在於區域的經濟效率考量,資源集中於北中南大都會,希望帶動各自區域的經濟發展,在這樣的效率化為大的觀念中,台灣的未來發展可能犧牲了什麼?忽略了什麼?在這次的升格審查中,雲嘉提出農業首都、台南提出歷史文化首都,均以不同角度切入台灣偏重經濟開發的區域發展觀念,到底除了工商都會的發展典範之外,台灣的都市發展還有其他可能?雲嘉、台南一定需要升格直轄市,才能有未來?日本京都、北海道、東北如何發展出他們的特色?以國土規劃的角度來看,三都十五縣是促進台灣經濟發展?還是扼殺了台灣的在地性?獨特性?

長期以來,台南市以「文化」作為都會發展的主軸,在文創發展的現代都會脈絡中,文化城市可以有什麼面貌?台南的守舊、創舊有什麼魅力?台南在台灣文化上的淵源,這種獨特性足以代表台灣整個發展的內涵,台南如何體現出台灣文化的味道?台南人和都市化的台灣人有什麼不一樣?台南要成為一個文化城市,政府應該要提出什麼資源與願景?以歷史、文化和精神作為城市的發展,可以讓台灣政府和城市的發展策略,有什麼省思?對於三都十五縣的規劃,有什麼反思?

6/21史上最貴電價 夏日電價開漲 油電雙漲噩夢又來? 節能省電大作戰



來賓介紹:
台電台南營業區副處長 王仁炳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李根政
綠適居協會理事長 邱繼哲
台灣環保聯盟台南分會志工隊副隊長 陳毓琦



馬政府去年連續兩次調高電價,今年夏季用電可謂史上最貴電價,企業界紛紛大喊吃不消,在野黨也高喊要凍漲,而民眾更害怕去年油電雙漲的噩夢又要來臨,到底台灣的電價該漲還是該跌?在節能減碳的趨勢中,台灣的能源有反應真正的價格嗎?目前的電價是便宜還是昂貴?比較世界各國,台灣人用電是否真的很廉價?


台灣耗能速度與規模都領先世界,政府從去年拼命喊要節能減碳,到底也什麼成效?月前經濟部也提出了五大新政,包括「電費獎勵、全面汰換LED交通號誌燈、公共建築引進太陽光電、打造最大太陽光電廠措施」,預估全國一年將可省下38.6億度電量,更可減少245萬公噸碳排放量。其中與民眾最攸關的,就是去年已獲得電費折扣獎勵「門票」的民眾,若今年加上去年同期用電量共省下二成以上,即可再享有七至九折優惠。政府教民眾要節約能源,但是民眾拼命省下來的電足夠耗能產業花用?

未來的電價會越來越貴嗎?政府拼命開發替代能源,風力、太陽能可以增加電力的供給,降低電價嗎?或是在更多開發案的用電壓力下,民生用電價錢一定會越來越貴?面對電價準備要狂飆的年代,有什麼產業有發展機會?政府的產業轉型方向正確了嗎?配套足夠嗎?兆元的綠能產業有機會嗎?而民眾該如何準備?要如何節約能源?有什麼秘訣之處?

98.6.14活在過去 忘了我是誰? 失智症年增逾萬人 老年失智誰來照顧?




失智人口愈來愈多,台灣失智症協會估計,國內失智人口已突破十六萬人,民國一百四十五年,失智人口將超過六十二萬人,平均每年逾萬人速度成長。


根據國內調查結果及國外學者發展的模式推估失智人口,年齡愈大,失智症盛行率也愈高,以六十五到六十九歲為例,失智症盛行率為百分之一點二,七十到七十四歲增加到百分之二點二,八十五到八十九歲高達百分之十六點三,九十歲以上,幾乎每三人就有一人有失智症。在歐美國家的發展脈絡中,失智症成為各國醫療負擔與社福支出最高的疾病,尤其台灣老年化速度快,失智症對於台灣社會將有什麼影響?以目前人口老化與少子現象,「四、五年級生」老了可能沒有人照顧?

民眾對於失智症普遍缺乏正確的認識?到底什麼是失智?這和平常的老化、記憶力消退有什麼不同?失智對於民眾的生活或健康有什麼影響?在全世界的健康策略中,失智有什麼重要性?可能有什麼趨勢?失智人口會大幅增加?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失智症?失智症能醫的好嗎?為什麼現代社會的失智問題越來越嚴重?失智症有什麼徵狀?要如何先期發現、篩檢?要如何治療?失智一定和年齡有關係嗎?年輕人會得到失智症嗎?

失智症對一個家庭可能產生多大的影響?很多家庭害怕家中出了失智老人,「一人失智,全家陪病;一人失智、全家失能」,失智照顧有什麼負擔?面對失智家人,民眾要如何面對?從何獲得資源?目前政府對於失智照顧,提出哪些政策與社福?對於一般家庭來說,這些資源足夠嗎?政府預計明年推出長照保險,這項政策對於失智照顧有什麼幫助?目前各縣市的失智長照配套足夠嗎?有哪些部份需要政府更多資源的投入?

面對失智症的威脅,民眾該如何預防?透過藥物或家庭陪伴能康復嗎?或是減緩失智的速度?失智和飲食、壓力、運動或其他疾病有什麼關係?預防失智該如何做起?家有老人,如何陪伴他們對抗失智?也避免自己成為「老番顛」?
填表說明:若你以前無下列問題,但在過去幾年中有以下的改變,請填「有」。若無,請填「沒有」;若不確定,請填「不知道」。
記分方式:填答「有」得分為1分,其餘不計分,若AD8總得分大於或等於2分,這時候您需要透過更詳細的檢查,由專業醫師進行診斷。若醫師檢查結果正常,請您身體力行「預防失智症」之健康生活;若結果為失智症,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延緩退化的速度,維持最佳的生活品質。

大醫院假醫生 密醫橫行中南部 看醫生如何得保障?


台南地檢署上個禮拜,破獲南台灣規模最大的冒牌醫師承攬醫療業務集團,五位假醫師曾經在全台十七間醫院替民眾看病,受害病患高達上千人。這個假醫生集團到底是怎麼騙過醫院?冒牌醫生事件讓民眾對於醫療體系產生不信任,要如何分辨真假醫師?政府有什麼制度保障民眾看病的安全?台灣的地區醫院發生了什麼問題?資源不夠?財務不足?使得冒牌醫師得以介入?


(整起事件第一個反應的就是城鄉的醫療資源落差,有些地區醫院找不到醫師,所以將急診業務外包,使得冒牌醫師得以滲入,為什麼台灣一年培養上千名醫生,到了現在仍然有城鄉醫療資源落差的問題?是因為醫生數量不足?或是城鄉的社福資源分配不夠?



另外,也暴露出社區醫療系統的資源不足與發展困境問題,除了民營醫院、衛生署在各地區設立許多地區醫院,但是經營卻不如理想,民眾也不愛到當地的地區醫院就診,反而舟車勞頓到大型的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在衛生署的醫療制度中,地區醫院應該要扮演地方的醫療中心,保護人民的健康,為什麼民眾難以信任這些地區醫院?
是因為資源不足?專業不夠?或是因為民眾還有大醫院的迷信?但是大醫院只要一開門就大排長龍,知名度高的大醫師一看診就是上百號,從早忙到晚身心疲憊,但是留給每個病人的時間可能只有短短幾分鐘,醫生累、民眾也享受不到醫療品質,地區醫院勢必要成為基層醫療的第一線,為何目前的發展卻困難重重,中型的地區醫院從全盛期的700多家,到現在只剩250家,政府才說要推動醫療社區化,為什麼地區型醫院反而一家家的減少?



除了地區醫院,衛生署也鼓勵地區性的診所組成社區醫療群,這些在地的大小診所想要整合成民眾的醫療保母,時時刻刻給民眾就醫與諮詢的便利,這些家庭醫師和社區醫療群的計畫發展順利嗎?在健保資源分配的制度中,中小型醫院的經營越來越難,他們面臨的困境為何?這些中小型醫院要作為民眾與社區的醫療保母,他們可以提供什麼服務?讓民眾從生活中預防疾病,有哪些小病要注意?民眾上醫院看病,應該要有什麼觀念?什麼病該到哪裡看?如何養成正確的就診流程?

這些中小型醫院要作為民眾與社區的醫療保母,他們可以提供什麼服務?讓民眾從生活中預防疾病,有哪些小病要注意?現行醫學中心分科愈來愈細,民眾第一關就必須自行判斷要看哪一科,對病患是很大的困擾,常因無法正確判斷,要在各科別或各醫院之間奔波,才能找對門路,到底民眾上醫院看病,應該要有什麼觀念?什麼病該到哪裡看?如何幫民眾建議理想的就醫途徑?




播出日期
6月7日(日)PM 18:20-20:00
來賓:
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 陳順勝
世紀台安醫院副院長 方俊能
社區醫療群 王宏育

端午吃粽怕變胖 減油減重減負擔 避免新陳代謝症候群上身



端午節這個中國傳統的節慶中,大家除了放假、看龍舟競賽以外,當然少不了吃吃粽子,才像是有過節的氣氛。不過台灣一般的粽子大多是用糯米、豬肉、蛋黃等等材料所做成的。香噴噴的粽子總是令人垂涎三尺,不過,一個粽子的熱量大約有四百大卡左右,相當於飯一碗半所能提供的熱量,許多人每過端午,就要忙著減肥、減油。



根據全國營養健康調查結果,肥胖與過重之盛行率,成年男性已超過1/2,成年女性已超過1/3,肥胖成為國民健康的重要危險因子,究竟肥胖會引起什麼疾病?對身體健康有什麼重大影響?正常體重應該控制在多少?不同年紀、不同身分的體重標準有什麼差別?





其中因為肥胖所引起的代謝症候群,健康調查發現台灣成年男性超過1/4,女性超過1/5,都有新陳代謝問題,平時我們要怎麼了解自己的新陳代謝是否出問題?有什麼指標可以檢測?什麼是新陳代謝症候群?醫界發現,如果中圍肥胖、血中三酸甘油酯(TG)偏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血壓偏高、空腹血糖偏高等五項指標中,具有三項或三項以上便符合代謝症候群,這些指標如何測量?新陳代謝過慢對於身體會有什麼影響?和哪些疾病息息相關?衛生署建議民眾要注意腰圍大小,腰圍和代謝症候群有什麼關聯?





民眾減重要養成什麼習慣?在飲食方面,應該如何控制、規劃?除了飲食控制之外,運動或針灸等等的減重方式,要怎麼做,坊間賣的減肥食品,能相信嗎?




討論主題:
1.端午節的粽子營養成分?台灣小吃的熱量、油脂有多高?反而缺少什麼營養素?民眾要如何計算 這次假期的營養攝取量?


2.目前台灣民眾肥胖的現象嚴重嗎?要怎麼樣才叫做肥胖?過瘦?正常體重應該控制在多少?有
哪些指標可以協助了解?肥胖對於身體健康與疾病有什麼影響?過瘦也會有什麼影響?

3.身體質量與新陳代謝症候群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新陳代謝會變慢?肥胖是主因嗎?我們要如何
辨別新陳代謝快或慢?除了身體的感受之外,有什麼指標可以協助?

4.新陳代謝症候群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容易造成什麼疾病?我們要如何保持正常的新陳代謝能
力?對於上班族來說,有哪些觀念必須要建立?皮下脂肪比體重來的危險?

5.保持體重,要有什麼觀念?在飲食方面,可以如何規劃?在運動方面?有哪些不錯的減重方式?

98.5.24 國民營養誰來管? 打破錯誤迷思 飲食策略保障國民健康



最新的全國營養健康調查初步結果顯示國人糖尿病、過重與肥胖、代謝症候群之盛行率均大幅攀升。以糖尿病盛行率為例,94-97年 全國營養健康調查結果,成年男性為11.7%,大約是82-85年調查結果3.7%之3倍。肥胖與過重之盛行率,成年男性已超過1/2,成年女性已超過1/3。代謝症候群成年男性超過四分之一,女性超過五分之一,這些數據已可預見未來健保醫療支出將大幅攀升。






1977年,有鑒於美國的肥胖、代謝症候群、癌症人口大幅上升,美國參議院設立了「國民營養問題美國參院特別委員會」,發表「麥高文報告」( Mcgovern Report ),報告的結論指出,大部分疾病的原因來自於過去「錯誤的飲食生活」,並強調改變目前的飲食生活是使美國人健康的唯一方法。根據這份報告,美國政府也開始調整國家健康與疾病的政策,希望藉由國民飲食習慣的改善,減少美國人25%心臟病、50%糖尿病、80%肥胖症和20%癌症。



台灣衛生署在二年前提出「國民營養法草案」,迄今兩年時間仍未立法通過,尤其在國內外研究發現,飲食營養改善可有效降低國家疾病預算、健保支出。針對國民的健康管理,台灣衛生單位目前的政策方向為何?每年投入大額的疾病預防、醫療費用,對於國人的健康管理有所幫助嗎?為什麼國民營養法遲遲難以通過?如果缺少前端的管理與預防,未來台灣需要更多的醫療資源,是否造成健保費用更多的支出?





根據麥高文報告或其他國內外的研究,飲食營養的改善與管理對於健康管理有什麼幫助?民眾對於良好的飲食習慣的養成,需要具備什麼要的知識?坊間流傳許多保健與飲食的方法,例如多喝茶可以長壽、吃肉能產生體力、生病時多吃稀飯、牛奶可防骨質疏鬆、喝優酪乳有益腸道、少吃白飯以免變胖等等,這些觀念正確嗎?有什麼迷思存在?如果要減少國家醫療資源浪費、減少個人疾病發生,良好的飲食管理需要做到哪些部份?






98.5.17小農出頭天? 精緻農業救經濟 台灣農業走出美好錢景?





行政院會上禮拜推出第五波新興產業「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四年內將投入242億元,預估101年,精緻農業年產值達1,589億元,可望創造3.1萬個就業機會,力拚農業生技、蘭花、農業精品、有機農業等九項產品產值倍增。整個計畫將分為健康農業、卓越農業和樂活農業三大主軸,
在健康農業方面,主要投注在推廣有機、CAS與農業精品;在卓越農業方面,則透過生物科技提升台灣農業的生產效率與農耕技術;在樂活農業方面,則以農村深度旅遊為主,開發農村休閒、健康養生、寄宿農場等新興旅遊方式。



尤其目前農業經濟不振,「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除了是政府的新興產業目標,也被視為拯救台灣農業的救命丹。但是在台灣的農業生態與環境中,小農生產比例高達七成,這個大型計畫是否能協助農民提升收入?能否改變農村人才移出的困境?確實改變農業生產的根本問題?或是這項計畫只有大型農企得以受益?一般小農並無法從中獲得利益?尤其「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的分項繁多,四年200億的投資真的就可以增加農業的生產價值?對於未來台灣農業的發展,會產生什麼影響?南韓今年也投入22億美元發展食品加工業、傳統食品的發展,相對台灣在農產精品每年不到40億元的投入,真的可以創造出農委會所預期的成效?






十幾年來,如同全世界的農業趨勢,台灣農業也日漸凋零,尤其人口外移使得產業青黃不接,台灣農業所面臨的核心問題是什麼?雖然全球農業產值日漸萎縮,但是紐西蘭的奇異果、荷蘭的花卉、西班牙的畜牧,卻發展出一片天地,看到國外新農業的成功經驗,台灣發展精緻農業的方向,能找到農業的未來前景嗎?

但是在政府擘畫農業美好未來的同時,與農民最息息相關的農業產銷、農會壟斷的問題解決了嗎?如果生產的基本問題沒有改善,精緻農業計畫能有成效?尤其最近馬政府接連推出的農村再生計畫、兩岸ECFA協定等政策,也讓農民擔憂影響農業生產、農村文化以及台灣農產品的競爭威脅,在馬總統就職屆滿一週年期間,我們要如何看政府的農業政策?從農村再生、ECFA到精緻農業,政府為台灣的農業端出什麼政策?背後有什麼邏輯?對台灣農業的長久發展有什麼影響?台灣農業真的可以振興嗎?利益將落在少數企業?台灣小農們過去的困境能被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