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老來都怕沒兒養? 老來都怕沒兒養? 不老精神活出第二春

播出時間:
3月1日(日) PM 19:00-20:00(Live)

重播時間:
3月2日(一)AM 12:00-01:00

來賓介紹:亞洲大學副校長 楊志良
北歐老年福利研究者 周傳久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林依瑩
不老騎士 吳敬恆

節目內容:


自從1993年,台灣老年人口比例突破總人口數的7%,進入聯合國所定義的高齡化社會,短短13年之間,2006年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經超過10%,並預計在2025年,老年比例將超過20%,是全世界人口老化最迅速的國家之一。這一代的老人還有子女可以照料晚年,但是再下一代的老人(嬰兒潮佔目前總人口的26%),面對出生率節節下降,青壯人口減少,未來可能需要更加仰賴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以及自己的老年規劃與投資。





目前,政府針對老年福利的政策有限,除了國民年金與勞健保制度提供醫療補貼與生活津貼之外,行政院去年投入八百億,開始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目前成效未明,政府又馬上要在

民國100年推行「長期照顧全民保險」的計畫,目前更引來各界廣泛的討論。





到底老年生活的需求是什麼?政府對於老年照顧政策應該從社會福利?或是全民保險的角度切入?長照保險是針對年老失能者提供照護服務,人隨著年齡增長會出現老化將無可避免,但是年老就一定代表失能?政府在思考老年照養政策時,除了建立失能者的照護系統之外,對於健康的老者,應該要提供什麼面向的支持系統?有人七十多歲仍然可以單車環島,有人七十多歲待在養老院鎮日發呆;有人辛勤工作為老年儲備生活費,有人揮霍歲月以至老年時生活困頓。兩者的年老光景不同,這全是命運使然嗎?老年失能是否可以早期預防?政府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一個良好的政策,除了解決問題之外,並應該要能有預防問題擴大的功能,日本在推行了8年的長期照護制度之後,去年也立法針對上班族,實施強制的健康管理,要求健康狀況不合標準的民眾,必須進行改善動作,以免造成日後老年照護財政負擔過重,德國、英國、芬蘭也有類似鼓勵民眾進行健康管理的措施,那台灣呢?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政策?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國家未來的願景是什麼?想像中的台灣老年社會是什麼樣的光景?是一群沉寂的老人,終日待在房間看電視,等待有人送三餐?幫忙擦澡?還是一群活躍的老人,忙碌於自己喜歡的活動,唱歌跳舞外還有餘力幫助他人?如果是前者,政策需要將主要的資源放置在如何提供照護服務。如果是後者,政策就必須提供誘因讓民眾起身以行動去創造自己的高品質老年生活。如果要提供這樣高品質的老年生活資源,政府可以做什麼?目前提供的老年照顧服務足夠嗎?自己又該有什麼樣的觀念,去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不老精神如何可能?

主持人李根政 致觀眾的一封信



觀眾朋友大家好:

  我是李根政,感謝您從2008年3月起收看「有話好說.南部開講」的節目。

  感謝公視提供我這個機會,學習如何當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這個經驗對個人深具意義。

  1998年保育團體發起了搶救棲蘭檜木林運動。那一年我正式投入環境運動,恰巧,努力18年的公視也在那一年才順利建台。

  「我們的島」和「新聞節目」是許多環保團體與公視最重要的連結,不管是搶救山林、反對不當的水資源開發案、高污染的工業…,當大多數商業台毫無興趣報導時,我們知道公視一定有人來。蘇志忠、柯金源、于立平、陳佳珣等許多公視的朋友,在有限的經費和緊迫的時間下,行腳從高山、平野乃至海洋,10年來不間斷的為土地和弱勢的人民發聲,紀錄了島嶼的美麗與哀愁。其中,有些報導發揮輿論影響,促成正面的改變;有些則是令人傷悲的預知死亡記事,甚至是墓誌銘,但無論如何都發揮了媒體的天職。

  10年間,公視又陸續推出「觀點360」、「紀錄觀點」、「獨立特派員」等體現公共價值,帶領社會向上提昇的好節目,讓我由衷欣賞與肯定。

  正因為這些因緣俱合,當2008年總統大選前夕,公視南部新聞中心的呂姐來電,邀請擔任有話好說──南部開講的節目主持人,我幾乎是當下就答應了這完全生疏的工作。
這段期間,在呂製作人麗淑、企劃鐘尚宏先生,還有執行製作周佩寧、許吟竹小組的全力合作下,我們推出了許多具有公共價值的論壇節目,包括一些被忽視的南部重要課題,或者在一些全國性的議題中,邀請來賓表達南部觀點,我深深的肯定這個節目在南部製作、開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我個人也從中學習一些過去未曾探索的領域,認識到許多卓有見地的精采人士,深感受益良多。


  然而,依據近一年來的工作經驗,主持人專業除靠個人天份或特質外,必需有長時間的專業投入,且和製作團隊充分合作才能確保節目品質,因此,即便只是一週一次的節目,還是得付出相當時間。目前,個人主要工作是在地球公民協會擔任執行長,地球公民協會,是前年9月我辭去了教職,和一群熱愛環境、充滿理想的朋友所共同創辦的公益組織,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受到社會信賴的專業組織,長期關注我們和下一代賴以維生的台灣與地球環境,然而,這些工作的開展,有賴於更多公眾實際的支持,對一個剛起步的協會,我們需要加倍努力才行。

  為了能夠專心的經營地球公民協會,不得不向公視請辭,同時向觀眾朋友說聲再見。再度感謝公視提供這個機會,希望未來我們可以在不同位置上,為台灣社會的進步共同努力!我由衷的肯定公共電視台10年來對台灣的貢獻,並且期盼公視的成長茁壯,南部開講繼續為南方發聲。
祝福台灣 祝福公視!

  祝福觀眾朋友在全球經濟衰退的風暴中,每個人都平平安安!

李根政上2009/2/22

竹籬笆內還有春天? 眷村熱風雲再起 重溫眷村人情文化

播出時間:
2月22日(日) PM 19:00-20:00(Live)

重播時間:
2月23日(一)AM 12:00-01:00



來賓介紹 :

《再見,忠貞二村》女主角 王琄
澎湖縣眷村青年譜愛自強協進會理事長 商累愛
民進黨前族群部副主任 高丹華
灰瓦厝眷村文史工工作室 王立皓




節目內容:

近期《寶島一村》、《光陰的故事》,重現眷村人情的文化,也讓許多在眷村長大的人,回憶起當年的點點滴滴。眷村包容了各地的族群、語言、生活、文化及宗教信仰,在長時間的融合中,呈現出族群多元的面貌,加上日據時代、國民政府所興建的宿舍以及建築空間,形成台灣獨特的人文和環境資產。








時代變異,老舊眷村在推土機及怪手的推挖下,慢慢消失不見,而當時的第一代眷民也逐漸凋零,第二、三代則因眷村改建及事業、婚姻等的種種因素 慢慢搬離眷村,當年眷村活絡喧囂的景象已不復見。隨著都市文明潮流的演進,眷村文化在時代脈動中逐漸被淹沒,尤其在民國85年公告實施的「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在現行機制下眷村土地成為眷村改建的資本,藉以運作眷村改建機制,因此近十年來臺灣各地眷村幾乎同時面臨重大改變,多數的眷村快速拆除改建成為公寓大廈,老舊眷村已難復見。國防部統計列管之眷村將近九百處,歷經十多年的改建之後,目前僅剩約一百餘處,依據「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規定,全臺眷村預定在民國98年前,北中南和離島將只剩下14座左右的眷村做為保留。




然而保留下眷村建築就等於保留了文化嗎?眷村保存,要保存的是什麼?是一棟棟比鄰而建的房子?或是人與人的互動方式?目前各縣市政府推出不同形式的眷村文化園區、眷村博物館、眷村文化館,為了永續經營,我們要用何種方式活化眷村文化的保存?才不會在地方政府一頭熱或政治正確的情況下,帶來另一波的「蚊子館」?

眷村文化的內涵,包括了建築空間、生活場域、人物故事、飲食習慣、人際關係、社會網絡和集體記憶等等,這些內涵在時代的變遷與政策的執行下,最後眷村文化將留下什麼?眷村文化又該如何活化?眷村文化能觀光化嗎?能產業化嗎?如果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眷村有什麼重要的文化內涵可以被展現?被了解?多元人文的眷村文化該如何被展現?

農業抗失業? 新農業運動 漂鳥返鄉農業有錢途?

播出時間:
98年2月15日(日) PM 19:00-20:00(Live)

重播時間:
98年2月16日(一)AM 12:00-01:00


本集來賓:
農委會農業推廣科科長 楊宏瑛
旗美社大主任 張正揚
台南縣蓮鄉產業文化促進會總幹事 薛弘明
年輕農友 徐維英


討論內容:
失業率急速上升,不景氣嚴重衝擊以商業和工業為基礎的都市,有學者提議靠農業救失業率,可以趁這個機會,重新檢討農業的價值以及未來的發展。過去農委會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返鄉農耕,推動漂鳥計畫,讓十八歲到卅五歲青年,先實作體驗,確認自己對農業有興趣時再投入農業生產,農委會提供貸款並輔導,鼓勵轉行當農夫。但是有人虧損百萬,也有人月入十萬,在目前這個時機點,要鼓勵民眾回鄉務農,機會點在哪?過去的漂鳥計畫成功比例並不高,原因出在哪?

為了配合政府搶救失業潮,行政院農委會所屬機關除已釋出1647個工作機會外,近期將分別再釋出農林漁牧各領域5,200個工作機會,包括善用休耕農地及辦理農田灌排水路浚渫、造林撫育、林地巡護、產銷資訊收集、污染防治、補貼行政作業、肥料品質查核、農漁村再生基礎資料收集、農場見習、農業科技研發、生態旅遊解說、自然保育等工作,總計6,850個短期工作機會。行政院的振興經濟措施之中,農委會也規劃擴大農業公共建設,辦理農水路改善、治山防災、林道復建、海岸新生、漁業建設等公共建設投資,預估今年可直接增加12,000個就業機會,希望可以幫助失業民眾渡過眼前的困境,更可為農業注入更多能量。

上列的短期工作機會,真的可以協助農業的人力改善嗎?對於農業未來的人力投入有所幫助?再者振興經濟措施中的擴大農業公共建設內容,幾乎都以農村硬體為主,除了對農村景觀有所改善,對於整個農業的發展有什麼幫助?即使農村景觀變現代、變漂亮,對於農業經濟的振興有任何幫助?

農村吸納失業人口的功能,是一個很簡單明瞭的邏輯,但是短期的政策並無法讓失業者安於農業生產,如果農村基本的生產條件無法改變,年收入無法改變,鼓勵年輕人下鄉務農,豈不是讓青年回鄉死在農村?農產品價格暴起暴跌,建議農民種什麼?如何種?增加的農產品如何行銷?這是問題該如何解決?要如何調整農業產銷結構?

如果全台搶救經濟之際,農業部門也想要發揮功能,就應該要有長遠的眼光,擬定真正對農業有所幫助的經濟政策。目前農委會已擬訂以「健康、效率與永續經營」為方針,積極推動農業企業化經營、發展新外銷主力產業,這些政策主軸,農委會想要改善農業結構,真的有辦法扭轉目前以小農、老農為主體的農業現實嗎?

中南部失業快又猛 政策良方如何救勞工?




播出日期:
98年2月8日 晚間7點


本集來賓: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梁定澎
高市勞工局局長 吳清賓
104人力銀行中南區辦事處營運長 于玲晏
義守大學大傳系四年級學生 劉時均


節目內容:







農曆年後上班的第一天,全台11個就業服務站,辦理失業登記的人數,有將近1萬3千人,和去年同期相比,暴增了30倍,失業狀況比過年前預估的還要嚴重,尤其中南部地區各個地就業服務站,出現民眾大排長龍請領失業給付的場景。




這一波不景氣影響全台勞工,尤其中南部受創更深,高市去年全年的失業率達4.3%,居全國第二,尤其下半年卻快速攀升至4.7%,短短半年失業率飆升了0.7%,是全國失業率上升最快的縣市,也成為去年下半年失業率最高的縣市。而且隨著景氣持續蕭條,失業人口及失業率可能進一步攀升,高雄市初估今年初高市的失業率可能逼近5.5%大關。在這一波的失業潮中,中南部的就業市場有什麼特殊性?和過去的失業情形有什麼不同?政府推出一帖帖的藥方,對於中南部的失業,是否真能對症下藥?

春節期間,府院高層密集開會,在連續假期的最後一天,更釋出將以3300億台幣預算,創造15萬個工作機會的方案,力求解決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最新喊出的15萬個工作職缺,是個不小的數字,究竟政府真的能額外創造出這麼多的就業機會嗎?失業者現在前往職訓局或是就業服務站求助,能不能真的找到工作?而就業服務站所提供的工作機會,內容為何?這些就業方案對於南部民眾有什麼幫助?

除了創造職缺與媒合之外,政府也積極推動就業訓練,其中,擁有大專以上畢業學歷的高學歷失業者佔了22萬人之多,為了搶救高學歷失業者,先前政府研擬300億的教育訓練補貼,讓無法順利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返回校園進修訓練,批評者說遠水救不了近火,如果大學生的本職學能在四年內都無法專精,光靠短期訓練,就能讓大學生尋得就業第二春?



如果真的要幫助學生順利進入職場,還剩下半年的時間,政府可以怎麼做?大學生要適應職場,應該提供什麼輔導?目前的大學教育和課程能幫助到他們嗎?這300億如果真的要花,該怎麼花比較有意義?還剩下半年的時間,學生要怎麼準備未來的職場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