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103/09/26 南部開講-高雄輕軌上路 綠色新交通?會是下一個高捷?

全國首條輕軌系統-高雄環狀輕軌,預定11月進行第一階段試車,108年全線完工通車,未來將串連捷運紅、橘線、高鐵、台鐵、公車等轉運站轉乘,以環狀路網貫穿市區各個不同的生活圈,形成高雄都會區重要的交通路網,結合各系統可帶動大眾運輸運量的加乘效果?高雄地區長期以來,大眾運輸設施供給不足,導致民眾搭乘意願偏低,如何提昇民眾使用大眾運輸習慣,充分發揮其效益?高雄市民機車使用率偏高,如何說服私人運具使用者轉移至大眾運輸?如何有效降低自有交通工具使用量,以提升搭乘運量?輕軌僅做運量評估,卻無安全評估,未來恐出現與機車爭道的交通問題?高捷虧損是高雄市沉重的負擔,未來輕軌會面臨同樣的問題?花165億元建輕軌,值得嗎?

來賓:
高雄市交通局主任秘書  張淑娟
高雄捷運局副局長  鍾禮榮
高雄市議員  吳益政
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李克聰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  蔡志浩








103/09/26 南部開講節目預告:高雄輕軌上路 綠色新交通?會是下一個高捷?

高雄首輛輕軌列車抵台,輕軌捷運系統預計明年水岸路段完成,第二階段預定108年完工,未來配合高捷、台鐵地下化,輕軌可以帶來大眾運輸的綜效?對高雄的大眾運輸規劃,是一個重要的樞紐?

未來輕軌預計每日運量市府估八萬人,要改變大眾交通運輸習慣,需要時間與對的政策,目前168線一天運量四千人,和輕軌的預估運量差很多,高捷虧損是高雄市沉重的負擔,未來輕軌會不會步上後塵?

 高雄近十年認真朝向綠色交通運具使用,綠色交通不等於蓋捷運?應該要有新思維?目前全球有什麼新觀念?新趨勢?多樣性的大眾交通工具?讓市民更便利?今天晚上八點到九點「南部開講」,輕軌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高捷

來賓:
高雄市交通局主任秘書  張淑娟
高雄捷運局副局長  鍾禮榮
高雄市議員  吳益政
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李克聰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  蔡志浩




103/09/19 南部開講-在地旅行-滿州大光 人文生態旅遊成亮點

近年來,生態保育意識抬頭,逐漸改變國人旅遊型態的樣貌,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陸陸續續有社區投入生態旅遊的行列,結合產官學,輔導當地社區組織進行社區營造,培養在地居民成為保育尖兵,希望透過旅遊和地方產業的結合,活化社區生態旅遊活絡社區的生態經濟,為偏鄉帶來生機
來到恆春半島除了玩水上活動、逛大街之外,還有哪些好玩的秘境?在滿州地區,近來發展生態旅遊有成,在這裡最適合騎著單車漫遊草原,享受田園風光的樂趣,聆聽質樸的民謠小調,展現與眾不同的音樂文化另一個生態旅遊亮點-大光社區,鄰近社區的後壁湖海蝕平台孕育了豐富珍貴的潮間帶生物,但隨著觀光客越來越多,海洋休閒活動興盛,不少在地漁民改為從事浮潛、潛水等觀光旅遊行業,對潮間帶生態的破壞也愈來愈嚴重,因此啟發社區居民生態保育意識及保育的行動,讓當地居民轉而成為生態環境的守護者,希望減少遊憩活動所帶來的環境衝擊
  生態旅遊非大眾觀光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希望藉由旅遊來傳達人文、生態保育理念及文化的保存,讓遊客能夠鄉村生活在地文化與自然生態資源的寶貴,假日不妨來走走滿州、大光人文生態之旅,會發現國境之南不一樣的真善美

103/09/19 南部開講節目預告:【在地旅行】滿州大光 人文生態旅遊成亮點

    後壁湖,台灣最南端一個樸實無華的漁港,因為有潮間帶和珊瑚礁群,成為潛水初學者的最愛,但也因為遊客愈來愈多,一到夏天,整個海域滿是浮潛的遊客,水上摩托車、香蕉船等水上載具穿梭往來,街上海產店林立,海洋資源不會被過度消耗嗎?
    這樣的憂慮不只有產官學者擔心,當地大光社區居民也有自覺,再不改變,一旦破壞,生態和資源就再也回不來了,就這樣,大光成了台26線生態旅遊中,唯一的海洋生態遊程,希望透過環境教育的過程,影響居民的觀念,進一步約束遊客的遊憩行為,也讓偏遠地區的經濟得到永續的機會。
    同樣在墾丁國家公園裡面,滿州的知名度沒那麼高,但這裡的草原卻是遊墾丁不能錯過的風景,騎著單車穿越草原,傾聽特有的滿州小調,用最貼近土地的方式認識這個灰面鷲南飛歇腳的地方,今天晚上八點到九點「南部開講」帶您到滿州、大光,用人文生態旅遊方式,重新認識這二個地方。

103/09/12 南部開講-氣爆捐款超過40億 如何用在刀口上? 氣爆後遺症? 搶救觀光 高雄找回生機?

高雄氣爆後,各界愛心捐款湧現,善款累計至今超過40億元,各界相當關切善款後續的運用、用途和流向,高雄市政府表示,由管理會審議通過的使用計畫共26項,其中包括預計墊借代位求償的9億多元,再扣除指定用途的2億元多元,目前約剩5億多元。賠償權責尚未釐清,善款能做代位求償?這次更爆發不少災區外的居民領到慰問金,民眾質疑市府浮濫發放,發放機制沒個標準?監督審查的機制為何?善款有用在真正需要的災民身上
氣爆事件重挫高雄觀光產業,其中又以飯店業最慘,目前市府和觀光局達成共識,要提振高雄觀光,中央允諾兩岸航班由高雄優先入境,對高雄幫助大?中央承諾優先南進南出,會不會雷聲大雨點小?如何落實執行?去年有黃色小鴨吸引觀光人潮,現在高雄市政府計畫,近期讓小鴨重新復出,是否能夠提振觀光之效,挽回重挫的觀光?受氣爆事件影響,高雄市也取消下半年部份的觀光活動,這對觀光業會帶來衝擊?

來賓:
高雄氣爆罹難者自救會會長  陳冠榮
高雄市國民黨議員  黃柏霖
高雄市民進黨議員  林瑩蓉
高雄市旅館公會總幹事  周瑪莉
高雄市導遊協會榮譽理事長  陳錫堅


















103/09/12 南部開講節目預告:氣爆捐款超過40億 如何用在刀口上? 氣爆後遺症? 搶救觀光 高雄找回生機?

高雄氣爆後,各方善心捐款超過40億元,原本募款目標是30億元,現在多出了10億元,這些捐款如何使用? 有沒有用在刀口上?

高雄市政府共規劃了26項計畫,目前捐款已用了6億多元,其他編列的25億,有預計時程?如何用在災民身上?有6億元還不知道如何使用?這次更爆發不少災區外的民眾領到慰問金,被質疑有濫發的問題?如何衡定標準?是否因為捐款太多,導致太寬鬆?

除了使用於災民身上的慰問與重建經費,其他重建計畫有些部分應該由政府負責?預算該由政府編撥?捐款與公部門預算之間要如何分工?目前捐款中編列9億的「代位求償救助」,如果政府與企業賠得出錢,9億的訴訟抵押金未來要如何使用?這筆錢應該政府代墊?並非從捐款來用?除了市府募得的40億捐款,民間紅十會也募得上億捐款,之間的分工合作?會不會重覆使用?造成浪費?今天晚上八點到九點「南部開講」,愛心不能浪費,善心捐款真的用在刀口上?

來賓:
高雄氣爆罹難者自救會會長  陳冠榮
高雄市國民黨議員  黃柏霖
高雄市民進黨議員  林瑩蓉
高雄市旅館公會總幹事  周瑪莉
高雄市導遊協會榮譽理事長  陳錫堅



103/09/05 南部開講-化危機為轉機? 氣爆炸出高雄產業轉型契機? 高雄如何許自己一個未來?

石化產業是高雄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為高雄創造大量的經濟產值,但是也帶來環境汙染以及健康危害的風險。高雄近十年來,不斷試圖扭轉工業重擔與宿命,希望從工業城市轉型為智慧城市,褪去工業城市的代名詞目前高雄想做綠能、觀光、文創、遊艇、知識等產業,這些產業發展能突破困境?

工業城市該怎麼轉型?相較於斯德哥爾摩和西班牙巴塞隆納來看,工業城如何變成歐洲的綠色首都?瑞典斯德哥爾摩南方的哈馬比生態城,原本是一座高汙染的舊工業城區,在政府推動綠色都更發展多樣綠色能源之下,如今成功轉型為新低碳生態城也改變了哈馬比垃圾城的形象。另外,西班牙的巴塞隆納,透過企業、政府、大學研究機構三位一體的合作,讓老舊的工業區變身為智慧綠能的新興發展區。

過去國家政策把高雄定位為工業城市,這次高雄氣爆意外掀開石化的風險,中央與地方,應該要痛定思痛,重新思考石化轉型的問題以及未來石化發展方向,以斯德哥爾摩和巴塞隆納工業轉型的經驗,高雄如何學習?如何打造零風險城市的環境?

來賓:
高雄市議員  吳益政
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副教授  曾梓峰
中山大學政經學系主任  辛翠玲










103/09/05 南部開講節目預告:化危機為轉機? 氣爆炸出高雄產業轉型契機? 高雄如何許自己一個未來?

高雄氣爆炸出石化產業的發展問題,上周我們已經針對高雄要不要石化業及相關的經濟正義與環境正義議題作討論,很多人會問,高雄不要石化業? 靠石化業生活的人該怎麼辦? 高雄有足夠的產業可以替代和支撐經濟發展嗎?

其實高雄市這十年來,一直要做產業轉型,就是希望從傳統工業城市轉為綠能、文創、觀光等產業發展,但成效一直有限?關鍵問題在哪裡?工業城市該怎麼轉型?以瑞典斯德哥爾摩和西班牙巴塞隆納為案例,工業城如何變成歐洲的綠色首都,我們看到斯德哥爾摩皇家港原本是石化區,現在變成住商區、新低碳生態,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都市重劃?傳統產業遷移?工業區閒置轉型?巴塞隆納更提出了知識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透過政府、大學和企業的合作,以創新作為發展的核心?重新規劃舊有的石化碼頭和工廠區?都市再生的方式?他們提出了什麼值得參考的觀念?今天晚上八點到九點「南部開講」,危機就是轉機? 高雄如何許自己一個未來?

來賓:
高雄市議員  吳益政
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副教授  曾梓峰
中山大學政經學系主任  辛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