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各地方縣市政府一味爭取興建纜車,全台灣目前超過20條纜車路線正在規劃中,儘管纜車爭議頻傳、貓空纜車連年虧損,並沒有因而停止纜車瘋,政府開發纜車的目的,為提升觀光人次顯而易見,但纜車就可以救得了觀光? 台灣好山好水,陸上交通工具幾乎都能抵達,台灣真有那麼大的纜車消費市場? 以貓纜為例,花了13億成本,除了初期的熱潮,現在幾乎每年虧損近億元,既然纜車經營不易,為何諸多縣市還要積極爭取興建? 纜車真的是門好生意?
為了追求國際觀光客倍增之目標,政府把纜車當成萬靈丹,然而纜車觀光的背後,同時也將帶來垃圾量增加、物種消失及地質改變的隱憂,過度開發的觀光地,還能承受多少負荷與摧殘? 纜車不是只搶著興建,後續經營管理才是問題,如果缺乏整體完善的觀光與營運規劃,恐怕更是浪費公帑,讓台灣天空多了許多蚊子館,未來如何徹底落實,在不影響環境景觀前提下,將開發對自然的傷害降到最低,以達到生態與觀光兼顧的效益?
節目來賓:
資深媒體人 劉光瑩屏東大學休閒管理系副教授 陳永森
高雄市柴山會總幹事 楊娉育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 黃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