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2℃關鍵時刻 氣候變遷首批氣候難民 台灣如何危機變轉機?



播出時間:2月28日(日) PM 19:00-20:00(Live)

陳文茜監製的影片《±2℃》,這個禮拜開始在各個電視台公播,公共電視也在禮拜日首播,呈現近年來全球及台灣受到地球暖化的災害,並引用研究資料提出三個現象:台灣人口密度世界第二,人口被迫居住本來不適合居住的地方;台灣的土地侵蝕率非常高,排名世界前十名;台灣位於亞洲颱風鏈島上,每一年的颱風,都是三到四個規模,認為台灣將可能成為第一批暖化的「氣候難民」。在一連串的警語與現象中,影片要讓民眾了解暖化真相並且起而行有所行動,要求政府將氣候政策提升到國安層級。



片中雖然完整呈現台灣在氣候變遷中面臨的困境與危機,並且提出荷蘭對抗暖化的國家整體規劃,但更多對抗暖化的問題,包括能源、國土和產業政策,卻沒有提及,一人一封信給總統府之後,政府該如何行動?企業應有什麼反應?人民又該如何改變生活?

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從前年的波茲南會議到去年的哥本哈根會議,已經確立了暖化將成為不可逆的現象,人類能做的是適應、防災以及減緩暖化的速度。在適應與減緩的思維下,台灣西南沿海得面臨海水上升的挑戰、山區得適應暴雨所帶來的災害,國土計畫、國土復育等政策還擱在立院與行政院,面對災害,沿海城市要有什麼防災作為?宜蘭、雲彰、林邊等第一批臨災的國土,要如何規劃?

尤其台灣每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名列世界前茅,高雄市甚至是全球人均排碳第一名,除了透過《±2℃》道德勸說之外,國家的能源和產業政策要如何改變?《±2℃》中提倡要發展綠能,但是對於排碳量龐大的石化、發電產業,以及傳統的石化能源使用,要如何改變?麥寮六輕將是第一批受災地區,但是政府卻依舊積極推動大城的國光石化專區,減碳三法立院要列為優先法案,但是目前爭議依舊,要兼顧環境減碳和經濟發展之際,人民要更關心能源與產業政策?

《±2℃》記錄了台灣面對暖化可能的衝擊,啟發了民眾對於減碳的危機意識,但是在熱情被啟發之後,人民要如何更關心我們的環境?關心我們的政策?氣候變遷對台灣所帶來的衝擊,如何能像荷蘭化危機,成為轉機?

來賓:
行政院政務委員 梁啟源
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張楊乾
中研院研究員 汪中和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李根政

八八災後半年 蓋纜車拼觀光 重建下足猛藥 災區觀光如何復甦?




八八災後屆滿半年,通往災區的道路也陸續搶通,但是攸關災區發展的國土復育和國土規劃,進度仍然延宕,許多已被認定為不安全或潛在危險的區域,未來要如何發展,仍然沒有定案。尤其是大部分的災區,都具有高度的觀光價值,包括阿里山、寶來、藤枝等遊樂區,高雄縣要興建寶山到藤枝之間的纜車(山神飛翔計畫-寶來藤枝自然生態文化園區),阿里山也計劃興建高山纜車,希望透過纜車觀光,一方面取代破碎的山區道路,一方面也可以創造新的觀光利益。


但是寶來、藤枝和阿里山,在這次風災中受創慘重,在國土發展的思維中,當地還適合發展觀光?如果要降低使用壓力,蓋纜車會比做公路來的環保嗎?而且貓纜是前車之鑑,薔密颱風造成貓纜T16纜柱移動,影響纜車安全,阿里山和藤枝的地質在風災後更為脆弱,目前還適合興建纜車嗎?尤其興建纜車所費不貲,高山纜車的投資是否會在下一次風災中消失殆盡?

然而觀光是許多災區產業重建重要的方式,以貓纜和日月潭纜車的營運經驗來看,都為當地帶來許多收益,災區觀光景點蓋纜車,是一帖救產業的猛藥嗎?但是在國土計劃仍未定案之際,如果纜車所帶進的觀光壓力,超過災區能負荷的乘載量,是否又是另一個釀成災害的危險因子?

政府推動災區重建,阿里山、寶來、藤枝的觀光能重建嗎?尤其觀光重建牽涉到國土規畫與復育方向,在一切法案尚未明瞭之前,政府如何推動兩地的觀光重建?觀光重建如何兼顧國土復育?在地居民面對家破部落毀壞的現況,該遷村?還是在地重建家園?觀光能帶給他們未來的希望嗎?


來賓介紹
八八水災高雄縣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 主任 張德政
高雄市綠色協會 總幹事 魯台營(高雄縣政府環境景觀諮詢顧問)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 退休教授 張石角
地球公民協會 執行長 李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