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101/02/24 在地旅行-台江公園 候鳥天堂 台南七股瀉湖生態之旅
每年九月到隔年四月是黑琵到台灣過冬的季節,全世界的黑琵數量亞洲就佔了80%,台灣黑琵數量更是亞洲數量的80%,而這80%的黑琵幾乎都棲息在台南府城的七股濕地,
近幾年因為產業經濟結構的改變,黑琵主要棲息地的台江公園發現黑琵數量開始減少,台江公園這幾年也開始與台南大學合作,在七股校區開始復育虱目魚漁塭,目前已有改善黑琵聚集分散的問題。節目中將帶大家來關注國際嬌客黑琵動態。也要帶大家漫遊在台灣,僅有的四種紅樹林組成的四草綠色隧道,再到北門井仔腳鹽田,了解早期台灣的製鹽文化和體驗早期製鹽工作的辛苦,讓大家認識台南除了古蹟和小吃之外的另一面。
101/02/17-南部開講-農田變人工湖? 高屏大湖要蓋?不蓋? 十年爭議再起 大高雄缺水如何解?
來賓
南區水資源局長 賴建信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教授 周乃昉
屏科大土木工程系主任丁澈士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李根政
10年前環評通過的高屏大湖,被水利署以穩定高屏地區水源供需為由,重啟計畫,這禮拜送交環保署審查,美濃、里港的農漁民北上抗議,認為人工湖大量抽取地下水,未來還規劃要從荖濃溪上游取水,勢必排擠周邊農業灌溉用水,也會讓700公頃的良田消失,甚至開挖可能造成的地層下陷、淹水等問題。雖然環評決議退回水利署的變更對照表,認為需重做「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但水利署也認為由於南部供水壓力大,而且特別條例需在2016年前完成(只E區),因此將趕在三個月內提環差重審。
雖然這次環差重審沒有過關,但當地民眾與環保團體對於高屏大湖的設計與開發計劃,感到憂慮,認為政府慣習的大型水資源開發並無法解決大高雄的缺水問題,反而是花大錢(85億元)又犧牲農漁民的生存權。
高屏大湖過去做為美濃水庫無法興建的配套方案,原本規畫五個湖區(A、B、C、D、E),面積697公頃。後又修正成分3期施工,第1期工程先建C、D湖區、第二期A、B湖區,第三期E區。而今年南水局提出的方案又改了,變成先建183公頃的E區,其他四個區也在規畫之列,但後續再視情況開發。原本規劃的先建C、D湖區,豐水期時攔取荖濃溪水的取水方式也修正,改成先建E區,取水是由南化水庫(從甲仙堰引入)的餘水引入。水利署認為這些修正方案能降低環境傷害,又能確保供水穩定,但環保團體抨擊,開發計畫與當年已大不相同應重新進行環評審查,而不是僅提環差審查。
到底高屏大湖該不該蓋?水利署的修正規畫是否能在環境保護與水資源開發間取得最好的平衡?民間反對高屏大湖興建的理由,水利署如何提出解決之道?
但是根據經濟部預估,大高雄未來每日用水將從目前的160萬噸,增加到200萬噸,如果沒有高屏大湖做為供應,大高雄將面臨缺水危機。
尤其曾文、南化水庫清淤速度趕不上用水需求,南台灣恐怕又發生搶水大戰。在大高雄水源不足的現況下,除了高屏大湖做為選項,還有其他取水方案嗎?學者與民間團體提倡利用伏流水、地下水或小型埤塘的多元取水方案,能夠取代高屏大湖的供水量?政府在多元取水方面做了多少?但是利用地下水庫若管理不當,更可能造成地層下陷等問題?多元的小型取水是否也代表供水更加不穩定?面對大高雄供水困窘問題,如何找到讓民眾安心的解決方案?
南區水資源局長 賴建信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教授 周乃昉
屏科大土木工程系主任丁澈士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李根政
10年前環評通過的高屏大湖,被水利署以穩定高屏地區水源供需為由,重啟計畫,這禮拜送交環保署審查,美濃、里港的農漁民北上抗議,認為人工湖大量抽取地下水,未來還規劃要從荖濃溪上游取水,勢必排擠周邊農業灌溉用水,也會讓700公頃的良田消失,甚至開挖可能造成的地層下陷、淹水等問題。雖然環評決議退回水利署的變更對照表,認為需重做「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但水利署也認為由於南部供水壓力大,而且特別條例需在2016年前完成(只E區),因此將趕在三個月內提環差重審。
雖然這次環差重審沒有過關,但當地民眾與環保團體對於高屏大湖的設計與開發計劃,感到憂慮,認為政府慣習的大型水資源開發並無法解決大高雄的缺水問題,反而是花大錢(85億元)又犧牲農漁民的生存權。
高屏大湖過去做為美濃水庫無法興建的配套方案,原本規畫五個湖區(A、B、C、D、E),面積697公頃。後又修正成分3期施工,第1期工程先建C、D湖區、第二期A、B湖區,第三期E區。而今年南水局提出的方案又改了,變成先建183公頃的E區,其他四個區也在規畫之列,但後續再視情況開發。原本規劃的先建C、D湖區,豐水期時攔取荖濃溪水的取水方式也修正,改成先建E區,取水是由南化水庫(從甲仙堰引入)的餘水引入。水利署認為這些修正方案能降低環境傷害,又能確保供水穩定,但環保團體抨擊,開發計畫與當年已大不相同應重新進行環評審查,而不是僅提環差審查。
到底高屏大湖該不該蓋?水利署的修正規畫是否能在環境保護與水資源開發間取得最好的平衡?民間反對高屏大湖興建的理由,水利署如何提出解決之道?
但是根據經濟部預估,大高雄未來每日用水將從目前的160萬噸,增加到200萬噸,如果沒有高屏大湖做為供應,大高雄將面臨缺水危機。
尤其曾文、南化水庫清淤速度趕不上用水需求,南台灣恐怕又發生搶水大戰。在大高雄水源不足的現況下,除了高屏大湖做為選項,還有其他取水方案嗎?學者與民間團體提倡利用伏流水、地下水或小型埤塘的多元取水方案,能夠取代高屏大湖的供水量?政府在多元取水方面做了多少?但是利用地下水庫若管理不當,更可能造成地層下陷等問題?多元的小型取水是否也代表供水更加不穩定?面對大高雄供水困窘問題,如何找到讓民眾安心的解決方案?
101/02/10-南部開講-在地旅行系列-台24線德文 達來部落生態之旅
位處在台24線海拔1200公尺的三地門鄉德文部落,因為氣候適宜早年就成為屏東高山咖啡豆的盛產地,所產的咖啡豆還曾經在日據時代被選為天皇的貢品,為屏東帶來很大的經濟產值,八八風災德文村的聯外道路重創,產業一度停擺,德文居民並不因此氣餒,帶著咖啡豆走出部落透過一鄉一產業的行銷,再度打響德文部落的咖啡知名度,節目中要帶觀眾一起走訪德文部落中由14戶咖啡農友所組成的馬古都莊園,在這他們結合農民形成合作社成立了公平交易理念的實驗平台。也與當地的國小合作將部落的咖啡文化融入課程之中,藉由採咖啡豆、日曬、剝殼、挑豆、烘焙到沖泡咖啡的整個流程,讓部落小孩因為了解而做到傳承部落文化。更希望利用咖啡產業再度喚回遺失的青壯人口,這段時間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達來部落舊稱達瓦達旺,這部落歷經了五次的遷村,遷村後舊達來這個部落已經被遺忘,經過八八風災後才被世人發現也更加印證了原民祖先的古老智慧,這裡還保有了最完整的石板屋群有著豐富的植物也是保育類黑鳶每年必拜訪的地方,節目中帶大家去看看這個被遺忘的排灣部落。
101/02/03-南部開講-阿塱壹有春天? 阿塱壹劃自然保留區 旭海大反彈 生態旅遊帶來商機?危機?
來賓介紹
屏東縣副縣長 鍾佳濱
牡丹部落文化解說員 古英勇
高師大地理系教授 齊士崢
屏東縣政府在1月18日通過設定「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六年來爭議不休的環島公路網/台26線開發與阿塱壹古道保留,暫時塵埃落定。環保團體希望自然保留區的劃定,能為當地帶來不一樣的經濟發展,屏東縣政府也承諾將規劃生態旅遊、溫泉、民宿等資源的投入,滿足當地居民對於生活與產業的需求。
但是地方上超過七成的住民,卻不滿自然保留區的決議,牡丹、達仁鄉民抗爭要申請行政訴訟,認為縣政府的自然保留區計劃,根本是阻礙地方的經濟發展,也罔顧當地民眾生活需求,只會讓旭海地區更加弱勢。而且公路總局也提出沿線闢建兩座隧道、縮減路寬、減緩人車停留對環境破壞的解決方案,定位成景觀道路,根本也不影響阿塱壹古道的保留。在地方缺乏共識與支持之下,縣府的做法是否太獨斷?「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到底能帶來地方發展更美好的明天?還是旭海村發展的阻礙?
在兩造衝突之間,當地民眾認為生態保留區阻礙了台26線的興建計劃,旭海村民數十年來的等待落空了,讓當地的醫療、教育、交通大受影響,甚至分隔了南田和旭海的生活圈,更影響了民眾的耕種與土地權利,生態觀光的好處還沒得到,就先蒙其害,對於當地民眾的反彈,政府該如何回應?偏鄉資源落差的問題,政府該如何協助?
在這一年的暫定保留期間,縣府有為地方帶來新的經濟想像?生態觀光的導入,地方有享受到利益嗎?縣府積極訓練民眾從過去賣茶葉蛋式的觀光經營,轉型成生態導覽解說,成效如何?生態旅遊並非畫大餅,政府和民間如何成為培力共管的夥伴關係?阿塱壹的生態旅遊規劃還有多少不足之處?對當地民眾來說,看的到未來發展的機會嗎?對於居民和遊客,如何體驗阿塱壹的生態旅遊模式?
屏東縣副縣長 鍾佳濱
牡丹部落文化解說員 古英勇
高師大地理系教授 齊士崢
屏東縣政府在1月18日通過設定「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六年來爭議不休的環島公路網/台26線開發與阿塱壹古道保留,暫時塵埃落定。環保團體希望自然保留區的劃定,能為當地帶來不一樣的經濟發展,屏東縣政府也承諾將規劃生態旅遊、溫泉、民宿等資源的投入,滿足當地居民對於生活與產業的需求。
但是地方上超過七成的住民,卻不滿自然保留區的決議,牡丹、達仁鄉民抗爭要申請行政訴訟,認為縣政府的自然保留區計劃,根本是阻礙地方的經濟發展,也罔顧當地民眾生活需求,只會讓旭海地區更加弱勢。而且公路總局也提出沿線闢建兩座隧道、縮減路寬、減緩人車停留對環境破壞的解決方案,定位成景觀道路,根本也不影響阿塱壹古道的保留。在地方缺乏共識與支持之下,縣府的做法是否太獨斷?「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到底能帶來地方發展更美好的明天?還是旭海村發展的阻礙?
在兩造衝突之間,當地民眾認為生態保留區阻礙了台26線的興建計劃,旭海村民數十年來的等待落空了,讓當地的醫療、教育、交通大受影響,甚至分隔了南田和旭海的生活圈,更影響了民眾的耕種與土地權利,生態觀光的好處還沒得到,就先蒙其害,對於當地民眾的反彈,政府該如何回應?偏鄉資源落差的問題,政府該如何協助?
在這一年的暫定保留期間,縣府有為地方帶來新的經濟想像?生態觀光的導入,地方有享受到利益嗎?縣府積極訓練民眾從過去賣茶葉蛋式的觀光經營,轉型成生態導覽解說,成效如何?生態旅遊並非畫大餅,政府和民間如何成為培力共管的夥伴關係?阿塱壹的生態旅遊規劃還有多少不足之處?對當地民眾來說,看的到未來發展的機會嗎?對於居民和遊客,如何體驗阿塱壹的生態旅遊模式?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