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100/03/12-南部開講-13年後台灣吃什麼? 糧食危機拉警報 政府推六大對策 可行? 台灣農業能起死回生?

來賓介紹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系教授 彭明輝
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張正揚
白河農民 薛宏銘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 洪輝祥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糧食危機,政府各部會終於動起來達成「糧食安全對策六大共識」,但如何有效推動方案?增加農民種植誘因?並且讓國人盡可能在地消費?提高在地各式糧食的自給率?政府起了頭,但是該如何落實?而不是暫時因應目前全球的糧食緊縮?甚至能作為台灣未來發展糧食與農業的永續之道?




這次所達成的6項共識,包括「確保糧食生產資源,提高糧食自給能力」、「完善糧食儲備體系,確保緊急糧食供應」、「海外糧食生產投資與合作」、「強化國內救助體系,確保弱勢族群基本營養需求」、「鼓勵在地消費,降低進口倚賴度」以及「完善風險管理體系」。馬總統也表示「全民只要多吃一口飯,就可減少5000公頃的休耕農地」,但是農地活化政策,長期以來就是國內農村團體極力呼籲,但是政策卻難以落實,免而放任農地休耕、甚至轉成農舍、工業用地、科學園區使用。以台灣目前的農地狀況,能否生產出足夠的糧食自給?休耕政策該如何調整?才能活用農地?鼓勵農民耕種?政府保證台灣目前安全存糧足夠,但是國際糧食繼續短缺,國內的存糧真的足夠?

尤其台灣進口糧食小麥、玉米及黃豆等自給率都低於12%,這次政府鼓勵20萬公頃的休耕農地轉種雜糧,耕種土地則有輪作政策,並且在虎尾、善化種值甘蔗,要度過這次的糧食危機。政府現在鼓勵農民種植小麥、雜糧、甘蔗,能夠減少進口糧食漲價的威脅?台灣自產的雜糧、糖,足夠因應國人、畜產業的消費?而且一旦國外糧食價格回穩之後,大盤商還會繼續購買台灣的雜糧?這些轉種的農地,又得繼續荒蕪?農民、農產又擋不住國外的傾銷?

除了活化本土農地之外,政府也準備投資國外的糧食生產基地,這個政策對台灣的糧食安全有什麼幫助?低價的農產回銷台灣,是否又造成農民的傷害?根本無法解決農地活化的問題?鼓勵國人多吃米食,在現實環境中,只是口號?還是真的能救回台灣的農業未來?真的要鼓勵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口號宣傳還不如提出可以落實的政策?

整體而言,要因應糧食危機,政府這次的農業對策是否有更長遠的思考?讓台灣農地真的回春?年輕人願意下鄉參與生產?回歸到台灣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產銷機制真的有所改善?政府如何重新看待農業的價值?面對全球的農產品交易,台灣農業真的可以走出自己的春天?如果農業的價錢與價格無法改善,糧食危機將是未來台灣最沉重的威脅?對於農業發展,別又是救急時候才重視農業,等到太平時代,農業又成為台灣的黃昏產業?



100/03/20-南部開講-日本地震教我們的事?! 看NHK表現 台灣媒體該慚愧? 災難新聞 台灣學到多少?

來賓介紹
中正大學教授 胡元輝
中山大學教授 辛翠玲
台灣藝術大學教授 丁祁方




日本震災發生的隔天,網路上流傳作家米果的文章《日本8.9震災教我們的事》「NHK即時呈現的空拍畫面,冷靜而詳實提醒海嘯的正確訊息,即使某些主播跟記者的聲音有些顫抖,但是他們知道包括災區民眾跟全球日本人都很注意這些消息,他們必須鎮定,因為這是最重要的訊息來源。所以沒有災民呼天喊地的畫面,沒有記者跑去災區大呼小叫的搞笑,但是對於訊息傳遞、政府政策發布,甚至每隔幾分鐘就提醒觀眾注意安全,NHK真是個讓人欽佩的媒體。我猜,他們一定做過很多準備,面對災難,他們要呈現怎樣的報導方式,要確實傳遞訊息,卻不能讓閱聽大眾陷入焦慮,也就是加深所謂的『創傷症候群。」


當災難發生時,記者到第一線報導取回最新消息,是這份工作的責任,但是兩國的媒體,面對災難新聞的處理態度,卻南轅北轍,台灣媒體猶如嗜血猛獸,煽情、緊張,渲染現場氣氛讓觀眾不只感同身受、更加深觀眾對於災難的恐懼,但是NHK處理新聞,卻是極盡客觀、善盡媒體作為資訊傳播的工具,並且希望發揮安撫民心的功能。為什麼同樣在競爭激烈的媒體環境中,台灣和日本的媒體有那麼大的差別?媒體素質與訓練模式有所差異?商業台的收視率競爭產生的畸形現象?台灣的媒體環境有多糟?報導日本震災的過程中,我們該如何檢討現在的製播模式?黎智英的名言「收視率就是民主的表現」,是台灣媒體甘願沉淪?還是民眾愛看?在相互的影響中,台灣的媒體環境以及民眾的媒體權只能更惡性循環?

以台灣的災難新聞報導模式,誇大煽情的內容、名嘴討論專業的地震知識、甚至把超大月亮等網路謠言當作新聞內容,這對觀眾的傳播知識權產生了什麼影響?對於災難救助與防治做到多少貢獻?甚至造成觀眾的創傷症候群?災難新聞的報導,要靠各電視台自制?還是有監督方式?

NHK在這次新聞報導中受到讚揚,在第一時間就能將政府對策、防救災資訊、各地災情,完整地傳達給觀眾,甚至扮演了國家、民眾和災區重要的溝通管道,也是其他日本電視台的資訊窗口,相較於台灣,一般商業媒體受限於成本與利潤的考量,能辦的到嗎?災難新聞與傳播做為一種公共財,台灣的公共電視能扮演這樣的角色嗎?不管在人力、財力上的缺乏,公共電視從八八水災、凡納比水災到日本地震,投入資源夠嗎?民眾反而要看商業電視台,公共電視沒做好應盡的責任?

如果NHK這次的表現,值得學習?台灣該怎麼做?以目前的媒體環境,一味批評商業電視台作法並非辦法,期待公共電視負起責任似乎仍需要很長時間努力,政府、民間該如何做起?



100/03/13-南部開講-8.8地震!襲擊日本! 火環帶震不停! 紐西蘭.巴里島.日本 下次輪到哪? 台灣要警備?!

來賓介紹
成功大學物理系退休教授 吳慶年
中正大學地震所所長 陳朝輝
成大水利系教授 高家俊
高應大土木系教授 彭生富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李根政







日本東北地區禮拜五發生芮氏規模8.8的超級強震,不僅造成日本多處火災和停電,隨之而來引發的十公尺大海嘯,也讓日本沿海地帶受到嚴重威脅,車輛、漁船、建築物被海嘯沖走,損失慘重。




從紐西蘭(2/23,6.3級)、日本東北(3/9,7.3級)、巴紐(3/10,6.6級)、中國雲南(3/10,5.8級)、巴里島(3/11,6.5級)到日本東北(3/11,8.8級),最近的地震異常頻繁,尤其同在「太平洋火環帶」上的紐西蘭、印尼、日本接連在2、3月發生大地震,火環帶最近的地殼極度不穩定?而且去年1、2月,海地、智利、甲仙也接連發生地震,時間上的異常吻合,能代表什麼?地球9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裡?範圍廣泛?台灣也地處火環帶之上,震動連連,近期之內,台灣會有地震的可能?

地震、海嘯對於大都市影響最大?CNN列出地震危險區域的前五名,包括洛杉磯、東京、德黑蘭、西雅圖和雅加達,這些大城市危機四伏?台灣有哪些城市風險也高?





這次地震發生在日本外海,大型海嘯侵襲海岸城市,面對海嘯的威脅,台灣也要提高警覺?東海岸直接面對太平洋,海嘯機率與侵害大嗎?台灣海峽雖然波浪較小,但是西海岸地勢平坦,災害風險更大?歷史上最大的海嘯發生在台灣?1781年襲擊屏東,伴隨地震而來的海嘯肆虐台灣西南沿海,持續長達八小時,奪走四萬多居民性命。1867年基隆、1986年花蓮,台灣也陸續有大海嘯,為何這一百年沒有海嘯威脅?其實台灣也是海嘯的高度危險地區?海嘯對於台北盆地、高雄、嘉南平原會造成多大的影響?民眾該要有防災意識?海嘯、地震來襲,要有什麼防災知識?平時要做什麼?



在氣候暖化海水上升的威脅下,台灣的沿海地區要特別防範海嘯災害?在國土規劃的角度上,這些敏感地區要如何規劃?尤其沿海地區地狹人稠,是台灣人口、政治、經濟最重要的地區,在未來的發展上,該怎麼做?






100/03/06-南部開講-生命中最沉重的等待! 6000人等待器捐 度日如年好痛苦 器官捐贈 台灣等得到未來?

來賓介紹
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李芳艷
鳳山優生婦產科院長 吳昇龍
器官捐贈協會秘書長 吳英倈
換心受贈者 戴建國



前台中縣長黃仲生在中國換肝成功,這禮拜搭機返台,黃仲生激動表示「在這次手術中,感到生命除了長度外,也要延伸寬度跟深度」,他感謝捐肝人讓他重生,會更加珍惜生命。根據統計資料,目前全台等待器官移植的人數高達6000多人,但每年卻只有200人完成捐贈,讓許多病患在苦苦等待中憾然離世。



在台灣推動器官捐贈的難度很高嗎?過去我們提到器官移植發展的困難,會認為是國內民情或宗教習俗,而使得器官捐贈風氣不盛,但是該如何改善?政府該如何擔起責任?雖然全台已經有70萬人簽署器捐同意書,不過大多數的民眾對於器官捐贈,仍存在許多陌生,到底器官捐贈對病患來說,是多麼的重要?需要器官移植的病患,等待的過程有多麼痛苦?一路走來,等待受贈者是如何度過的?民眾對於器官捐贈,應該要有什麼觀念?簽署器官捐贈卡之後,還要尋求家人支持?

也由於台灣取得器官不易,長期以來許多病患都轉向中國就醫,例如黃仲生縣長的案例,到中國尋求器官移植安全嗎?中國的器官來源經常不透明,背後除了隱藏龐大的經濟利益之外?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台灣要發展出健全的器官捐贈環境,哪些事情該做到?芬蘭、新加坡立法捐贈,台灣也該走向同樣的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