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能源稅抗暖化? 為環境 搶民脂? 能源稅現在不做.明天後悔?



行政院賦改會本週一達成初步共識,最快在民國一百年將要開徵能源稅,稅額分十年調高。這代表油電價格會愈來愈貴、甚至其他物價也會連帶上漲。這項政策立即引發立委、產業界和民眾的質疑聲浪,認為能源稅可能導致經濟更加惡化。因此在朱立倫和李述德公佈能源稅政策後,不到24個小時,行政院長吳敦義急忙表示,在目前庶民經濟尚未好轉的情況下,政府不會輕易開徵能源稅,也沒有任何時間表,一切要等到景氣明顯復甦以後,才會考慮。




能源稅和環境稅是政府稅制改革與節能減碳的重要政策,從扁時期到馬政府,減碳三法中最引起爭議的能源稅法遲遲難以通過。尤其在吳院長目前不適宜開徵的說法後,各個部門統一口徑對於能源稅的開徵,保持觀望態度,能源稅最後真能立法過關?還有可能在後年開始上路?會不會又向扁政府時期,一拖就又是三四年過後?環保團體認為不景氣正是開徵的時間,可以透過綠稅達到均富宇未來發展的機會?但是工商團體卻認為景氣不好,綠稅開徵更是雪上加霜?到底能源稅該在什麼時機徵收?

能源稅的稅額要如何制定?財政部、經濟部和梁啟源各自提出不同版本,稅制如何擬定?才能讓民眾、產業、環境達到共贏的機會?對於節能減碳最有功效的環境碳稅該徵收嗎?產業一致反彈,政府將重點轉移至能源稅,豈不是將減碳責任歸於全民分擔,反而將排碳大戶輕輕放下?碳稅與能源稅應該如何相輔相成,才能達到環境減碳的契機?

未來能源稅勢必實施,從中南部的觀點來看,大眾運輸不便,使得中南部的交通勢必持續依賴私人載具,中南部民眾幾乎是能源稅的第一批受害者?而勞工、農民、中小型工廠所得少,但是工作需求得繼續依賴能源,如何對於弱勢民眾與產業提出補貼或其他稅額的減免?政府暫不開放碳稅的徵收,是否拖延高雄市產業轉型的速度?能源稅的開徵,會不會獨厚都市、獨厚中產階級,反而卻讓鄉村與藍領階級更陷入困境?

民眾關心能源稅和環境稅的徵收,對於人民生活、產業發展有多大的影響?不管何時開徵,額度多少,綠色稅制已經是未來趨勢,在這樣的趨勢中,民眾生活要如何調整?如何減少油、電的依賴?如何享受到能源稅開徵所回饋的好處?


來賓介紹
台大氣候變遷中心主任 柳中明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李根政
低碳生活部落格 張揚乾

全台溪流河砂淤積? 高屏溪砂石堆了三層樓 人民生命財產拉警報!?

水利署統計,包括高屏溪、濁水溪、八掌溪等,全台有十一條水系的河砂嚴重淤積,高達6064萬立方公尺的土石量,其中以高屏溪流域最為嚴重,41公里長的河道淤塞,土石疏濬量約2400萬立方公尺,包括桃源、茂林、六龜、甲仙、旗山、高樹等地,河床高度都快比沿岸村莊還高,以目前清淤的速度,至少要56年才清得完。

(河道嚴重淤積,除了影響流域的穩定,也影響週遭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上週芭瑪颱風來襲,六龜、甲仙等地的民眾擔憂河道縮減、土石淤積可能導致河水氾濫,高雄縣長楊秋興也多次向中央喊話,希望水利署重視高屏溪嚴重淤積的問題。所幸芭瑪對中南部未帶來嚴重災情,颱風季將過,也快進入防汛期,中央與地方如何聯手整治高屏溪的土石淤積?權責如何劃分?哪些河段應該快點清?台灣哪些河川也有立即的問題?因應未來洪汛來臨,政府要如何拿出執行力,保障民眾的安全?

但是砂石開採的利益龐大,黑金勢力鬼影幢幢,加上砂石相關法規嚴格,公務人員怕吃上「圖利」官司,導致心態消極,在這個非常時期,需要透過非常手段?跳脫法令規範?大開採砂之門救急優先?但是那麼多砂石,台灣的砂石供需市場能容納?有足夠的砂石場能置放?避開環評的砂石場、開採出的大量砂石以及可預見的大輛砂石車,是否又變成另一個環境與民眾安全的潛在危險因子?

但是回到流域生態的概念上,山區掉落的土石是自然堆積現象,我們應該要清理這些砂石嗎?讓它們成為環境復原的一部份?如果在流域整體治理的概念下,高屏溪沿岸民眾長期非法佔用河床地、不當開發,導致高屏溪改道、右岸沖刷嚴重,在處理砂石問題之前,高屏溪河床的利用與不當堤防的設計,如何一併解決?應該如何教育沿岸民眾?政府的公權力與相關法規如何被落實?

高屏溪過去濫採砂石,導致河床下降,許多橋墩裸露,9年前高屏大橋斷裂殷鑑不遠;現在卻是河床堆滿砂石,使得中上游沿岸恐致淹水氾濫之慮,楠梓仙溪和荖濃溪沿線的橋樑斷裂。高屏溪的砂石應該如何管理?監控?合理的砂石量如何計算?吳揆表示未來要成立土方銀行,將砂石變為黃金,更可以投入愛台建設,變成國家發展的資產。但是不當的疏濬可能導致河床全面刷深、海岸線後退、沿岸沙洲消失等惡果,我們要如何觀察高屏溪治水的種種問題?如何保障人民安全?為下一代留下能與自然共存的下淡水溪?)

八八重建路 百億捐款如何花? 民粹重建變成浪費?

九二一地震發生後,募款亂象叢生,大眾驚覺愛心恐遭濫用,經民間催生下,內政部於當年底通過「勸募條例草案」防止弊端。但從四川賑災及這次八八賑災,募款仍失序。八八水災全球募得賑災捐款粗估為131億,但是民眾不知道捐款將如何被花費?資源如何分配?即使上到各NGO的網站,仍然不知道目前的捐款如何被花費,民眾一方面擔心錢用不對地方,會不會重蹈九二一的問題,剩下40幾億的款項,但是瑞岩部落拖到現在重建還沒完成?另一方面又擔心,政府缺乏完整的重建計畫,善心款項被任意花費,監督機制看不到,也不知道該從何監督?

(尤其,在政府財政最困難的時候,八八水災重建條例內編列了1200億,如果政府未能妥善使用,提升效率與效益,重建是否變成浪費?尤其未來重建經費龐大,一旦錢進入災區,到底是社區自主的開始?還是造成社區分裂?

我們希望重建可以帶來希望,但是在政府重建急的腳步下,災民有多少需求被忽視?又有多少資源被無謂浪費?政府希望民眾有安生立命的安全場所,遷村與回鄉的爭議兩個月來持續上演,重建路上,還有多少問題?政府與民間要如何更細膩處理?如何保障民眾的生活與工作權利?對於舊有的生活型態和文化,如何在重建的過程中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