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端午吃粽怕變胖 減油減重減負擔 避免新陳代謝症候群上身



端午節這個中國傳統的節慶中,大家除了放假、看龍舟競賽以外,當然少不了吃吃粽子,才像是有過節的氣氛。不過台灣一般的粽子大多是用糯米、豬肉、蛋黃等等材料所做成的。香噴噴的粽子總是令人垂涎三尺,不過,一個粽子的熱量大約有四百大卡左右,相當於飯一碗半所能提供的熱量,許多人每過端午,就要忙著減肥、減油。



根據全國營養健康調查結果,肥胖與過重之盛行率,成年男性已超過1/2,成年女性已超過1/3,肥胖成為國民健康的重要危險因子,究竟肥胖會引起什麼疾病?對身體健康有什麼重大影響?正常體重應該控制在多少?不同年紀、不同身分的體重標準有什麼差別?





其中因為肥胖所引起的代謝症候群,健康調查發現台灣成年男性超過1/4,女性超過1/5,都有新陳代謝問題,平時我們要怎麼了解自己的新陳代謝是否出問題?有什麼指標可以檢測?什麼是新陳代謝症候群?醫界發現,如果中圍肥胖、血中三酸甘油酯(TG)偏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血壓偏高、空腹血糖偏高等五項指標中,具有三項或三項以上便符合代謝症候群,這些指標如何測量?新陳代謝過慢對於身體會有什麼影響?和哪些疾病息息相關?衛生署建議民眾要注意腰圍大小,腰圍和代謝症候群有什麼關聯?





民眾減重要養成什麼習慣?在飲食方面,應該如何控制、規劃?除了飲食控制之外,運動或針灸等等的減重方式,要怎麼做,坊間賣的減肥食品,能相信嗎?




討論主題:
1.端午節的粽子營養成分?台灣小吃的熱量、油脂有多高?反而缺少什麼營養素?民眾要如何計算 這次假期的營養攝取量?


2.目前台灣民眾肥胖的現象嚴重嗎?要怎麼樣才叫做肥胖?過瘦?正常體重應該控制在多少?有
哪些指標可以協助了解?肥胖對於身體健康與疾病有什麼影響?過瘦也會有什麼影響?

3.身體質量與新陳代謝症候群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新陳代謝會變慢?肥胖是主因嗎?我們要如何
辨別新陳代謝快或慢?除了身體的感受之外,有什麼指標可以協助?

4.新陳代謝症候群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容易造成什麼疾病?我們要如何保持正常的新陳代謝能
力?對於上班族來說,有哪些觀念必須要建立?皮下脂肪比體重來的危險?

5.保持體重,要有什麼觀念?在飲食方面,可以如何規劃?在運動方面?有哪些不錯的減重方式?

98.5.24 國民營養誰來管? 打破錯誤迷思 飲食策略保障國民健康



最新的全國營養健康調查初步結果顯示國人糖尿病、過重與肥胖、代謝症候群之盛行率均大幅攀升。以糖尿病盛行率為例,94-97年 全國營養健康調查結果,成年男性為11.7%,大約是82-85年調查結果3.7%之3倍。肥胖與過重之盛行率,成年男性已超過1/2,成年女性已超過1/3。代謝症候群成年男性超過四分之一,女性超過五分之一,這些數據已可預見未來健保醫療支出將大幅攀升。






1977年,有鑒於美國的肥胖、代謝症候群、癌症人口大幅上升,美國參議院設立了「國民營養問題美國參院特別委員會」,發表「麥高文報告」( Mcgovern Report ),報告的結論指出,大部分疾病的原因來自於過去「錯誤的飲食生活」,並強調改變目前的飲食生活是使美國人健康的唯一方法。根據這份報告,美國政府也開始調整國家健康與疾病的政策,希望藉由國民飲食習慣的改善,減少美國人25%心臟病、50%糖尿病、80%肥胖症和20%癌症。



台灣衛生署在二年前提出「國民營養法草案」,迄今兩年時間仍未立法通過,尤其在國內外研究發現,飲食營養改善可有效降低國家疾病預算、健保支出。針對國民的健康管理,台灣衛生單位目前的政策方向為何?每年投入大額的疾病預防、醫療費用,對於國人的健康管理有所幫助嗎?為什麼國民營養法遲遲難以通過?如果缺少前端的管理與預防,未來台灣需要更多的醫療資源,是否造成健保費用更多的支出?





根據麥高文報告或其他國內外的研究,飲食營養的改善與管理對於健康管理有什麼幫助?民眾對於良好的飲食習慣的養成,需要具備什麼要的知識?坊間流傳許多保健與飲食的方法,例如多喝茶可以長壽、吃肉能產生體力、生病時多吃稀飯、牛奶可防骨質疏鬆、喝優酪乳有益腸道、少吃白飯以免變胖等等,這些觀念正確嗎?有什麼迷思存在?如果要減少國家醫療資源浪費、減少個人疾病發生,良好的飲食管理需要做到哪些部份?






98.5.17小農出頭天? 精緻農業救經濟 台灣農業走出美好錢景?





行政院會上禮拜推出第五波新興產業「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四年內將投入242億元,預估101年,精緻農業年產值達1,589億元,可望創造3.1萬個就業機會,力拚農業生技、蘭花、農業精品、有機農業等九項產品產值倍增。整個計畫將分為健康農業、卓越農業和樂活農業三大主軸,
在健康農業方面,主要投注在推廣有機、CAS與農業精品;在卓越農業方面,則透過生物科技提升台灣農業的生產效率與農耕技術;在樂活農業方面,則以農村深度旅遊為主,開發農村休閒、健康養生、寄宿農場等新興旅遊方式。



尤其目前農業經濟不振,「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除了是政府的新興產業目標,也被視為拯救台灣農業的救命丹。但是在台灣的農業生態與環境中,小農生產比例高達七成,這個大型計畫是否能協助農民提升收入?能否改變農村人才移出的困境?確實改變農業生產的根本問題?或是這項計畫只有大型農企得以受益?一般小農並無法從中獲得利益?尤其「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的分項繁多,四年200億的投資真的就可以增加農業的生產價值?對於未來台灣農業的發展,會產生什麼影響?南韓今年也投入22億美元發展食品加工業、傳統食品的發展,相對台灣在農產精品每年不到40億元的投入,真的可以創造出農委會所預期的成效?






十幾年來,如同全世界的農業趨勢,台灣農業也日漸凋零,尤其人口外移使得產業青黃不接,台灣農業所面臨的核心問題是什麼?雖然全球農業產值日漸萎縮,但是紐西蘭的奇異果、荷蘭的花卉、西班牙的畜牧,卻發展出一片天地,看到國外新農業的成功經驗,台灣發展精緻農業的方向,能找到農業的未來前景嗎?

但是在政府擘畫農業美好未來的同時,與農民最息息相關的農業產銷、農會壟斷的問題解決了嗎?如果生產的基本問題沒有改善,精緻農業計畫能有成效?尤其最近馬政府接連推出的農村再生計畫、兩岸ECFA協定等政策,也讓農民擔憂影響農業生產、農村文化以及台灣農產品的競爭威脅,在馬總統就職屆滿一週年期間,我們要如何看政府的農業政策?從農村再生、ECFA到精緻農業,政府為台灣的農業端出什麼政策?背後有什麼邏輯?對台灣農業的長久發展有什麼影響?台灣農業真的可以振興嗎?利益將落在少數企業?台灣小農們過去的困境能被解決?

98.5.10體檢觀光商機 旅遊擠爆阿里山 觀光拔尖能創5千億商機?






陸客暴增,台灣幾個遊覽區都有不勝負荷之感。阿里山目前每天都有數千名遊客,櫻花季期間更曾破紀錄的一日湧進2萬7千多人。為了運送大量遊客,每天上百台的遊覽車在入口處大排長龍,遊客塞車抱怨連連。而這樣的場景,並非只發生在阿里山,包括故宮、日月潭、太魯閣等重要的旅遊景點,都發生同樣的問題,造成觀光品質大幅滑落。為了解決旅客流量過多的問題,交通部將建置流量通報系統,確保各旅遊景點的人數上限,避免遊客負荷量過多,導致遊覽品質下降。旅遊景點的總量管制,對於陸客或台灣的國旅市場,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會不會排擠國民旅遊的機會?



除了旅遊區人數塞爆,旅館、遊覽車等旅遊業,也發生訂不到房、沒車坐、沒船搭的窘況,突然暴增的陸客數量,不但凸顯台灣現有觀光資源與配套的缺乏,也考驗出長期以來台灣觀光政策缺乏整體資源配置與配置的缺失,導致台灣旅遊區的品質難以維持。

台旅會與海旅會將於五月八日在香港協商,台灣將主動提出開放自由行,但是中國卻認為台灣還沒準備好,無論是住房、交通、景點還是安全方面都有欠缺,且接待品質有下降的趨勢,開放自由行後客源分散將導致更多不確定因素產生。目前台灣想要開放自由行,有辦法解決遊客負荷量的問題嗎?

最近行政院推出「觀光拔尖領航計畫」,希望四年投入300億拼觀光,預計未來一年可以吸引550萬觀光客,創造5500億的商機。但是以現有的觀光資源來看,光是陸客所新增的旅遊數量,台灣的風景區就幾乎無法負荷,未來每年550萬觀光客,台灣真的有足夠的能力負擔嗎?台灣的風景區的生態負荷量是否會有問題?

馬總統認為台灣的觀光條件不算太差,只是過去投資太少,他希望趁著這股熱潮,政府和民間都能擴大投資改善旅遊環境,作可大可久的安排,「不是只賺一次」。但是陸客玩過阿里山,卻認為「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百聞」,到底觀光要拔尖,政府應該要有什麼觀念與遠景?台灣的觀光業該如何發展?



播出時間
5月10日(日) PM 19:00-20:00(Live)
重播時間:5月11日(一)AM 12:00-01:00


本集來賓:
林務局嘉義林管處處長 楊宏志
高應大觀光管理系系主任 王明元
資深導遊陳錫堅

call out:花東鯨世界總經理 邱錫棟

H1N1新流感風暴 青壯年易染病? 提升免疫力能預防新流感?

前言


新流感襲捲全球,專家預估秋冬季節可能爆發更大規模流行,面對新流感威脅,如何防範於未然? 西醫、中藥、氣功真能增加抵抗力? 健康食品、飲食策略又如何能吃出免疫力?




H1N1新流感來勢洶洶,國衛院特聘研究員蘇益仁認為,目前墨西哥的疫情很可能就是第一波的小流行,半年後正值秋、冬交會氣溫降低,更有利流感病毒繁殖複製。此外,新型流感病毒跟一般流感不同,並非直接破壞細胞,而是引發細胞激素風暴,使免疫反應過強反噬宿主,因此免疫力較強的青壯年死亡率最高,且往往會在一週左右死亡,若逃過一死通常會痊癒,且帶有抗體。但是這和我們一般對於疾病預防的認知不一樣,為什麼免疫力強卻容易死亡?













H1N1和我們的免疫系統有什麼關係?距離可能大規模流行的秋冬季還剩半年,這段時間民眾應該要提升免疫力嗎?免疫力不好,對身體有什麼影響?為什麼台灣人的免疫能力越來越差?和我們的環境、飲食或生活作息有關係嗎?我們要怎麼檢查自己的免疫力?免疫力不好會有什麼症狀?





以Sars的經驗來看,當初醫師建議民眾平時要增加免疫力,才能避免感染流感,在這半年的時間,民眾要如何增加免疫力?從西醫或中醫角度來看,各有什麼觀點?如果平時定期食用保健食品,對免疫力增加有什麼幫助?中醫提倡的草藥保養,對身體有什麼幫助?要特別注意什麼?很多中藥配方缺乏現代醫學基礎,吃太多中藥會不會適得其反?






我們常常說中藥養生,以中藥「扶正祛邪」來補氣,提升機體抵禦外邪的能力,什麼是「氣」?到底中藥養生要怎麼做?吃什麼可以補什麼?中醫說要根據時令改變藥方,那麼以現在或是秋冬之際,中藥養生有什麼差別?該如何調整?

提升免疫力除了服用藥物或食品之外,如果從食物下手,哪些食物和飲食習慣能有所幫助?這些食物除了提升免疫力之外,對於預防哪些疾病也會有幫助?針對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在生活習慣與運動健身方面,有什麼建議?有哪些上班族可以做的簡易運動,可以幫助民眾調養身體?中國人說氣功能養氣、提升免疫力,那有哪些簡單的套數,可以協助民眾平時練習?




播出時間:
5月3日(日) PM 19:00-20:00(Live)

重播時間:5月4日(一)AM 12:00-01:00

本集來賓:

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 陳順勝
高雄聯合醫院
中華導氣養生研究協會副理事長 白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