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全台房市調查 高雄7%.台北3% 切入南部租屋投資 時機對嗎?




根據台灣房屋統計,去年六大都會住宅的平均租金投報率,由高而低依序是:高雄市(7.18%)、台中市(6.31%)、新竹縣市(6.22%)、桃園縣(5.61%)、台北縣(3.53)以及台北市(3.21)。高雄每月每坪的平均租金為551元,平均房價每坪為9.2萬元,租金投報率是全台最高,回本時間只要14年;相反地,台北市的平均租金1,213元,平均房價卻高達45.3萬元,不但投報率偏低,還要等候31年才能回本。在這個統計數字的背後,不只能看到高雄租屋市場的投資機會,另一方面更是突顯出南北房價,在這幾年出現越來越大的差距,是因為北部房地產投資炒作所致?或是南北都會區在這十年以來,都會進步與發展潛力的落差?尤其高雄房價近二十年幾乎波動不大,能突顯出南部的經濟活動的問題?在高雄當包租公,真的是好的選擇?


雖然今年有景氣好轉的跡象,但是在房地產市場,媒體上看到的都是豪宅和台北市有明顯的交易量,對於全台灣的房地產前景來看,目前房地產真的有復甦的跡象嗎?尤其高雄處處可以到看出租公告,是景氣不好所致?租屋市場投資真的有利基?

此外,台北地區的租屋市場,更呈現出租金漲幅和房價漲幅,呈現反向走勢,房價漲了13%,但是租金卻不增反跌了8%,租金、房價的差距不斷擴大,這對於台灣的住宅政策來說,是什麼樣的警訊?政府為了對抗高房價,在機場捷運沿線提出了平民住宅,這樣的政策對於都會區高房價有抑止功能嗎?國外常以房屋租賃政策作為抑制高房價的政策工具,在台灣,有完善的租屋政策嗎?為什麼透過租屋補助,一方面可以作為弱勢族群的照顧,另一方面又能辦到平抑房價的功能?政府對於租賃政策,需要更進一步提出什麼方向?

此外,租屋糾紛一堆,政府對於租屋權益的保障,做到多少?該更進一步提出政策引導?房客如何挑到好房東?挑到好房子?要做租屋投資的民眾,又該如何當個好房東?如何保障房東與房客的權益?


來賓介紹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 張金鶚
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聶建中
崔媽媽基金會租屋服務部主任 馮麗芳
資深媒體人 盧燕俐
電話連線來賓:台灣房屋高雄區資深經理 李明豐

走過八八 看見希望-六龜寶山國小



1月25日,高雄縣長楊秋興視察寶山村,走訪了藤枝部落、38甲公有地、寶山國小後,卻帶來令村民們失望的消息。

縣長表示道路已經毀損嚴重,很難修復,只能維持現狀;政府可以維持基本設施,但無法做原地重建。 雖然縣長表示「38甲地」的安全堪虞,無法做為居民安遷地,卻打算依照災前的規劃,將該地作為「纜車建地」及「原住民特色」的觀光園區,讓村民大感不解,為何村民的居住與族群傳承,竟然不敵纜車興建?而剝奪了原住民生存權來興建「觀光園區」豈不是本末倒置? 至於寶山國小復學問題,縣長也認為道路不安全會影響學童每日上下學,必須將學童與家長分離,先安置在六龜國小,讓渴望孩子回鄉的家長十分失望(詳細請看88新聞網)。

回家的路安全嗎? 復學.醫療.交通全都缺? 八八返鄉準備好?!



八八水災重創高雄縣那瑪夏鄉、桃源鄉,經過半年的重建腳步,高雄縣長楊秋興指示要災民在21日搬回村裡居住,但是許多村民擔心返鄉之路仍然不安全,包括部分部落仍然被劃為部份或全部不安全,山上的農田也部份流失,學生回鄉復學也充滿不確定性,對於村民來說,這條返鄉之路,似乎不像縣府想像中順利。


週四那瑪夏鄉民北上前往立院陳情,對於縣府目前處理重建的方式有諸多不滿,他們希望返鄉,但更希望山上的環境能更安全,希望孩子的復學、老人家的醫療都更有保障,尤其鄉民一再提出的中繼避難屋的提案,一直沒有被政府接受,擔心在政府的效率考量下,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又要再面對災難的恐懼來襲。

尤其目前有許多部落的安全報告尚未出爐,民權、寶山、勤和、樟山等村的複勘還沒有結論,許多民眾對於部落安全也存有疑慮,現在執行返鄉政策,是否過於倉促?再者要求每位村民都要返鄉,個別差異與需求,政府考慮到了嗎?村民一直要求能有一個中繼屋設計,讓他們能有更長的時間,在返鄉和永久屋之間做出選擇,但是政府站在公平性,遲遲難以對中繼屋有任何承諾,「災民」為主體以及「政府效能」為主體的思維間,中繼屋政策可行嗎?

未來重建之路依舊漫長,政府如何給原民信心?如何讓民眾返鄉沒有疑慮?尤其五月汛期又將來臨,道路、部落如何避災?如何面對下次的大風雨



走過八八 看見希望-六龜寶山國小



1月25日,高雄縣長楊秋興視察寶山村,走訪了藤枝部落、38甲公有地、寶山國小後,卻帶來令村民們失望的消息。

縣長表示道路已經毀損嚴重,很難修復,只能維持現狀;政府可以維持基本設施,但無法做原地重建。 雖然縣長表示「38甲地」的安全堪虞,無法做為居民安遷地,卻打算依照災前的規劃,將該地作為「纜車建地」及「原住民特色」的觀光園區,讓村民大感不解,為何村民的居住與族群傳承,竟然不敵纜車興建?而剝奪了原住民生存權來興建「觀光園區」豈不是本末倒置? 至於寶山國小復學問題,縣長也認為道路不安全會影響學童每日上下學,必須將學童與家長分離,先安置在六龜國小,讓渴望孩子回鄉的家長十分失望(詳細請看88新聞網)。

自肥?綁樁?草根民主? 地制法該修?不修? 五都未來風貌變成綁樁大戰?





去年六月北中南五都歡喜合併升格,候選人也磨刀霍霍準備選舉,不過攸關直轄市合併升格的「地方制度法修正草案」,卻在這一會期的立法院會確定未能通過。雖然馬總統和立院黨團達成共識,希望週四能召開臨時會,儘速完成地制法的修法工作,然而地制法草案爭議過大,預計臨時會可能又上演朝野攻防,這個會期要通過地制法修正案,可能還是未定在天。

日前鄉鎮長聯合爭取區長直選,引發一都兩制的爭議,也讓外界質疑國民黨有綁樁之嫌,內政部在處理鄉鎮市長是否延任問題,也從一開始要求地方自行解決,撤回升格提案,到上禮拜確認區長官派,內政部立場不定,讓人質疑政府對於五都地方自治願景何在?而這次的地制法爭議,主要在於鄉鎮市長「一律」延任一屆區長、鄉鎮市代轉區政諮詢委員,從原本的無給職,改成每月支領4 萬5000元的研究費。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認為這是不得不的妥協,但是一味以政治利益和選舉資源作為妥協,真的能落實未來五都的地方自治與都會發展利益嗎?

然而新五都合併之後幅員廣闊,過去鄉鎮與代表的自治與服務功能,能完全由目前的直轄市制度取代嗎?不管市議員員額或資源分配,弱勢區域的未來發展,是否可能遭到忽視?缺乏草根民主機制,是否讓偏遠區域的人民聲音能以表達?在新的地方制度落實之後,五都內部是否也造成新的城鄉差距?直轄市的地方制度應該如何修正,才能落實五都的發展與自治?


來賓介紹
高雄大學應用經濟系 教授 王鳳生
中正大學政治系 教授 謝敏捷
高雄市議員 吳益政
台南縣議員 林宜瑾

高雄要過苦日子!? 南部缺水迫在眉梢 高屏大湖.美濃水庫蓋了能解渴!?




八八風災造成曾文、南化水庫淤積超過1.2億立方公尺,雖然今年以一期稻作的農業用水調度,暫時台南地區減緩缺水危機,但是以水利署一年最多只能清淤一百萬立方公尺的速度來看,兩座主要供應南部用水的水庫可能得花上百年時間清淤,未來南部缺水問題只可能更嚴重。



尤其大高雄地區長期仰賴高屏溪和南化水庫的供應,受到高屏堰和南化的嚴重淤積,加上本身並沒有足夠的水源,缺水將成為大高雄地區長期必須面對的問題。上禮拜天馬總統在南部開抗旱會議,會議中決定缺水問題一定要「在地解決」,雖然興建水庫勢必引起爭議,但不得不面對,因此將提出200億預算,興建高屏大湖,並且考慮重啟美濃水庫。

然而高屏大湖和美濃水庫長期就是在地民眾以及環保人士抗議的建設案,高屏大湖被指為設計不良,加上徵地抽取地下水的爭議不斷,目前預算被擋在立法院難以過關;至於美濃水庫的爭議更大,美濃地方人士擔憂水庫對於聚落安全的影響,十幾年來在反美濃水庫運動的強力反對下,十年前終於被擱置。但是在未來旱災恐怕越來越頻繁的趨勢下,水利單位為了提供大高雄地區長期穩定的水資源,這兩項爭議性極大的水源開發案恐怕又得重新思考他們的可行性。

在氣候變遷的壓力下,水資源勢必越來越珍貴,以台灣的國土特性來看,有沒有其他可能的水資源開發方案?如何在整體環境的規劃下,重新檢討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水庫雖然提供了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但是在暴雨頻繁的氣候趨勢中,難保美濃水庫或高屏大湖不會再陷入曾文、南化淤塞的夢魘?缺水是大高雄民眾共同必須承擔的痛苦,究竟美濃人該退一步?還是政府該提出讓人民安心的解決方案?民眾又應該要有什麼觀念?體認節水的重要性?


來賓:
水利署副署長 楊豐榮
成大水利系 教授 高家俊
美濃愛鄉協會 理事長 劉孝伸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理事長 溫仲良
地球公民協會 執行長 李根政
屏東環保聯盟 理事長 洪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