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102/03/29-南部開講-自由經濟區定案?! 高雄產業能回春?

節目來賓:
高雄市民進黨立委 林岱樺
中山大學政經所主任 張其祿
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教授 王鳳生



行政院這禮拜公佈「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方案,初步在北、中、南各選定一個具備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件的地點作為基地,示範區內的廠商可以將生產線延伸到台灣其他地方,期盼藉此吸引資金投入,帶動台灣產生新的經濟型態。「自由經濟示範區」是馬總統上台後最重要的經濟動能提升方案,千呼萬喚終於出來!到底自由經濟示範區能帶給台灣多大的改變?能徹底鬆綁台灣的經濟障礙?法規問題?是台灣的經濟大補丸?


對於高雄引頸期盼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終於可以落腳高雄了?原本以為全台將以高雄港作為主要的自由經濟試點,但是行政院規劃北、中、南各選一點,高雄得要失望了?自由經濟區試點應該全力投入單點?還是多點並行?韓國以濟州島先試驗,台灣也該以單一試點先行?台灣需要很多個自由經濟示範區?互相支援?還是相互搶資源?政府對自由經濟示範區需要有更明確的想像與策略?否則又變成人人有份?卻人人没飯吃?相較於全球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台灣已經落後很多?如果要加緊腳步,台灣的機會在哪裡?台灣要如何做?

韓國將整個濟州島作為自由經濟區、新加坡也是全島落實自由經濟區,台灣卻先以港區先行?只侷限港區是否造成僅限特區內發展?不只高雄港自由開放,高雄市也應該要納入其中?不是要再複製既有的工業園區或加工出口區?應該透過自由經濟示範區產生新型態的經濟活動?政府目前規劃六大產業,產業創新、農產運銷、國際物流、人才培訓、觀光醫療和金融服務,這些產業本來台灣就有,納入自由經濟區後「特在哪裡」?法規鬆綁對這些產業的影響如何?如果特區僅侷限在港區,屆時港區得蓋醫院?學校?究竟自由經濟特區有何功效?

面對可能的大變局,高雄該怎麼做?目前市府準備好了?希望如何與中央爭取、協調?面對中央、地方未來得合作,目前地方快、中央慢,如何能合作?桃機拖了快五年,高港也可以先是口號,執行仍舊有問題?面對自由經濟示範區準備開始,高雄人要如何準備?尤其當新北市已躍躍欲試,高雄準備好了嗎?如何和新北、台中競爭? 自由經濟示範區目標鎖定台商回流、外商陸資,如何吸引他們進來?租稅優惠?土地成本?勞工成本?用便宜的條件吸引他們,難道別的地方更便宜,他們就不會跑走?如何提出更具誘因的條件?儘量鬆綁法令?更要加強政府的執行能力?讓企業能更有效投資?以目前台灣的公務體系,如何建立良好的效率機制,吸引企業願意投資?自由經濟區帶給台灣新的產業契機?但是台灣的公務體系與民間都準備好了嗎?

102/03/22-南部開講-缺水如何解?再生水可行嗎?

節目來賓:
台灣水環境再生協會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筱華
成大地球科學系系主任 吳銘志
台大環工所教授 林正芳



春雨不來,南部進入缺水危機,根據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局評估,嘉義、台南及屏東地區至4月底前供水無虞,但高雄地區由於主要倚靠河川水源,供水系統脆弱,首當其衝。自來水公司將從22日起實施第一階段夜間減壓供水,首當其衝的是用水量大的半導體、石化及鋼鐵產業,目前雖未有立即影響,但如果缺水危機持續擴大,將啟動第二階段限水。

南水局指出,目前台南曾文、烏山頭兩座水庫總蓄水量約2億1000萬公噸,較歷史平均蓄水量減少7500萬公噸;南化水庫蓄水量5500萬公噸,也較歷史平均蓄水量少1000萬公噸。高雄1天用水量約155萬公噸,當前高屏溪流量1天約130萬公噸,目前每天取水約100萬公噸,接近極限,其他小水庫供水有限,高雄民眾必須節約用水,以度過3月至5月的缺水危機。
















尤其高屏大湖在上周環評被退回,水資源單位擔憂未來在美濃水庫不蓋、越域引水難再啟動之下,大高雄年年都可能遭遇缺水危機,要如何開發新水源?成為大高雄的水資源難題?民間團體質疑,高雄地區自來水漏水每天達40萬噸,相當於四座高屏大湖,民間年年針對水管漏水提出批評,為什麼政府始終難改進?改善老舊水管需要多少經費?難度有多高?日本東京水管漏水率僅3%,為什麼日本作的到,台灣卻難改進?面對缺水危機,節水政策更重要? 除了節約政策,開發新水源也成為當務之急?伏流水開發,甚至廢汙水回收、海淡廠等都應同步進行?在氣候變遷的壓力下,水資源勢必越來越珍貴,以台灣的國土特性來看,有沒有其他可能的水資源開發方案?如何在整體環境的規劃下,重新檢討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新加坡戮力於開發水資源,台灣須體認我們已經是缺水國家?面對水資源的創新開發應該更積極?尤其全球1/3地區恐越來越缺少,發展水工業可以成為未來產業機會?


102/03/15-南部開講-綠電取代核電?台灣準備好?

節目來賓:
高應大南部太陽能學校執行長 艾和昌
雲科大科技法律所副教授 蔡岳勳
台灣太陽能系統公會理事長 林山城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李根政



上週末廢核大遊行北中南東串連,上街民眾創下台灣公民運動有史以來最多人數,在各大民調機構,停建核四也成為多數民眾的選項,然而核四停建後、核一、二、三陸續除役,在邁向非核家園的同時,台灣的電力供給是否足夠?民間訴求增加綠能供電,政府是否能提出對應方案?綠盟耗時數月整理《核四真實成本與能源方案報告》,提出核四停建後的台灣電力規畫藍圖,從降低高耗能工業比例、提高再生能源發電,到提高能源效率,到了2025年總電費增加幅度,甚至少於核四商轉運作。


綠盟規劃「用電需求零成長,非核低碳」,方法是:第一、訂定高耗能產業發展上限,調整產業結構;第二、提高再生能源發電量,使之占比從目前4.16%提升至21.2%;第三、能源效率每年進步3.6%。在這三個方案之下,民間認為可以增加燃氣與再生能源發電量,甚至比2010年的核電與燃煤發電量高,不帶可以完全取代核四,也能取代部分燃煤,並創造節能、再生能源等綠色就業機會。當民間提出這份電力藍圖,政府該如何因應?民間希望綠能發電量從目前4.16%提升到21.2%,可行嗎?相對台灣要付出多少代價?

尤其政府屢提日本關閉核電廠的結果就是使得國內經濟困頓,出口下滑、加上近日媒體報導「德國綠電發展卡關」,說明德國預定在2022年前廢除核電的目標遠大,但做為替代的綠能發電進度卡關,使國內面臨斷電危機,而昂貴電價也讓人民叫苦連天。發展替代能源代價很高?如果一方面要停建核四,另一方面要發展替代能源,台灣準備好了嗎?




目前台灣發展替代能源成效如何?五年前馬政府推節能減碳、力推節能產品,一年前說要百萬太陽能屋頂、風力發電,這些綠電政策說的到?目前又做得如何?台灣擁有技術、研發能力?但是躉購電價補貼不停下滑,民間不願意投資綠電產業?國外開採油頁岩技術更新,也使得對於替代能源、節能商品需求降低?台灣現在推綠能產業時機不對?江宜樺院長認為發展替代能源,預算不是問題,但是以世界研究水準來講,目前這些替代性能源的可行性還是問號?替代能源目前仍然不夠穩定?無法成為未來電力供應的主力?台灣要發展替代能源、節能產業,並非那麼簡單?如果要廢核,替代能源真的有辦法成為台灣未來的供電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