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2017/6/30 南部開講節目預告:紅豆滯銷? 農產下一步怎麼走?

上禮拜萬丹鄉農會臉書PO出一則總幹事向大眾懇求的影片,表示聞名遐邇的萬丹紅豆,今年嚴重滯銷,農夫們真的很苦很苦。去年萬丹紅豆因為氣候關係,產量減少,原本被認為價格應該不錯,但今年進口紅豆卻大量增加,以往平均每年進口約3000公噸,今年一到五月已經進口4400公噸,對本土紅豆造成莫大衝擊?   臉書影片一出,短短幾天就超過20萬人按讚分享,紛紛想了解,台灣紅豆怎麼了?
今年紅豆進口量為何大增? 產量減少卻因為進口變多,農民享受不到價格上漲的獲利,只能承受災損的風險? 日本農業和台灣狀況類似,為什麼他們可以發展出品牌化的農產品?   萬丹紅豆已經是台灣品牌強度最高的農產品之一,也無法與進口低廉紅豆競爭?  進口紅豆是關稅配額,政府變成打壓本土紅豆的幫手?

台灣紅豆品質優良,逐漸打出國際品牌,但是這兩年因為老鷹紅豆問世,引起大眾關注友善農地、保護環境生態的議題,大家才發現原來紅豆生產背後的農藥使用問題。「巴拉刈」是對人體有劇毒的除草劑,豆農用來當作落葉劑,噴灑後可讓紅豆枝葉快速乾枯,方便機械採收,「巴拉刈」分解快,農政單位以噴灑後三天就可採收,對人體無害,長期未禁用,但農委會最近已經決定,將從2019年開始禁用「巴拉刈」,引發紅豆農極大反彈,面對劇毒農藥的威脅,台灣如何讓紅豆生產轉型?台灣紅豆要發展國際品牌,現在很多農友走上友善生產,在這一波的紅豆滯銷風波中,他們反而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6/30(周五)晚上八點到九點公視「南部開講」,搶救台灣紅豆?!  台灣紅豆下一步怎麼走?

節目來賓:
農糧署南區分署副分署長 黃怡仁
高麗菜農友 林佳新
屏東綠農的家創辦人 洪輝祥
本土紅豆推廣者 唐大可


▶▶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
▶▶公共電視網路線上直播:http://www.pts.org.tw/ptslive/live/#

2017/6/23 南部開講:在地旅行-屏東產業人文小旅行

屏東內埔的龍泉社區,這裡有自大武山匯流而下的潔淨水源,水質清澈,也因其優異的水質和地理條件,孕育出鳳梨、檸檬及可可其它熱帶作物的農產。

精忠成功信國和定遠四個村落,合稱為滇緬四村,這裡的居民是五十年前,從金三角來到這裡落腳的異域孤軍,這一帶因為砂石產業蓬勃,一度發生有人在荖濃溪河床邊盜挖砂石,偷倒不明廢棄物,造成環境問題,這四村這幾年來,展開社區營造的工作,他們一方面向外來介紹他們的文化,還有特殊的飲食風味,同時也組成河川巡守隊,要用社區的力量來守護家園

沿山公路是大武山下最美麗的公路,串聯各地不同的景點,但是遊客通常只是匆匆路過,一年多前,家住屏東高樹泰山村的鐵雕藝術家,鄭陽晟和他的兒子鄭雋,他們把家中的空地開放出來作為藝術園區,還舉辦假日市集,讓泰山村的知名度大增,同時也讓這裡成為沿山公路沿線,最有藝術氣息的休息站

南部開講這集的在地小旅行,要帶各位觀眾跟著在地人的腳步走進社區,聆聽人與土地的故事


▶▶Youtube線上收看:https://youtu.be/hF1Nlvmk8Mc
▶▶公視「+7服務」影音平台收看:http://vod7.pts.org.tw/
▶▶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

2017/6/23 南部開講節目預告:在地旅行 屏東產業人文小旅行

大武山是屏東人心中,家鄉的象徵。大武山下富饒的緩坡與清冽的湧泉,又孕育多少動人的故事?

節目首先拜訪內埔的小農。大武山下早在荷治時期就有可可果樹的種植,到了日治時期開始轉作鳳梨並製成罐頭內外銷。這個單元我們將走訪鳳梨、可可和檸檬等果園,走進農業生產的現場,分享農民友善土地的耕作理念。

接著往北,來到屏東里港和高雄美濃的交界。高雄和屏東的邊區,安置的是民國五零年代從滇緬撤退的異域孤軍。落地生根半世紀,走過辛苦清貧的墾荒期,現在他們將滇緬少數民族重香料的飲食習慣,轉變為社區的微型產業,還組成河川巡守隊守護家園。孤軍不再飄盪,要在荖濃溪畔重新打造新原鄉。
                                                                                                                   
節目最後則來到沿山公路北段的高樹鄉泰山村。鐵雕藝術家鄭陽晟和兒子鄭雋,提供自家土地打造藝術園區和假日市集,在地小農和手創藝術家有了展演的平台,遊客們往來屏東三地門和高雄茂林的途中,也有了一座充滿藝術氣息的休息站。

本週五晚上八點到九點,歡迎收看南部開講 屏東產業人文小旅行,跟著在地人的腳步走進社區,一起認識在台灣不同角落努力生活的人們!



▶▶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
▶▶公共電視網路線上直播:http://www.pts.org.tw/ptslive/live/#

2017/6/16 南部開講-高雄經驗看輕軌 前瞻計劃行不行?

台灣第一條環狀輕軌高雄輕軌於201510月開始上路,用免費來吸引運量,希望養成民眾搭乘習慣,現在免費試乘一年半了,高雄輕軌平均每日載客率卻並不理想? 民眾使用率並不高? 主要是大眾運輸轉乘的接駁便利性不足? 無法滿足民眾通勤上的需求? 只靠觀光客撐得起來?

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規劃要在許多縣市興建軌道工程,包括高雄黃線捷運、台中捷運藍線、綠線延伸彰化,桃園捷運綠線和延伸中壢,這幾條捷運都有興建的必要? 各縣市都想蓋捷運輕軌,日後龐大的維護費用,地方政府是否有能力足以撐起營運? 高捷已通車十年當年市府評估紅橘兩線通車時平均日運量可達25萬多人次去年應該達59萬多人次但目前實際運量18萬多,捷運和輕軌真的是好的運輸投資嗎?

高雄是機車密度最多的城市,民眾仍習慣以機車代步,未來再新建一條捷運黃線,捷運、輕軌的大眾運具有多少效益? 大眾運輸使用率能有效提升? 未來面臨智慧無人車、環保共乘盛行的時代,大量工作可能會被機器取代,軌道運輸還是未來公共運輸的最佳選擇嗎? 台灣應該把前瞻建設都放在軌道上面嗎?

節目來賓:
高雄市議員  吳益政
前高雄市捷運局主秘  鄭哲英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  張其祿
逢甲大學智慧運輸中心副主任  鍾慧諭







▶▶Youtube線上收看:https://youtu.be/Y5V8W9l-00I
▶▶公視「+7服務」影音平台收看:http://vod7.pts.org.tw/
▶▶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

2017/6/16 南部開講節目預告:高雄經驗看輕軌 前瞻計劃行不行?

最近網路流傳一支12秒的短片,高雄輕軌兩個車廂只有一個乘客,不過捷運局認為,這是特殊時段特殊個案,表示輕軌平日有5000人、假日一萬人的運量,到底高雄輕軌有多少人搭乘? 真的平日都空蕩蕩?

高雄輕軌從前年年底開始免費試乘,至今已一年半,想用免費來吸引運量,建立民眾搭乘習慣,但是成效怎麼那麼差?看到全台第一且唯一的輕軌這樣的營運績效,為何前瞻計劃又核准其它多個縣市一起來蓋輕軌?

目前全台至少有7條輕軌路線正在興建或規劃,高雄、新北和台南的路線都已經核定,新竹和基隆則是納入前瞻計畫,大家都擔心會不會步上高雄輕軌的後塵?地方政府都高估潛在運量?為什麼真正上路才發現和原本預估差那麼多?

除了輕軌,前瞻計劃也核定了高雄的黃線捷運、台中捷運藍線、綠線延伸彰化,桃園捷運綠線和延伸中壢,這幾條捷運都有興建必要?以高雄捷運來看,紅橘兩線運量遲遲拉不上來,現在又增加新黃線,當年市府評估紅橘兩線2007年通車時,平均日運量可達25萬多人次,去年就應該達59萬多人次,但目前實際運量只有18萬多,落差怎麼會那麼大?加了黃線後,營運就能更有起色?

總統府資政陳博志批評政府蓋軌道是緬懷歐日過去的軌道時代,未來無人車、共享機制不停發明,台灣應該把前瞻建設都放在軌道上面嗎?什麼才是真正的前瞻思維?6/16(周五)晚上八點到九點公視「南部開講」,高雄經驗看輕軌、前瞻計劃行不行?

節目來賓:
高雄市議員  吳益政
前高雄市捷運局主秘  鄭哲英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  張其祿
逢甲大學智慧運輸中心副主任  鍾慧諭



▶▶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
▶▶公共電視網路線上直播:http://www.pts.org.tw/ptslive/live/#

2017/6/9 南部開講-淹水變成常態? 台灣如何與水共存?

六月初梅雨鋒面帶來連日豪大雨,使得許多地區淹成汪洋澤國,治水預算從中央到地方,每年都編列龐大經費執行各流域的疏洪防洪,為什麼每逢大雨還是豪雨成災? 區域排水、上中下游河川卻不見成效? 小英政府提出的81100億元的前瞻治水計劃真能徹底根治水患問題? 防得了極端氣候的苦旱? 又能讓強降雨不致成災? 世界各國都有透水道路的公共建設,海綿道路是用什麼原理? 馬路也能治水防洪? 台灣又快又急又多的降雨環境,海綿城市可減低水患的威脅? 很多縣市政府,認為興建滯洪池就是海綿城市的概念,滯洪池真能徹底解決都市淹水問題? 台灣屢屢面臨缺水危機,當雨季或豪雨來時,又需面臨淹水的問題,面對未來全球氣候環境變遷與降雨越趨極端下,水資源如何前瞻治理? 如何與水共存?

節目來賓:
中山大學公事所助理教授  張瓊婷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周乃昉
高師大地理系副教授  陳永森
台灣永續生態工法(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陳瑞文







▶▶Youtube線上收看:https://youtu.be/3G50J1YcOd4
▶▶公視「+7服務」影音平台收看:http://vod7.pts.org.tw/
▶▶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

2017/6/9 南部開講節目預告:淹水變成常態? 台灣如何與水共存?

上個禮拜全台各地暴雨成災,造成很多地方嚴重淹水,過去台灣花了上千億治水,每次暴雨颱風一來,工程治水就破功?蔡政府要以前瞻思維來面對治水新考驗,81100億的前瞻治水計畫能徹底解決水患問題?

海綿城市願景喊了多年,要把水資源和都市計畫結合一起,實施低衝擊開發,到底什麼是海綿城市?歐美各國紛紛在試驗,鹿特丹更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他們做了什麼?台灣很多縣市政府,認為蓋滯洪池就是海綿城市的概念,滯洪池真能解決都市淹水的問題?以鹿特丹為例,他們將廣場、公園都設計成具有臨時滯洪的效果,而且還把技術輸出各國,台灣能這麼做嗎?每個家戶都可以變成小型滯洪池?鹿特丹讓全民都有滯洪概念,但回到台灣,政府與人民對於治水蓄水,有達到共識嗎?

都市裡除了綠地公園,面積最大的公共設施,就是馬路,台灣十幾年前就有人發明了透水鋪面的海綿道路,除了可以排水,還有儲水和降溫的功能,全世界三十幾個國家都有透水道路的公共建設,為何台灣不採用? 海綿道路是利用什麼原理?對於雨季的排水功效如何?真的可以降低地表溫度、有減少熱島效應的功能?6/9(周五)晚上八點到九點公視「南部開講」,這集邀請到海綿道路JW生態工法的發明人現身說法,和專家學者帶我們了解海綿城市的真正作法,以及台灣為何淪為口號,卻不能實現海綿城市的願景。 

節目來賓:
台灣永續生態工法(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陳瑞文
中山大學公事所助理教授  張瓊婷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周乃昉
高師大地理系副教授  陳永森



▶▶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
▶▶公共電視網路線上直播:http://www.pts.org.tw/ptslive/live/#

2017/6/2 南部開講-在地旅行 澎湖南方四島巡禮

澎湖南方四島位於澎湖南方海域,2014年被設立為台灣第9座國家公園,區域範圍涵蓋四個主要島嶼(東嶼坪、西嶼坪、東吉島和西吉島)及周邊附屬的一些小型島嶼(鋤頭嶼二塭鐘仔頭巾和鐵砧),四座島嶼及周邊海域不論在地質、生態、歷史人文都具有多樣化的面貌,這裡有著海洋的洗禮,有著自然的薰陶,海陸域生態多樣性孕育出各種魚蝦貝類生物、珊瑚礁群,在地質地形上,有著令人驚艷的柱狀玄武岩、海蝕地景在聚落建築上,當地還保存咾咕石搭建的聚落以及具代表性的傳統建築,還有代表先民智慧的梯田式菜宅景觀南部開講在地旅行,這一集要帶各位觀眾前進神秘又靜謐南方四島,一探各個島嶼蘊藏於海天之際生態與人文景觀



▶▶Youtube線上收看:https://youtu.be/4ZP6vv-R7Jg
▶▶公視「+7服務」影音平台收看:http://vod7.pts.org.tw/
▶▶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