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賓
南區水資源局長 賴建信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教授 周乃昉
屏科大土木工程系主任丁澈士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李根政
10年前環評通過的高屏大湖,被水利署以穩定高屏地區水源供需為由,重啟計畫,這禮拜送交環保署審查,美濃、里港的農漁民北上抗議,認為人工湖大量抽取地下水,未來還規劃要從荖濃溪上游取水,勢必排擠周邊農業灌溉用水,也會讓700公頃的良田消失,甚至開挖可能造成的地層下陷、淹水等問題。雖然環評決議退回水利署的變更對照表,認為需重做「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但水利署也認為由於南部供水壓力大,而且特別條例需在2016年前完成(只E區),因此將趕在三個月內提環差重審。
雖然這次環差重審沒有過關,但當地民眾與環保團體對於高屏大湖的設計與開發計劃,感到憂慮,認為政府慣習的大型水資源開發並無法解決大高雄的缺水問題,反而是花大錢(85億元)又犧牲農漁民的生存權。
高屏大湖過去做為美濃水庫無法興建的配套方案,原本規畫五個湖區(A、B、C、D、E),面積697公頃。後又修正成分3期施工,第1期工程先建C、D湖區、第二期A、B湖區,第三期E區。而今年南水局提出的方案又改了,變成先建183公頃的E區,其他四個區也在規畫之列,但後續再視情況開發。原本規劃的先建C、D湖區,豐水期時攔取荖濃溪水的取水方式也修正,改成先建E區,取水是由南化水庫(從甲仙堰引入)的餘水引入。水利署認為這些修正方案能降低環境傷害,又能確保供水穩定,但環保團體抨擊,開發計畫與當年已大不相同應重新進行環評審查,而不是僅提環差審查。
到底高屏大湖該不該蓋?水利署的修正規畫是否能在環境保護與水資源開發間取得最好的平衡?民間反對高屏大湖興建的理由,水利署如何提出解決之道?
但是根據經濟部預估,大高雄未來每日用水將從目前的160萬噸,增加到200萬噸,如果沒有高屏大湖做為供應,大高雄將面臨缺水危機。
尤其曾文、南化水庫清淤速度趕不上用水需求,南台灣恐怕又發生搶水大戰。在大高雄水源不足的現況下,除了高屏大湖做為選項,還有其他取水方案嗎?學者與民間團體提倡利用伏流水、地下水或小型埤塘的多元取水方案,能夠取代高屏大湖的供水量?政府在多元取水方面做了多少?但是利用地下水庫若管理不當,更可能造成地層下陷等問題?多元的小型取水是否也代表供水更加不穩定?面對大高雄供水困窘問題,如何找到讓民眾安心的解決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