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限水?休耕? 南部大缺水 300天沒降雨 水災剛走旱災又來 南台灣陷水荒!?




今年八月莫拉克風災帶來大量雨水,卻無法減緩台灣的缺水問題,尤其南部的曾文、南化水庫,受到風災土石崩塌,淤積更為嚴重,使得水庫蓄水功能大減,蓄水量比去年同期少了三成。由於水保不佳,莫拉克造成兩座水庫集水區崩塌山壁達三千多處,為曾文帶來9100萬噸淤泥,相當於十九年的淤積量。而南化水庫淤積3600噸的泥砂,有四成蓄水空間被填滿了。莫拉克一場風災,就讓曾文、南化水庫共損失一億二千七百萬噸的水,約等於一座烏山頭水庫不見了。

根據水利署估計,明年上半年南部地區就可能有嚴重缺水的問題,因此目前嘉南平原第一期稻作休耕,如果明年初的進水仍無進展,屆時大高雄和台南地區的民生用水也會拉警報。尤其暖化使得極端氣候發威,不只台南的無雨日高達破紀錄的300天,北部的苗栗、新竹降雨量也減少,讓各地的水庫供水都面臨警戒邊緣,也使得竹科、南科等工業用水,出現危機。

雖然台灣每年降雨量是全球平均的二點六倍,但是每人每年可用的水資源,卻只有全球平均值的六分之一,是屬於缺水型的地區。即使政府不停蓋水庫、攔河堰,但是受到風災影響,從南到北,每個水庫的土石淤積都相當龐大,不但水庫的蓄水功能大減,使用年限也縮短。日前行政院召開「抗旱會議」,希望能解決目前的旱象,除了加快清淤的速度,水利署也提出增蓋壩高、增加水源、水庫、鼓勵民眾節約用水等做法,以解決南部的旱象問題。但是這些做法對於水資源供應,到底只是治標?還是治本之道?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暴雨、大旱將會更激烈,只靠水庫就能保障民生用水無虞?如何在整體環境的規劃下,重新檢討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南部缺水迫在眉梢,水利署的工程開發可能遠水救不了近旱,在短期間之內,政府可以做什麼?水價鼓勵政策有效嗎?民間又該如何節約用水?減碳運動有碳足跡,節水要如何計算水足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