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食在不安全? 牛肉.毒蘋果.中國有機全銷台 進口農產安全誰顧?



到過有機食品專賣店的民眾,一定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有機農產品來自中國,根據媒體報導,這裡中國有機農產品都是透過第三地認證,再輸入台灣市場。由於台灣對於歐盟15國、美、澳、紐這些「有機同等性國家」的有機農產,不需要再經過台灣的有機檢驗,因此中國有機農產採第三國輸入,政府對於這些中國農產能有效把關嗎?有機同等性的認定,是否把台灣農產進口的檢驗權交給了其他國家?是否會造成台灣有機消費市場的潛在隱憂?尤其,當台灣喊出精緻農業計畫之時,台灣本身的有機產業還未具規模與完整發展,就得要面對中國與歐美的競爭,這對台灣的有機農業發展是好是壞?台灣有機農找的到生路?再者,有機強調環境永續,這些國外的有機農產需要消耗大量的碳旅程,豈不是和有機農業的觀念背道而馳?台灣在發展有機農葉上,政策是否出了問題?

尤其,政府最近陸續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蘋果安殺番農藥也放寬標準到0.5ppm、加上「有機同等性國家」的免去有機檢驗的等等政策,台灣的農產品進口檢測是否出了問題?國際農產品市場其實不只單純是供需的問題,還包括了各國政府、農業企業、跨國食品企業的角力,台灣面對這些農業的壓力團體,能夠訂出保護消費者與民眾的農產品進口政策嗎?這些壓力團體對於台灣消費者會有什麼負面的傷害?我們的農產檢驗機制能夠相信嗎?檢測機制如果出了問題,難保牛肉、蘋果或是有機農產不是下一個「三聚氫銨事件」?

環保團體一直強調「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吃在地的農產品有什麼好處?但是這樣的觀念為什麼在台灣很難落實?在實務面上遇到什麼問題?尤其在有機農業方面,國人大部分還是選擇購買舶來品,要如何才能讓民眾愛上在地農產?在「糧食戰爭」的時代裡,民眾要如何當個聰明的消費者?




播出日期:
98年7月12日
PM19:00~20: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