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那比侵台,直接重創高高屏平原區域,豪雨淹水也讓重創南部地區的農、漁產地,根據農委會最新統計(9/22),颱風總共造成屏東、花蓮、台南、高雄等縣市,農業災損金額達到33億9762萬,超過3萬公頃的農地受災,而漁產損失也相當可觀,損失金額超過7億,高雄有四百多公頃魚塭受損,屏東也有三百多公頃,其它包括畜牧業也有超過2億元的損失
去年莫拉克重創佳冬、林邊的養殖業,今年凡那比直擊永安、彌陀,去年倖免於難的高雄縣養殖業,在這次風災中幾乎血本無歸,永安的石斑、彌陀的虱目魚,都受到重大的打擊,這麼龐大的養殖業損失,反映在西南國土的利用上,我們有什麼省思?在養殖設備、環境的改良與營造上,養殖業要永續經營,我們該提出什麼辦法?
今年的農損雖然沒有去年莫拉克的嚴重,但是年年颱風都對農漁民造成極大的損失。農漁牧業的特性,就在於過程中必須不斷投入資本,不管是肥料、飼料、疫苗、還是工錢,都必須等到貨品賣出的那一天。中間的天災人禍,還是當時的價格不好,都得農民自行承擔。由於台灣天災不斷,加上農業的風險性,農委會在1986的韋恩颱風之後,設立了「韋恩颱風受災漁戶復舊、復建及復耕貸款計畫」,並且在1991年訂定「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提供現金救助或低利貸款。雖然農業天然災害補助對於農民來說,僅是杯水車薪,卻也無奈的成為農民唯一的保命丹。
但是農損補助缺失一堆,對農民的現金補貼不夠,低利貸款又帶來經營上的壓力;而且發放標準從寬,甚至淪為浮濫,更是威脅政府的財政;尤其甚者,災損補貼更成為政治角力的場域,農民的利益也成為政治人物喊價的綁樁問題。面對農損問題,要如何讓農民無後顧之憂?除了政府補助,有更好的方法嗎?美國以農業保險為主、以災後補助為輔,台灣能效法嗎?
面對農損災難,世界各國施行已久的農業保險制度,對農民有什麼好處?檢少損失?能平抑物價?也能分擔社會承受農災的風險?中國近年積極發展農民保險,以社會保險的思維協助農民面對災難,這樣的保險制度,能套用在台灣嗎?目前台灣也實施豬隻死亡保險,成效如何?減少病死豬流入市面?也讓豬農減少災損?套用在養殖、農業上,可行嗎?要落實農業保險,政府該要如何準備?
在氣候變遷的威脅下,台灣又是天災頻繁區域,農業與糧食越來越重要,政府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嗎?我們要如何提出一套機制?保障台灣的農業安全?目前只有災害補貼,足夠嗎?在國土利用、避災技術、農產保護等面向,如何看台灣的糧食與農業安全?農民要有什麼意識?政府又該如何因應?
來賓介紹
屏東縣副縣長 鍾佳濱
高雄第一科大 風險管理與保險系主任 周百隆
屏科大 動物科學與畜產系教授 夏良宙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 洪輝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