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綠色革命 從高雄開始? 不必買車 共用一台車 綠色交通最新風潮:共享交通

隨著石油價格高漲以及節能減碳的浪潮,綠色交通也成為五都選舉候選人共同簽署的政策方向,只是綠色交通聽來抽象,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可能認為綠色運具就等於單車或捷運、公車等大眾運輸,在目前全球的綠色交通浪潮中,除了台灣既有的大眾運輸系統之外,還帶來了哪些新觀念?新的交通載具的發明?尤其台灣各地政府搶蓋捷運、輕軌作為政績導向,例如台北市的捷運網路、新北市要蓋三環三線、台中、高雄則持續規劃重軌或輕軌的運輸系統,在台灣財政負擔日重之際,政府支出還能負擔這些交通建設嗎?在全世界的綠色交通概念中,難道非得重軌、輕軌運輸才能提供城市交通的便利?


除了巴西庫里奇巴的BRT公車系統,改良了大眾運輸的觀念,巴黎的公共單車與不萊梅的汽車共享,都成為近十年城市綠色交通的新興觀念,這類將「私人載具」變成「公共運輸」的新觀念中,全球有哪些重要的案例?共享交通和一般的租車服務、共乘有何不同?共享交通要如何運作?對社會有什麼影響?為什麼共享交通可以為目前擁擠的交通環境,帶來更有綠色觀念的改革?以台灣目前的環境,共享交通的觀念能被落實嗎?

但是在國外行之有年,且成果不俗的綠色交通制度,拿來台灣,就能複製成功經驗嗎?以高雄為例,這幾年紅橘捷運兩線開通、公車數量與接駁增加、政府興建大量的單車道,並且引進公共單車系統,甚至被CNN評選為亞洲五大單車城市之一,愛河也有太陽能發電的觀光船,這些交通硬體與軟體建設,多數都是在國外成功的綠色交通措施,但是對高雄來說,卻難以提昇公共運輸的使用率,以公車為例,四年來從5%爬升到12%,捷運一天平均13萬人,對於150萬人的大城市來說,公共運輸的功能不彰,綠色交通的效能自然難以顯現。為什麼這幾年,即使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建構高雄的綠色交通措施,卻難有相對應的績效?台灣的交通習慣問題?交通路網仍然不足?面對機車、汽車年年成長,私人載具是台灣要走向綠色交通最大的障礙?國外有哪些抑制私人載具的政策?台灣行得通嗎?共享制度可以讓私人載具轉換成公共運輸?在民眾使用習慣和政治選票的考量下,台灣能夠落實綠色交通嗎?政府該要有所魄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