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102/1/11-南部開講-體檢台灣休耕政策 讓農產變成綠金產業?

節目來賓:
農糧署組長 蘇宗振
台南後廍里里長 黃正雄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 黃炳文
世新博士後研究員兼任助理教授 劉志偉



休耕補助減半新制今年元旦正式上路,可望減少過去鼓勵休耕、補助休耕大戶、杜絕非農民坐領補助的不合理現象,但是立委提案應該完全杜絕非農民領補助的問題,改善對地補助的制度、應該對領取資格設限,這樣才公平合理?但是要清查領取休耕補助的農民資格容易嗎?目前農政單位有辦法補助真正的農民嗎?

農委會希望補助減半政策可以增加國內雜糧作物自給能力,但是政策立意良善,農友願意響應嗎?台灣雜糧生產系統長年以來失去延續、耕耘機、收割機乃至於後端的脫穀、乾燥與市場流通機制均缺乏,政府希望農民可以多生產雜糧,但是客觀環境有辦法辦到嗎?尤其國外雜糧價格低、盤商的市場競爭力強,台灣雜糧想出頭,還需要許多努力?政府要鼓勵民間多種稻米之外的產物,應該提高雜糧收購價格?讓民間有意願栽種投資? 

如果轉作效果不佳,農民又一窩蜂種稻米,政府公糧收購的完嗎?休耕與保價收購,一個減少生產、一個刺激生產,政策彼此競合,一旦休耕補貼減少、勢必會讓稻米大量生產,是否造成政府新的財政負擔?稻米生產變更多,政府得有更完整的產銷配套?以免市面稻米價格崩盤,反而使得農友響應休耕補貼減半政策卻蒙受損失?未來稻米量可能越來越多,數量提升品質也要提升?台灣稻米未來可做為重要出口產品?增加台灣農產品競爭力?除了鼓勵轉作雜糧,減少稻米生產比重,也該鼓勵民間就休耕地發展有機農業或新興農業?讓台灣農產品有更多可能的發展? 

休耕減半政策立意良好,但為確保台灣糧食自給,除了現有的農地銀行協助媒合,也需要更積極活化農地?國外對地補貼是針對有耕種的農地給與補貼,台灣應該要加入?把休耕補貼改成耕種補貼?鼓勵辛苦農作的農民?除了耕種補貼之外,休耕農地能收荒地稅嗎?讓農地能真正被妥善使用?並且提升糧食價值,讓農民耕作有更高的回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