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莫拉克颱風帶來驚人雨量,南部山區不是山崩就是土石流,其中小林滅村的原因,眾說紛紜,崩塌開始於獻肚山標高1445公尺處,土石以每秒50公尺、相當於每小時180公里的速度高速向下崩移,33秒之後,土石就跨越了山腰的590高地,進而淹埋小林村,累積的土石重達3000萬噸,全程短短110秒。
根據這個現象,日本學者提出「岩盤蠕動」的模型,認為小林滅村來自於「深層崩壞」,這與一般土石流的定義有別,主要是表層有起伏的山勢,顯示表面以下80公尺的岩盤,遭受地層壓迫破壞而碎裂,因此雨量累積超過400公釐之後,就會讓破碎的岩盤,整個泡在水中,一旦浮出之後,就會向下方滑動,形成大型的山崩。日本學者所駔戳的推斷,站在地質觀點,有多少可信度?台灣的地質環境有什麼特色?莫拉克帶來的災難,讓我們對台灣的地質環境,有更多的認識?
像這樣的山勢,在台灣山區比比皆是,高雄旗山地區更是以這樣的山型被命名,六龜的十八羅漢山也是類似地形,NHK製作的「深層崩壞 襲擊日本」節目,以小林村為他山之石,檢討日本自身的地質環境與防災機制。但相對日本政府與媒體的積極面對,莫拉克風災過後一年,我們對於台灣的地質環境與應變機制,做了多少?又完成了多少?中央地調所雖然逐步完成台灣的地質調查系統,但是,透過這些資料所研擬出的防避災系統或國土發展機制,卻付之闕如。台灣到底還有多少像小林村與獻肚山這樣的地質環境?還有多少村莊位在危險地區,民眾卻毫無自知?
四月的北二高走山,引發全國人民對地質法的關注,但是這個會期卻依舊無法過關,到底哪些地區的地質有潛在風險,民眾難以了解?台灣七成都是山地,氣候變遷導致更嚴重的地質災害?雨季又要來,秋颱可能變多?南部可能有二度傷害?人民如何與環境共處?
來賓介紹
屏科大水保系 教授 陳天健
成大防災中心副主任 賴文基
地球公民協會 執行長 李根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