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每週五18:30,公視13頻道,請跟著我們一起出發,走進在地,感受地方共好共生的溫暖力量,用心體會這片土地的美好與感動,這不只是旅行,更是一場貼近土地的深刻體驗,傾聽故事,感受脈動中的生命力。 在地旅行將會一同與各位觀眾走進巷弄、踏入田野、深入原鄉,傾聽它的故事,觀察它的脈動,尋找生命力,看見希望與未來!

2018/7/20 南部開講節目預告:假養殖真種電? 七股抗議魚電共生

集結產官學各方籌組的台南市水產生物科技合作社,要大手筆在台南七股打造500公頃「漁電共生」,養殖漁業兼種電,卻引發七股漁民上街抗議,政府推動「漁電共生」,既可以養殖、還可以發電,原意希望能提升養殖業的經濟,並讓在地產業轉型,但是財團整合土地租用20年,讓七股漁塭租金一口氣飆漲10倍,養殖戶都租不到魚塭。

目前光電業發展不需要經過環境評估,就可以推動,漁民和環團也擔心影響當地生態?七股最有名的是黑面琵鷺,大量開發的光電廠會影響野鳥生態?野鳥棲地附近適合開發光電業?農委會現在要推動漁電共生,對於養殖環境來說,會有任何生態上的影響嗎?漁民擔憂太陽能板腐朽會可能會分解出有毒物質?養殖區的水質如何控管?

為了推動綠能,農委會陸續推出畜牧業、農業和養殖漁業蓋光電板,以農業來說,過去在雲彰一帶出現一堆亂象,很多太陽能大棚,上面種電,下面種菜,原本是美意,但後來發現不少是真發電、假種菜,除了農地作光電廠有問題,現在連水庫、淨水廠、埤塘、滯洪池都拿來做太陽能發電,嘉義蘭潭水庫最近也引發爭議,水庫本來是良好的鳥類棲地,變成光電業會有什麼影響?政府為了達成2025年的承諾,這樣拼命發展綠電的方式,方向正確?配套太粗糙?

從魚塭到農田、從水庫到海岸,連公園的水池都變成太陽能板,政府大規模的蓋太陽能,為什麼不在工業區興建?反而找可能有生態疑慮的地方?政府目前主推大型的光電開發計畫,這個方向正確嗎?今天晚上八點到九點,請鎖定公視13頻道,發展太陽光電,就能無限上綱

節目來賓:
七股沿海土地資源保護協會理事長  楊惠欽
太陽光電公會農業光電委員會主委  蔡清旭
高雄鳥會總幹事  林昆海

▶▶南部開講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thtal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