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潮寮污染追追追 上學就準備逃命 師生受害誰該負責?

播出日期:
98年1月4日

邀請來賓:
潮寮村民 林景文
潮寮國中家長會會長 張簡遵在
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陳美霞
高雄海科大海洋環境工程學系教授 沈建全

討論內容:

環保署:疑似7污染點將管制 民眾:不能馬上停工?

在這個月內,高雄大發工業區接連發生四次不明氣體的毒害事件,使得緊鄰工業區的潮寮國中與國小,直接受到波及,累計已經有上百名學生送醫治療,家長嚇的想轉學、學生到課人數少,學校陷入被迫停課的窘境。即使環保單位鎮守工業區監控近一個月,仍不敢判讀監測參據,大寮鄉民不能接受目前政府的處理方式,也讓民眾質疑公信力與專業度何在。




整個污染事件的調查過程,民眾滿意嗎?為什麼要拖那麼久?對於環保署的調查結果,有什麼想法?為什麼潮寮村民都無法滿意?為什麼只是疑似而找不出兇手?會不會是打迷糊仗?混水摸魚?只針對控管?不能停工?環保署是否有什麼隱瞞或避重就輕?在地民眾對於這次的調查,有什麼發現?




針對環保署的調查報告,嫌疑廠商他們也有話要說,認為環保署的調查不足採信。




環保署也針對潮寮毒氣事件,提出後續的建議,政府目前的解決辦法,你同意嗎?環保署認為一勞永逸的方法是遷校、遷村,你贊同嗎?政府有未善告完整資訊的問題嗎?




目前環保署的初步調查,空氣中含有乙酸乙酯、乙酸丁酯、氨氣、丙酮、乙烯及鄰二甲苯等空氣污染物,環保署調查出來的毒物,這對當地民眾的健康有什麼影響?潮寮的多重污染對民眾健康有什麼影響?




工廠一再放毒 政府一拖再拖 潮寮心聲誰聽到?

調查事件拖了一個月的時間,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為什麼會那麼差?環保局長期無法做好大發工業區的監控,地方政府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地方的利益勾結?台灣的重要資源幾乎集中在環保署,是否有鞭長莫及的問題?地方缺資源怎麼辦?拖、推、打模糊戰,這樣的政府如何能苦民所苦?一堆專業語言,民眾要的他們說的出來嗎?民間要如何有自主的能力?抗爭?控訴?還有其他的方式嗎?




補償金就可以解決一切嗎?未來要如何預防再一次的不幸事件?排污機制的檢討與管控?工業區遷移?政府該怎麼做?工業區的防治機制要怎麼做?潮寮村民要做什麼?





中南部空氣品質不良 民眾健康如何自保?

台灣西部全部都工業區化,對於西部環境品質有什麼影響?工業區附近的民眾生活有多苦?以林園、大寮、後勁這些工業區為例,民眾在生活上、健康上,有哪些問題存在? 全台有八成以上的工業區都超過20年,相關污染防治設備過於老舊?以潮寮為例,汙水處理廠有什麼問題?新的化工廠加入、楊縣長近幾年拼命招商,有考量到老舊工業區的設備能負荷?中南部老舊工業區一堆,政府最近又要拼招商,中南部民眾健康有危機?

全台只剩北部、東部有乾淨空氣可呼吸,其餘縣市都淪落為最糟空氣汙染三級防治區,空氣品質變差的原因在哪?台北、台中和高雄都是都會區,為什麼中南部的空氣品質相對而言不好?難道中南部民眾的健康要成為工業發展下的犧牲品?




空氣品質越來越差,對於民眾健康有什麼影響?現在民眾過敏、支氣管炎越來越嚴重,和整體環境有關嗎?民眾健康問題是否有南北差異?民眾應該如何適應空氣變差的環境?如何預防?




抗污染靠政府 真的靠得住? 民間力量要崛起?

政府做不好,民間力量要起來?從潮寮長期以來的社區巡守隊來看,自己的家鄉要自己守護,如何讓社區的力量更強大?參與工業區監督管理?在地民眾要怎麼做?其他地方已什麼經驗?政府和民間應該如何合作?景氣不好,大家都要省成本,環境成本堪慮?環境安全可能被忽略?面對可能越來越多的污染問題,民眾可以做些什麼?政府如何積極面對?

Call In注意事項

各位觀眾您好:

本節目有開放call in

call in號碼:

07-269-3368

打進來的觀眾朋友請注意以下事項:

1.請告知工作人員您的姓名及地點
例如:台北劉小姐,高雄王先生,恆春邱太太

2.請將電視聲音關小聲或是調靜音,這樣才不會干擾到彼此的聲音

歡迎觀眾朋友踴躍發表意見

南部開講製作團隊 上

對抗不景氣 農業有錢途? 農再條例救得了農村未來?

播出日期:
98年12月28日

邀請來賓:
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張正揚
台灣鄉村展望學會執行長 張添基
白河蓮花農人 薛弘明
雲林「小地主大佃農」青割玉米團團員 陳德祥


討論內容:

處處都是失業潮 青年返鄉務農有出路?


景氣大壞,失業率節節上升,光十一月就有50萬人失業,都市人每天愁眉苦臉,但是對於農村來說呢?農村生產有受到不景氣的影響?農村生活有受到不景氣的壓力?這一波不景氣,意外使得農村子弟返鄉度寒冬,年輕人回鄉工作如何因應不景氣?返鄉工作對他們有什麼幫助?提供經濟來源?還是紓解不景氣的壓力?這波子弟回鄉,能解決農村人口外移、老化的問題?




漂鳥計畫、新農業運動提供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工作的契機,有人適應不良,但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他們是如何找到人生的第二春?年輕人返鄉工作應該注意哪些調適?這次的不景氣是年輕人投入農村的新契機?農村青年如何在逆勢中,找到生存的機會?農業是不景氣中的好選擇?也是農村找回生機的機會嗎?




農業生產沒錢途? 農再條例救得了農村未來?

人口外移、產業凋零一直是台灣農村發展最大的困境,從過去李登輝時代到馬總統上任,60萬農民的生計一直是農業政策的主軸,但是為什麼從農發條例到扁政府一連串的農業政策,農村困境難解決?反而爭議越來越多?農發條例使得農地自由買賣,農村沒發展,反而變成台灣觀光農舍到處蓋?政策傷人,傷的多嚴重?




馬總統上任推動農再條例,想要彌補過去農業政策問題,卻引來農村團體的韃伐,農團批評是精英式的政策?到底什麼才是在地的觀點?農村再生是什麼?「再生」一詞引自日本,為的是要振興在地產業,台灣農村目前有推動再生的基礎嗎?日本如何推動農村再生?在地想要何種再生方式?




農委會口口聲聲要農民相信他們,農再條例通過將對農村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到底有哪些幫助?可以解決農業產值不足?可以改造農村景觀?讓農民活的更有尊嚴?土地整合後,可以推企業農作?也可以推動小地主大佃農,對農民生計益處良多?企作生產能改善目前農業經濟產值不足的現象?小地主大佃農目前的成效?

但是農村團體卻認為,農再條例是不折不扣的毀農政策,尤其土地開發有許多疑慮?土地整合等於是摧毀小農的生產多元化?改變台灣農村長久以來的生產習慣?小農生產的價值在哪裡?再者,農村最核心的問題是生產問題,農委會不解決產銷制度的詬病,反而投入8000億蓋富麗農村,豈不倒果為因?




農委會認為小農生產缺乏效率,缺乏競爭力?企作生產能增加農民收入?農業產值究竟要如何提升?問題是出在耕地大小?或是農產市場機制?過去精緻農業、有機農業、休閒農業的成果如何?農再條例反而扼殺台灣農業的發展?




探討農再條例 為農業?觀光?還是開發? 農村未來發展怎麼看?

農再條例最大的爭議在於第三章的土地開發,農委會想解決農地閒置過多?讓農地整合有效使用?提升農地的使用效率?地盡其利?但是經濟開發至上的思維,是否可能剝奪小農土地所有權?幫財團開了方便之門,有機會炒作農地?甚至納併公有地?增加官商舞弊的機會?但是農委會強調不會有土地炒作的機會,那該怎麼預防?透過縣政府和農委會的把關,就能杜絕一切的疑慮?3/5決就能代表社區民主的意見?是否符合台灣的農村現況?農地開發最大的疑慮在於都市邊緣的農村土地,是否有加速都市化的問題?




如果農地都變成建設、變成休假觀光,農地都沒了,全部仰賴進口行嗎?對台灣的糧食供應有什麼問題?




找出農村活力 台灣農村沒特色? 推動再生真能找出在地文化?

農委會認為台灣農村缺乏特色,希望將每個鄉鎮都能營造成南投澀水社區的城鄉新風貌,透過農再條例才能整體規劃?突顯各地農村特有文化?對農村文化發展有幫助?農村團體反駁這只是讓農村觀光化,缺乏文化內涵?到底什麼是農村文化?農村休閒要如何發展?如何享受農村的休閒旅行?美濃是怎麼做的?白河是怎麼做的?

當地球停止轉動… 地球越來越熱 台灣如何預防氣候災難?

播出日期:
97年12月21日

邀請來賓:
台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主任 柳中明教授
東吳大學教授 林碧堯老師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張楊乾


討論內容: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暖化趨勢擋不住 氣候災難將成常態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十四次締約國大會前兩個禮拜在波蘭波茲南舉辦,兩個禮拜的時間,集結了一百九十二個國家的八千多位代表參與,但是十二天的會期除了確認後續談判的時程、解凍一筆六千萬美元的適應基金之外,並無多少具體成就可言,部分環保團體甚至直斥為浪費時間、錯失良機。這些適應基金的用途?6000萬美元的基金能救多少氣候災民?台灣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




然而在會議中,科學界提出許多研究,更加確認暖化對於氣候變遷的影響,與會人士警告,九成的災害記錄與氣候有關,全球暖化效應可能為人類帶來災難與衝突。聯合國總部的官員也表示,明年將會是氣候變遷關鍵的一年。尤其,在這次會議中,各國代表也承認氣候暖化已是不可逆的事實,節能減碳要趕緊作,但是各國也要開始學習如何適應各種極端氣候的發生。正如同荷蘭發展漂浮城市、馬爾地夫舉國遷徙、各國對於醫藥的發展、農業的改良等等,均是開始預防與解決各類氣候災難所可能產生的問題。然而,台灣開始正式氣候災難了嗎?暴雨多旱、海平面上升、颱風頻繁等等極端氣候,已經開始影響台灣,如何將災難降到最低?如何預防?如何開始學習極端氣候的適應?台灣政府應該提出什麼樣的政策?什麼樣的整體規劃?




地球暖化目前的嚴重性?以目前的趨勢,氣候暖化會有多嚴重?為什麼暖化已經不再是環保議題?變成生存問題?台灣這幾年在暖化的目標上,做了什麼努力?目前台灣已經遇到什麼樣的氣候災難?未來可能會有什麼災難襲擊?




面對暖化不只要減碳 還要預防災難 如何預防?

北極溶化一直是這幾年氣候會議最關心的議題,北極溶化的話,首先衝擊到的就是北極的生態系,北極熊馬上就無家可歸了,另外,對人類影響更大的災難,就是海平面預計上升7公尺,全世界的沿海都市,都將變成一片水鄉澤國,到時候高雄就變成壽山島,然後台北就變成台北湖。目前荷蘭提出漂浮城市的計畫、英國準備蓋水閘門、馬爾地夫等太平洋島國則準備舉國遷徙,那台灣提出什麼遠見與對策?




海水暖化也一直是大家很關心的議題,尤其台灣是海島型國家,海洋如果發生變異,對於台灣的影響就很大。首先是漁業的問題,最近台東傳出補不到旗魚,有學者認為是黑潮可能受暖化影響,發生變化。另外就是海水變暖,颱風或是暴風雨也變多,今年九月,很難得九月還有連續三個大型颱風,台灣就深受颱風之苦,所影響的不只是水災、農損、排水系統,更重要的是公共安全的問題。水災是這次波茲南會議中,最為重視的一環,台灣能如同英國、荷蘭般?審慎評估氣候變遷的衝擊後,提出如與水共存(Living with Flood)、留下空間(Making space for water)等水患治理新思維。




未來可見的乾旱問題,中南部會最直接面對,在農業方面應該要如何面對?水資源的利用?病蟲害的預防?另外傳染病的公共衛生,登革熱和腸病毒原本都是南部的疾病,但是今年也有北部的病例,例如台灣已經絕跡的霍亂、鼠疫,有可能會流行嗎?政府應該要有什麼樣的適應與預防機制?




從整個氣候變遷的調適機制來看,除了剛剛提到的海平面上升、農漁業、水資源、疾病管制等等,還有哪些部分應該要建立一套防災機制?一個完整的「氣候變遷白皮書」?

碳排放密度全球前茅 台灣成世界公敵?

在減碳的目標上,為什麼各國無法達成共識?金融風暴對於減碳有什麼影響?國外各國的減碳目標?以台灣來說,我們的減碳目標符合國際趨勢嗎?為什麼比一些開發中國家還要寬鬆?比中國還差?為什麼台灣的碳排放密度如此高?我們有哪些大量的碳排放來源?如果一直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台灣可能受到什麼監督或制裁?變成世界公敵?




目前世界各國對於碳減量有什麼方法或政策?成效如何?台灣政府目前做了什麼?減碳三法?預期效果如何?如何在台灣既有的現實環境中,達到降低溫室氣體的製造?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一定是對立面嗎?如何找出新的路線?




個人如何減碳?

個人生活在哪些方面會製造出碳排放?碳足跡如何計算?如何在生活當中減碳?一天可以減下多少碳排放?累積下來能有多少貢獻?個人減碳效果有限?誘因在哪裡?減碳政策最終只能成為道德勸說?為什麼會淪為口號運動?




對抗暖化 政府眼光要遠 動作要更快

節能經濟怎麼做?全世界都在動,台灣如何從中得到商機利益?(自給自足的能源市場?)目前發展節能產業與節能環境的困難之處在哪裡?台灣如何做?越慢對抗暖化,會有什麼影響?成本越高?台灣受到的傷害越難收拾?台灣政府如何展現對抗暖化的魄力與遠見?




高爾在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說中呼籲世人:「If you want to go quickly,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 We need to go far, quickly.」。面對全球暖化,台灣作為地球的一份子不但不能置身事外,更應全面參與。規劃各種「節能」與「防災」政策,不但不違背台灣經濟發展之長遠利益,且與國際環保潮流的永續發展精神緊密契合。

「兩兆」光環不再 金融風暴消費緊縮 面板,DRAM面臨災難?

播出日期:
98年12月14日

邀請來賓:
崑山科技大學校長 蘇炎坤
高雄應用大學工業管理系教授 黃營芳
MOMEY雜誌副總編輯 劉志明
Call-out 聚鼎科技公司董事長 張忠本


討論內容:

金融風暴消費緊縮 面板,DRAM臨災難?

最近景氣冷颼颼,尤其在台灣人最驕傲的高科技業裡面,很多人傳出裁員減薪或是無薪假,其中DRAM和面板這兩個產業虧損很多,股價也跌的剩兩三成,都傳出需要政府花錢紓困的消息。原本DRAM和面板都是台灣政府過去大力扶植的「兩兆雙星」計畫,也是南部科技業最重要的地方,「台南科學學區」裡面最重要的產業,如果面板業發生問題,南科可能就有掉一半的業績,有一半的廠商都有危險。在這一波金融風暴中,高科技產業到底受到什麼衝擊?業者可以撐過這次的不景氣嗎?政府應不應該拿錢救他們?







DRAM和面板兩個產業,台灣都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生產地,DRAM業現在到底有多不景氣?那對於面板業現在營運有多不好?業績/營業額?虧損有多嚴重?員工目前無薪假的情形?會不會有裁員潮?像DRAM已經是賣一顆賠一顆,面板的產能利用率也下降到60%,明年會更慘嗎?目前兩兆產業面臨的問題?外部環境:金融緊縮?消費例衰退?產業內環境:韓國競爭?廠商過多?缺乏關鍵技術?








DRAM從去年賠到現在,為什麼會那麼慘?面板業Q4可能要開始賠錢了,預估明年賠的更多,為什麼會這樣?兩兆產業目前的慘狀是如何造成的?如果面板業預估這兩年都不好,甚至有些大廠會面臨經營上的問題,那會不會像VCR裡面,電子業員工所說,奇美如果沒撐過這次的景氣寒冬,南科就有一半以上的廠商會發生問題?南科未來的前景怎麼辦?




兩兆產業撐的過這波不景氣?業者有倒閉危機?需要透過合併重整?汰弱扶強?兩兆產業面臨這波不景氣,應該如何因應?

兩兆產業都倒 台灣電子業前景堪憂? 政府紓困要快?

政府應該要紓困嗎?該倒就應該要他倒嗎?強迫業界先合併再紓困?只針對前幾家業界紓困?目前政府已經投入了哪些資源?




如果兩兆產業撐不過寒冬,對於台灣科技業有什麼影響?民間銀行為什麼不願意投入放款?公股銀行聯合紓困,是變相的人民財富流入民間企業?如何在救企業與社會公平之間取得平衡?如果紓困應該要救,但是要怎麼救反而是重要的,政府應該要怎麼救?




國與國的戰爭 兩兆雙星有能力擠上國際?

我國11月對外貿易總額達320.4億美元,較去(2007)年同期減少18.8%,其中出口167.8億美元,大幅衰退23.3%,中國大陸(含香港)、美國及東協(6國)等主要市場均呈現衰退,分別衰退38.5%、14.2%、19.4%。就出口產品觀察,因各國消費購買力下降,使我電子產品出口衰退25.3%,又受國際市場LCD報價大幅下跌,致我精密儀器出口減少45.7%。台灣過度依賴外銷?所以當全球景氣緊縮時,台灣相對就會被牽累?過度依賴美國和中國市場?當這兩個國家的景氣不好,台灣就不好?




電子產業的國際競爭,國家政策應該如何協助?台灣發展兩兆產業在政策上有什麼問題?放任自由競爭?韓國政府過去是如何扶植電子產業的發展?面對中國在半導體業的崛起,台灣應該要怎麼面對?台灣電子業的國際優勢,是否能持續維持?我們的競爭優勢在哪?

雙星計畫被視為未來明星產業,為什麼發展至今仍然成效有限?數位內容和生技業的發展困境?目前雙星產業的政策是否有問題?問題在哪?韓國在電子資訊、網路寬頻以及數位內容的整合經驗,足以我們仿效?印度在軟體業的崛起,台灣未來機會還有嗎?在數位內容的國際競爭中,台灣怎麼走出去?如何培植新的兩兆產業?




「兩兆」光環不再 「雙星」發展牛步 台灣下個產業在哪裡?

下一個明星產業在哪裡?台灣的全球競爭優勢是什麼?小國未來要擠上世界舞台,應該如何發展?如何從資本密集轉移為知識密集?




馬總統的幾項經濟建設與規劃,能夠帶領台灣面對未來的競爭?台灣下一個明星產業應該要具備什麼特徵?




兩兆產業被視為目前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也創造了許多的就業機會,但也燒掉了許多投資人的血汗錢,尤其在這波不景氣當中,受創慘重,暴露出發展上的缺陷。至於被視為下一個十年的台灣經濟基石─數位內容和生技產業,雙星產業目前則是看不出有什麼具體成效。過去扁政府八年重要扶植的「兩兆雙星」,真的可以帶動台灣未來的經濟前景嗎?或是這只是一連串錯誤的產業政策?台灣未來產業在哪裡?或是繼續期待尚未發光的兩個明日之星?

元旦連假何處去? 花小錢玩出平價奢華

播出時間:97年12月7日(日) PM 19:00-20:00(Live)

來賓介紹:義大皇家酒店董事長 - 洪萬隆
台灣鄉村民宿發展協會理事長 - 吳乾正
省錢旅行玩家 - 943
沙發客旅行玩家 - Jolie


節目介紹:今年以來,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世界各國經濟衰退,消費低落,紛紛端出各種振興經濟措施,另一方面,由於生產力下滑,導致目前國內各產業無薪強迫休假,甚至裁員的事件,這幾個月整個台灣幾乎都瀰漫在低氣壓中。12/2行政院長劉兆玄決定順應民意,同意實施元旦彈性放假,如此一來,將有4天連假,政院認為應有利拚經濟,可讓民眾多多外出旅遊,增加消費,獲得民眾一片叫好。

但是在這一波不景氣當中,民眾縮減消費預算,首當其衝的就是旅遊支出,旅行社、飯店,希望透過這一波假期,吸引消費增加收益。但是也有許多學者表示,元旦與春節假期的消費效應可能有限,尤其旅遊市場的提振可能會不如理想。

不過旅行業者也提出許多優惠方案與行銷計畫,希望能「物超所值」吸引民眾消費,提昇觀光收益,在一片降價、折扣與優惠方案當中,現在出遊真的可以撿到便宜嗎?消費者要如何在不景氣時代聰明消費?越來越多的另類旅行方式,結合了創意、挑戰和生活體驗,不但省錢還可以玩的開心玩的有意義,過去的背包客、民宿、單車旅遊、社區旅遊、農村體驗、Long Stay造成流行,現在更有沙發客交換住所、公益旅行等等旅遊方式,幾乎都是聚集了創意發想的省錢旅遊。在這些旅遊型態越來越多樣,也越來越貼近人的互動與生活體驗,這樣的趨勢有什麼意義?在不景氣年代,省錢旅遊可能蔚為風尚?要怎麼玩才能玩的開心?又能玩出旅行的意義?

縣市拼合併?

播出時間:
97年11月30日(日) PM 19:00-20:00(Live)

來賓介紹:高雄縣縣 - 長楊秋興
高雄大學都發所教授 - 曾梓峰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 廖達琪老師


節目介紹:
11月20日行政院會通過地方制度法有關縣市合併部分條文的修正草案,這禮拜立法院將排入議程進行審查,本會期若通過,縣市合併即有法源,目前南部地方團體極力推動的高高屏合併案,將可望於民國99年與台中縣市同步合併,目前高雄縣也成立「縣市合併小組」以因應未來可能的合併計畫。

為了未來更有效的資源整合與分配,馬總統規劃中的「三都十五縣」將把台灣目前的行政劃分重新洗牌,預計台中縣市將於99年合併升格,北北基和高雄縣市將於103年合併,台南、嘉義和新竹三個縣市未來也將合併。這次的「三都十五縣」是台灣地方劃分重要的關鍵,也在地方上引起相當激烈的爭議與討論。區域重劃分不只是行政區界的重新組構、統籌資源的整合與分配,更應該考量國土規劃與利用、城鄉發展、地方財政、地方自治等的問題。但是台中縣市的升格,卻只引發各縣市政府搶著要合併升格,僅僅思考到升格後財政大餅坐大了,未能完整考量到未來區域發展的規劃。

試想未來北北基、中縣市、台南縣市、高高屏合併,涵蓋了都會、鄉村、山地等不同類型的區域生態、也包括了農業、工業、服務業等不同的生活形態,幾乎每一個縣市合併都像一個小型的台灣政府,未來將如何有效進行治理,我們的地方政府準備好嗎?縣市合併之後,地方政府扁平化,縮減掉的是過去浪費的行政與立法部門?還是縮減掉的是民眾的權益?當國家資源幾乎集中在這幾個合併的縣市,南投、苗栗、澎湖這些原本的窮縣,會不會持續被邊緣化?原本差異極大的城鄉差距,會不會持續擴張?縣市搶升格與合併,可能會產生哪些後遺症?特別是對財政收支分配以及升格縣市的財政負擔,會產生哪些影響?中央與地方以及地方之間尚未解決的人與錢的問題,將會吵不完?有計畫的縣市合併帶來的將是資源有效整合,但是缺乏遠見的縣市合併,卻可能持續疊床架屋?也使得地方治理權限變大,卻更無能管理?


行政區劃構想會不會折騰地方和人民,勞民傷財?不同時代、不同政府都提出不一樣的區域劃分規劃,站在國土保護、有效利用的角度上,台灣的行政區域應該如何劃分?

中南部退休要好生活 你的理財觀對了嗎?

播出時間:97年11月23日(日) PM 19:00-20:00(Live)

來賓介紹: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理財所所長 - 黃國良教授
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系 - 郭修仁教授
富蘭克林投顧公司副理 - 黃定國

節目介紹:
台灣人的理財觀念幾乎都從主流媒體得知,而台灣的主流媒體幾乎都是建立在北部生活的投資觀念,中南部的民眾根本無法以中南部生活需求的基礎上,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以及適合中南部生活的退休準備。

中南部的民眾想要好好規劃退休基金,到底要準備多少?中南部的理財觀和北部要有什麼不同?理財方式要有什麼不同?儲蓄的價值是否該被重新思考?尤其活在商業化、拜物教的時代,媒體上所展現的美好生活和現實生活之間,到底我們真的需要什麼樣的生活?需要多少錢?需要什麼樣的理財觀念?如果要投資,投資自己,是什麼概念?投資自己,生活要怎麼過?

野草莓運動 新世代學運再現?

播出時間:
97年11月16日 PM 19:00-20:00(Live)

來賓介紹:
行政院南部中心執行長 - 羅世雄
中山大學社會所教授 -何明修
NGO團體 -邱毓斌
學生代表 - 姚量議


節目介紹:
11月6日開始,針對修改集會遊行法等議題與訴求,號稱「野草莓運動」的大學生靜坐集結,並在這個禮拜開始全台串連,高雄、台南、嘉義等地區紛紛有各大專院校的學生響應。長期以來,台灣社會對於現在的大學生有許多既定印象:冷漠不關心社會事務、接收資訊多元而快速、卻不擅於人際相處,這群世代過去被稱為草莓族,一捏就碎,但是這場運動以及過去的樂生抗爭,我們看到某些大學生涉入公共事務的討論,有人期望他們可以延續學生運動的熱情與純善,希望他們是動亂的時代裡,最後的一點真誠。

但是這群野草莓們,他們表達抗議、集結動員的方式,卻與過去的學生運動大不相同,透過網站、即時通、聊天室,同儕式的動員,隨性游移的聚集,在外人看來似乎鬆散缺乏組織,流於同樂歡愉,訴求不明確,論述也不完整,在他們身上似乎看不到18年前學生運動的嚴肅憤慨,也缺乏抵抗威權對抗體制的行為。就如同「野草莓」的意義一般,雖然野,但依舊是草莓的本質。

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社會主流總有許多刻板印象,這次「野草莓運動」展現出全然不同形式的學運內容,到底這群學生的熱情從何而來?他們和印象中的草莓族有什麼不同?學生參與公共事務有機會透過這次活動重新發動?社會運動與NGO團體近幾年面臨新血流失的困境,這場運動有機會帶動新血加入社運行列?台灣未來的公民運動在這場網路革命中,有了新的可能性嗎?

史上第一回 民間公投

播出日期:
97年11月9日 PM 19:00-20:00(Live)


來賓介紹:
高雄市教師會教育政策中心主任 - 任懷鳴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 廖達琪
台灣民主基金會 - 許文英


節目介紹:
11月15日高雄市將舉行高市教師會所提出的「中小學一班25人」小班公投,雖然這只是台灣第七次的公民投票,但是卻是第一次真正由地方發起,真正由下而上的公民投票,也是真正第一次考驗、檢視公投法在政治妥協下的適切性。

「小班公投」在籌備過程歷經法律與行政上的困擾,目前在宣傳與投開票上也遇到極大的問題…。到底透過這次的小班公投,是否能真正達成直接民主的地方自治精神?是否能刷清公投被政治操作的污名化?是否能讓人民重新瞭解公投真正的意義與價值(草根民主與去精英化)?
到底台灣社會適合公投嗎?過去台灣政府推動公投時,出了什麼問題?

2009世運在高雄 高雄變身國際城市?

播出時間:
97年10月26日 PM 19:00-20:00(Live)

來賓介紹:
體委會主委 - 戴瑕齡
KOC執行秘書 - 朱挺珊
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所長 -陳以亨
高雄市議員 - 吳益政


節目介紹:

2008北京奧運引發全球關注,尤其北京的進步和中國的改變,京奧代表大國崛起的象徵,明年7月16日,高雄將舉辦第八屆的世界運動會(World Games),這個運動會的知名度,並不像奧運、世錦賽等等重要主流運動比賽,但是舉辦世運會對於高雄、對於台灣來說,將有什麼重要改變?

有可能像奧運帶給北京市的影響一般?透過世運會的籌備,高雄市如何走向進步城市的方向?為什麼現在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高雄要辦世運了?高雄世運有可能像北京奧運一樣,讓整個台灣人都團結起來嗎?剩下一年的時間,高雄世運會準備好了嗎?如果搞砸的話,對於台灣有什麼影響?剩下一年的時間,我們要怎麼支持世運?怎麼把台灣推到全世界!?

舉辦世運不應該只是一個城市的事情,也並非體育界的嘉年華,當代運動會重視的不只是賽是如期完成,而是整體觀光、行銷、國際形象等的效果,這需要一個國家政府認真看待,世運、聽奧是台灣有史以來爭取到最大型的國際性運動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應該如何合作?如何讓世運與聽奧成為台灣人共同的關心的國際比賽?

電影瘋南方? 高市推國片有成?

播出時間:
97年10月26日(日) PM 19:00-20:00(Live)

來賓介紹:
高雄市新聞處處長 - 許銘春
高雄電影節影展主席 - 鄭文堂
電影《愛的發聲練習》導演 -李鼎
紀錄片《唬爛三小》導演 - 黃信堯


節目介紹:
高雄這幾年在市政府針對「城市行銷」的目的下,鼓勵影音製作南下拍片,希望一方面能透過影像傳播行銷高雄,另一方面更積極想要扭轉影音產業集中在台北的產業現況,目前高雄市政府推出的「影視資源中心」、「影視場景資源」、「拍片行政資源」、「拍片獎勵」、「住宿補助」等等電影電視政策,真的符合電影電視製片的需求嗎?而高雄想要發展影視產業,具有什麼優勢?還缺少什麼?機會在哪裡?


近幾年高雄除了創造影視製作的友善環境之外,更積極推動市民多進電影院,創造國片的觀眾市場,從這幾年的電影圖書館、高雄電影節、補助南方影展乃至於近日通過的補助國片五成票房,這些政策有機會讓高雄人愛進戲院嗎?這對於影視產業的發展,有什麼影響?對於製作和觀眾端,高雄提高了什麼樣的環境?

高雄過去在傳統產業的結構性衰退下,近幾年不停苦思轉型的機會,包括文化創意、綠色能源、觀光休閒等等,影視產業一直是高雄極欲發展的產業方向,但是目前高雄有什麼條件?主客觀條件上,高雄的優勢在哪裡?高雄的電影夢,會不會就只是一場…做電影的夢?

爆發裁員潮 該怎辦?

播出時間:
97年10月19日(日) PM 19:00-20:00(Live)

來賓介紹:
高雄縣勞工局局長 -宋廷棟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梁定澎
104人力銀行中南區辦事處營運長 - 于玲晏
前民生報記者 - 郭漢辰


節目介紹:
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經濟,企業開始瘦身因應景氣寒冬,國內也傳出大型企業將大舉裁員,減少人事支出,三十年來最大的失業潮即將來臨,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大失業潮已來臨,失業的人要如何找工作?有工作的小職員如何展開「工作保衛戰」?尤其南部的就業市場有其特殊性,長期以來傳統產業的外移,使得失業率居高不下,但這幾年在高科技產業、工業區與服務業的成長帶動下,南部的失業情形稍微控制,但是面對這一波的全球不景氣,南部的失業潮是否又要蠢蠢欲動?

根據主計處統計,今年八月份台灣長達一年以上沒工作的失業人口,已經攀升至6.3萬人,創下三年來新高,原本的失業問題還沒解決,這一波金融海嘯所帶來的景氣寒冬,新的大型裁員才剛開始,尤其這波的裁員,前所未見掃到高科技、金融與媒體業等等高專業、高薪水的就業族群,加上原本就存在的高學歷高失業問題,政府原本就付之闕如的就業政策,面對未來更緊迫的經濟景氣,更顯得捉襟見肘…,到底面對這次的大型失業潮,政府應該拿出什麼藥方? 處在不景氣、裁員威脅、消費緊縮的年代,民眾要如何面對生涯的規劃以及生活的觀念,不景氣到底是生計的恐慌還是帶來生活的新價值?用愛真的可以終結不景氣?就業壓力是否可以排解?生活方式是否有可能會有新的態度?

MIT台灣製造 消費要安心

播出時間:
97年10月12日(日) PM 19:00-20:00(Live)

來賓介紹:
高雄市研考會主委 - 許立明
標準檢驗局科長 - 廖示瑛
NGO老師 - 邱花妹
毛巾發展協會 - 周清源

節目介紹:
當台灣製造越來越少、中國製造越來越多的當下,阿嬤用的肥皂、拖鞋、毛巾、床單,一件件的商品都印上made in china的標記,活在台灣的消費者能有什麼選擇?從奶粉、蝦子、牙膏、毛巾、輪胎到玩具,「中國製造」在全世界引爆爭議,一度以超級低價搶攻世界的中國產品,如今讓無數消費者又是憤怒,又是焦慮。憤怒的,是中國不斷以超低價奪走其他國家基層勞工的工作權,焦慮的,是廉價產品背後糟糕的品管,所可能對你我健康所造成的危害。

毒奶風波是危機還是轉機?是民眾持續陷入中國恐慌的焦躁之中,還是台灣製造有機會拾回民眾的信心,相對於MIC造成的焦慮,從毒奶風暴的中國商品恐慌,到海角七號破紀錄的風靡全台,「台灣製造」可以成為最近人心浮躁下的鎮定劑嗎?我們重新省思MIT的價值,可以從過去「廉價低劣」的形象,轉移成「重視品質、品牌」的方向?越來越多人會開始愛用國貨嗎?台灣的農產品與傳統製造業,有機會翻身嗎?

高雄市首先提倡「台灣製造商品專區」,鼓勵消費者多購買台灣安心商品,到底「愛用國貨」的意義是什麼?是單純的愛國情操?或是在當前經濟危機中,透過消費本國商品刺激台灣的經濟?刺激台灣的產業發展?還是站在消費安全上,保障台灣人的民生健康?亦或是透過本地生產本地消費的產品里程管理,減少能源消耗,建立低碳低耗能的消費倫理?

在全球的生產鏈與消費配置中,台灣製造的定位在哪裡?當越來越多的製造業移轉到中國生產,或是原物料的國際交換,我們要如何確保產品的品質與安全?而台灣政府對於「台灣製造」有什麼明確的輔導政策?消費倫理的教育?對於「台灣製造」的產品,台灣政府有嚴格的檢測機制嗎?食品外包裝的原料標示中,沒有強制業者印出原料產地,消費者從何判斷?台灣製造的標示,是否會模糊了部份原料來自中國的可能性,民眾該如何自保?政府該怎麼做?只能靠廠商自己的良心?

陸客不來 誰的問題?

播出時間:
97年10月5日(日) PM 19:00-20:00(Live)


來賓介紹:
台南市長 - 許添財
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 - 羅世雄
義大皇家酒店董事長 - 洪萬隆
飛揚綜合旅行社國旅觀光部經理 -徐飛翔


節目介紹:
陸客來台從7月18日開放至今,總人數有2萬994人,平均只有280人,一開始開放效果不彰,政府認為受到奧運影響,但是奧運之後,人數不增反減,平均一日才200人,而政府期待這次的黃金週能夠帶來更多的人潮,預計超過4000位陸客訪台,然而整體離原本期待的每日三千人上限,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年底下修目標為一天一千人來台,這個目標以現在的狀況,達得到嗎?

陸客來台對南部有什麼影響?利多在哪?目前南部的旅行業有因此獲利嗎?發生什麼問題?相關的行業興起可以帶動整體南部的景氣提升?或只是侷限在某個區塊內的經濟消費?8天7夜的環島旅遊,高屏、嘉南地區只有兩天就要逛完,我們可以展現什麼?南部有什麼特色?這些特色在旅遊行程的設計上有被突顯嗎?

根據過去的經驗,陸客對於南部什麼內容就有興趣?目前南部各縣市有把這個特殊性作出來嗎?這種走馬看花式的旅遊方式,可以刺激台灣的旅遊品質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台灣應該發展出什麼型態的觀光內涵?我們的觀光市場就只針對中國市場嗎?我們要怎麼吸引歐美、日本的消費客源?如果要往高附加價值的休閒旅遊,南部有這個條件嗎?我們的策略應該如何? 客運三通隨著陸客來台已經有初步的鬆綁,但是關乎於台灣經濟發展更重要的貨運三通,目前進度如何?

馬政府希望年底前可以達成貨運三通的目標,目前進度如何?貨運三通對於台灣的經濟會有什麼幫助?對於南部地區有什麼影響?小港機場和高雄港會因此受惠?是否需要相關的配套?

到底政府對於兩岸觀光有什麼整體規劃呢?前景在哪裡?是走一步算一步嗎?三個月後來看陸客政策,哪裡出了問題?為什麼無法達到政策目標?每年有600億商機有可能嗎?是因為台灣的觀光沒準備好?政策開放太倉促?限制太多無法吸引市場?還是對岸綁得太緊?台灣失去主控權?政府要拼陸客觀光,未來該怎麼調整?

中國狂熱 燒得人民好焦慮!?

播出時間:
97年9月28日(日) PM 19:00-20:00(Live)


來賓介紹:
行政院南部服務中心執行長 - 羅世雄
台灣南社前副社長 - 郭峰淵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 - 辛翠玲
勞工紀錄片導演 - 羅興階

節目介紹:
馬總統520上台後,一連串的中國開放政策,包括陸資、陸客乃至於未來也要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讀,希望可以靠中國救台灣的經濟。但是經濟還沒救成,兩岸政策的改弦易張:馬總統說兩岸主權建構在九二共識下非國與國的特殊關係,使得南部民眾越來越擔憂政府的親中路線,對於主權的過於軟化,是否會讓渡掉台灣的主體性。尤其這次的毒奶粉事件,政府對內政策混亂,對中國更是姿態過低不敢發出抗議,更是讓人疑慮馬政府對中國的態度是否出了問題?

「到底靠中國,就可以救台灣嗎?救不了台灣反而賣掉了台灣?」這是南部人最焦慮的地方,馬政府的兩岸政策鬆綁,是為了要讓兩岸關係正常化,但是這個「正常化」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是台灣邁向全球競爭的基礎?一中市場、大中華生活圈的基礎?還是一個中國的基礎?這個問題,馬政府一直未明白說明,這也是最令人焦慮的部份。如果站在全球佈局的角度上,兩岸關係的鬆綁正常化是時勢之趨,不可避免,但是目前的兩岸開放成效有限,會不會只是台灣政府的一廂情願?除了兩岸開放之外,台灣的全球策略是什麼?如果是站在大中華生活圈的基礎上,馬政府這一連串的兩岸政策,如何在台灣的主體性上,達成區域合作的機會?目前政府的所有作為,有而中國的立場呢?

中國狂熱在全世界已經燒了十年之久,台灣應該要站在什麼位置去思考兩岸關係?用什麼態度去進行開放政策?台灣回歸是中國長久以來的政治目標,在兩岸的互動間,他們又是怎麼看台灣?不管中國是敵是友,在政治與經濟的微妙拉扯和競爭之間,台灣要向前走,要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如何謀求最大的利益?

山區開發過度 誰是下一個廬山?

播出時間:97年9月21日 PM 19:00-20:00


來賓介紹:
南投縣副縣長 - 陳志清
廬山公主小妹民宿屋主 - 施明德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 - 廖本全
台灣鄉村民宿發展協會理事長 - 吳乾正


節目介紹:
台灣地狹多山、僅僅3萬6000平方公里的小島,就涵蓋了200多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處處可見崎嶇陡峭的山地與坡度變化的地形特色,特殊的地形景觀與山地資源,賦予台灣發展高山觀光的潛力。但是這十幾年來,只要颱風一吹過,山區就頻傳土石流、山洪爆發、走山等等災難,尤其經過921地震的威力,中部山區土石鬆動,風災雨災過後的損害更是嚴重。

台灣高山破碎的山林,過去在農業上山的政策下,隨著公路的開發,許多高山果園、菜園、茶園的闢建,都引來了一定的爭議。主要的原因是此地的開發建設,非常嚴重的破壞該區的生態,從水土流失、國土保安功能的減少,到排水污染的問題,過度開發的經濟效益,往往讓人們忽視了環境反撲的威力。近幾年又在政府拼觀光的政策與口號下,高山觀光開發成為另一個問題,不管是中部的清境農場、廬山、谷關或是南部的阿里山、寶來、四重溪等山區,紛紛蓋起旅館與民宿,環境超載使得天災損害更加嚴重。


這次辛樂克颱風重創中北部山區,廬山溫泉旅館區災情慘重,旅館橫躺在塔羅灣溪的畫面令人觸目驚心,社會大眾不禁質疑「台灣的山林開發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天災一來,這些觀光景點被破壞的如此嚴重?這些災害損失是天災還是人禍?在開發計畫的推動下,山坡地、水資源保育出現什麼問題,台灣的高山環境有過度開發之虞嗎?目前的高山開發政策遇到什麼難題?高山旅遊的安全要怎麼顧?地方政府的資源有限,中央政府要給什麼協助?


廬山這次的災害給我們的不只是悲痛,而是更多的反省與思考,濫墾開發破壞環境得到了經濟利益,但是大自然的反撲,卻讓人類損失更多寶貴的生命、財產。部份學者提出高山生養休息、封山遷村的建議,封山遷村是好的方法嗎?300萬的山區居民的生家利益誰管?誰來幫助他們?台灣擁有珍貴的高山資源,這些資源的確有其開發的價值,但是要怎麼開發?適度和過度一字之差、一線之隔,全看政府的管理機制而定,到底台灣政府對於高山管理作了什麼?有什麼不足?哪裡需要改善?

搶救白海豚! 白海豚就快要絕種!

播出時間:
97年9月14日 晚間7:00


來賓介紹:
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 王建平
福爾摩沙鯨保育研究小組 - 楊世主
媽祖魚保育聯盟 - Chris
彰化縣環保聯盟理事長 - 蔡嘉陽


節目介紹:
在海洋永續的觀念中,到底台灣做了什麼?沒有做什麼?今天八月媽祖魚聯盟呼籲政府將白海豚棲息地畫入保育區域,希望能重新復育白海豚,但是直接面對的就是未來陸續要進行的西海岸工業開發活動,到底這一場自然與工業的對抗,台灣人要站在哪一邊?我們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為何?

高雄捷運怎麼救?

播出時間:
97年9月7日(日) PM 19:00-20:00

來賓介紹:
高雄市交通局長 - 王國材
高雄捷運公司 - 黃明煌
台大土木系交通工程組 - 張學孔
高雄市議員 - 吳益政


節目介紹:
高雄捷運從3月8日開始試營運,4月7日開始正式營運,流量從試營運時的每日十幾萬人,減少到一天七八萬人,高雄人普遍擔心「高捷經營的下去嗎?」,這個問題在這五、六個月以來,陸陸續續引爆,包括高捷嘗試調漲票價、深夜尾班車是否要開、增資遲遲無法通過等等,讓人更為擔憂高雄捷運的未來該怎麼辦,每年都要虧20幾億,高雄市有能力這樣一直虧下去嗎?高捷出了什麼問題?

在這些因素之中,許多人直把問題指向機車問題,高雄市機車共有117萬輛,平均1.3人就擁有一輛機車,是全世界密度最高的區域,而機車的氾濫應該要如何提出合理的管制?機車問題幾乎是全台灣各城市共同面對的問題,高雄市有機會提出一套合法公義的機車管理制度?在台灣的現實環境中,機車問題要怎麼提出改善?

在高雄捷運還沒走出困境之時,馬政府宣佈將在台中興建捷運,高捷延伸線要到屏東,這會不會成為另一個城市的負擔,政府投資這些運輸系統有其必要性嗎?有其他的大眾交通網絡可以替代嗎?

百日就嗆馬 有理嗎?

播出時間:
97年8月31日

來賓介紹:台南市市長 - 許添財
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 - 羅世雄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 顧長永
南社成員 - 郭峰淵

節目介紹:
南韓總統李明博執政滿百日,支持率從52%暴跌至20%,創下歷屆政權最低紀錄。馬總統執政百日,民調同樣也從當初上任時的5成以上,滑落至現在的3成多,David Gergen認為要當好總統有七個條件,其中「百日定江山」就是最重要的衡量機制之一。就馬總統執政百日的過程來看,充滿許多爭議之處,從南部的角度來看,不管是兩岸開放、經濟政策、民生需求乃至於地方重大建設,到底馬政府對南部未來發展的定位為何?馬總統想把南部帶到哪去?南部的需求他顧慮到了嗎?南部人怎麼看?

拼觀光?賣國土? 阿里山保衛戰!?

播出時間:
97年8月24日 晚間7點

來賓介紹:台灣鄉村民宿發展協會理事長 -吳乾正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 -林子凌
阿里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廖景泰

節目介紹:阿里山是鄒族人的聖山,是國民旅遊的度假地,是中國觀光客最期待的風景區,也是台灣森林生態的重要保留地,但是一個BOT案,讓阿里山風景區的未來,引起當地民眾的反彈…。

1976年11月9日,一把大火燒掉沼平車站附近的住宅區,當時林務局以復育原始山林風貌為由,不准居民在災區重建家園,而將住民遷移到商店街一帶。過了近30年,2003年政府思考如何打造阿里山的觀光資源,隔年提出「民間參與投資經營阿里山鐵路及阿里山森林遊樂區」,2006年並以BOT方式,這一塊地供「宏都阿里山企業聯盟」興建五星級觀光飯店,引起當地民眾與鄒族人的抗議。另外BOT計畫內的阿里山鐵路經營以及北門車站的開發,也在連續三起的森鐵意外事件,民眾開始質疑BOT計畫的正當性與安全。8月18日,五星級飯店的興建計畫被環評初審否決,阿里山民眾認為山林得以保留,宏都企業將再繼續提案,這場對抗,將在下禮拜的環評大會揭曉…。

回看台灣近幾年的觀光政策,促參計畫是觀光開發的重點,引入民間的資源與資本,協助財政窘困的政府開發,似乎是一個好的點子,尤其開放中國觀光之後,台灣的觀光資源和品質都必須快速提升,BOT似乎勢在必行。政府為了觀光這塊大餅,已經將許多著名的風景區BOT給財團經營,但是這些決策除了過程草率,民眾也擔心財團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犧牲當地生態與人文。到底BOT是解決觀光發展的良方呢?或是政府不負責任的作法?BOT帶來當地的是繁榮?或是當地的麻煩製造者?

郭董愛台行動 救高雄?

播出時間:
97年8月17日 晚間7點

來賓介紹:
行政院南區辦公室主任 - 羅世雄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 梁定澎
高大社區營造基金會執行長 - 廖義銘


節目介紹:
520馬總統上任後,鴻海電子隨即承諾將南下高雄投資軟體事業,並且在上個月開始招募員工,進駐高雄軟體園區,上禮拜,鴻海集團更以「愛台行動」,加碼投資台灣,其中將把鴻海的亞洲運籌中心設置在高雄港,以高雄港為核心,形成高雄─越南─廈門的亞洲佈局。另外鴻海並將投資1500億元的環保科技造鎮計畫,目前高雄新市鎮所在的高雄縣橋頭,已表態要努力爭取。在鴻海陸續加碼台灣、投資高雄的動作下,真的可以為不景氣已久的高雄與南部地區,帶來就業、產業復甦的機會嗎?其中高雄港在近幾年世界港口的排名年年下滑,鴻海進駐之後,可以如同高軟的鴻海效益一樣,起死回生?而高雄港在邁向自由貿易港區的前景時,到底可以為南部地區帶來什麼經濟上的改變?而沉寂十年的高雄新市鎮開發計畫(橋頭、大坪頂),有可能在這一波的企業造鎮計畫中重新思考新市鎮的定位嗎?高雄新市鎮有其他可能的開發契機嗎?

生活單車道 單車風潮

播出時間:
97年7月20日 晚間7點

來賓介紹:
台南市市長 - 許添財
高雄市議員 - 吳益政
長鬃山羊俱樂部 -周盟桂

節目介紹:
前高雄、台南、台北都開始發展都市型態的單車交通系統,其中台南更進一步由市府帶頭做起,宣示每週「公務員無車日」的政策,鼓勵市民多騎車上班。單車通勤發展的思維應該有別於過去休閒式的單車旅遊,而是以「運輸工具」的角度思考單車通勤在都市交通系統中的定位。

本集節目,首先釐清為什麼會有單車通勤的風潮?從環保、健康、交通等面向切入,了解全球單車通勤的趨勢。單車通勤的需求與過去單車休閒的需求有什麼不同?單車時代的來臨代表什麼意義?新的產業的出現?新的生活價值出現?單車潮只是一種流行風嗎?這幾年的單車風潮和小時候騎腳踏車有什麼不同?站在都市規劃與交通系統的角度,如何把單車納入交通載具之內?

留南部?上台北?南部囝仔找工作?

播出時間:97年8月3日 晚間 7:00

來賓介紹:
天悅溫泉休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洪萬隆
104人力銀行南部營運長 - 于玲燕
大王菜鋪子 - 王福裕


節目介紹:
七、八月是大學生出社會找工作最夯的時期,但也是南部小孩最頭痛的時候,到底要留在南部工作?怕沒職缺、沒前途,還是要北上謀職?完全存不到錢,還得靠家裡資助…。根據調查,南部平均薪水比北部少一萬元,發展機會又比較少,這是真的嗎?可是上台北工作,要付房租、吃喝玩樂樣樣都貴,起薪才2、3萬的南部囝仔,要怎麼在台北生活?到底南部小孩想要留在南部工作有那麼難嗎?好工作都只有台北才有嗎?

中南部失業率年年下降,但是喊找不到工作的南部人卻還是一堆,根據最近出爐的人口移動統計,南部的新鮮人還是一批一批上台北去找工作,為什麼失業率下降,南部人還是得上台北?南部產業有什麼問題?工作管道在哪裡?南部的求職市場有什麼特性?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現在的求職者要培養什麼工作能力與態度?

但是上台北工作的人,又有很多想要回到南部但是回不來,有人說南部沒工作,所以回不來,有人認為錢太少,謀生不易,到底回不來是外在總體環境的因素?還是個人心態的適應問題?認真想回南部工作的人,他們心中懷有什麼想法?有什麼熱情?在生活態度上有什麼轉變?

有機生活 農民自救 台灣農業新轉機?

播出時間:
97年7月27日 晚間7:00

本集來賓:
我的一畝田 - 林旭陽 農友
合樸農業市集 - 賴永興 農友
枋山愛文芒果認養計畫 - 洪輝祥
臨海農場 - 劉力學

節目介紹:
台灣第一家由稻農自主成立的「台灣稻農公司」,最近推出的「我的一畝田」計畫,引發企業界的支持與認養。在台灣農業面臨轉型、政府政策過慢的當下,農友們紛紛找出不同的農業產銷模式,包括網路直購直銷、穀東俱樂部、農民市集一直到「我的一畝田」,結合生態、有機和樂活的風潮。在這樣的趨勢底下,台灣小農真的可以找到未來轉機嗎?對於消費者來說,這些新的生產模式以及有機生活的推動,可以拉近民眾和農民的距離嗎?可以讓民眾「買的安全」?更了解「吃的健康」?當政府政策問題叢生之時,民間已經開始自己找尋出路…,找尋自己如何吃的安全,也找尋台灣農業的可能性。

718水淹中南部 千億治水預算花到哪

播出時間:
97年7月20日 晚間7:00

來賓介紹:
水利署署長 - 陳伸賢    
屏東縣縣長 - 曹啟鴻    
台北縣副縣長 - 李鴻源    
高雄市綠色協會總幹事 - 魯台營

本集節目:
718卡玫基襲台,中南部水災受創嚴重,外界砲轟中央氣象局預報誤差值太大,是造成這次淹大水的元兇。然而就算天氣預報準確,以這次大量雨水過境,中南部地區就不會淹大水嗎?台灣的防洪系統就能發揮嗎?扁政府時期未了解決年年淹大水的問題,95年通過8年1160億的治水方案,每年花大錢治洪水,但是這兩年還是年年暴雨成災,問題出在哪?是因為全球氣候變遷,造成世界共同的問題嗎?還是台灣的治水方案達不到效果?
  
面對氣候改變的問題,台灣治水政策有新的因應思維嗎?而且過去不太淹水的台中市區,這次也因暴雨來襲造成大淹水,是因為我們過度開發的問題嗎?而近年山區、沿海地區,幾乎每逢豪雨必淹,這些地方的開發政策與治水方式,還能依照傳統思維嗎?

台電蓋太陽能電廠 永安濕地大破壞?

播出時間:
97年7月13日 晚間7點

來賓介紹:
台灣電力公司發言人 - 杜悅元
茂迪電力事業部總經理 - 張咀亮
高雄大學都建所教授 - 曾梓峰
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 - 林昆海

節目介紹:
到底台電蓋太陽能電廠是否會影響永安濕地的生態呢?為什麼非得要挑這個地方興建?興建大型太陽能電廠的政策正確嗎?台灣適合發展太陽能發電嗎?太陽能發電有什麼好處?有什麼限制?南部一直被認為適合發展太陽能,為什麼一直沒有發展起來?我們該如何發展太陽能發電與相關產業?為什麼太陽能產品又貴又難用?我們要怎麼使用?政府有什麼配套?怎麼來推廣?南部真的可以變成太陽能王國嗎?

總爺國小遷校??

播出時間:
97年7月6日 晚間7點

本集來賓:
台南縣政府縣長 - 蘇煥智
台南藝術大學校長 - 李肇修
台南社區大學專案經理 - 吳仁邦
台南縣總爺國小家長代表 - 陳文福

節目介紹:
在台南縣政府積極向國際發展的此時,現在的總爺藝文中心將被冠上「國際」之名,但是在美好遠景的此時,有著60年歷史的總爺國小卻被一紙公文,強迫遷併,移出空間給台南藝術大學進駐,面對粗糙的決策過程,引發當地民眾反彈,以及對於國際藝文中心的質疑。加上「諸羅樹蛙」正式被列為保育動物之後,總爺糖廠也成為保育人士關注的重要棲息地,尤其擔心藝文中心的開發案,可能破壞諸羅樹蛙的生態。
  到底縣政府擘畫的「國際藝文中心」何去何從?「總爺國小」何去何從?「諸羅樹蛙」何去何從?有了藝文中心就沒有國小和樹蛙,有了國小和樹蛙就沒了藝文中心,一切非要如此思考嗎?大建設大投資是否會變成大破壞大浪費?政府可以提出具有創意的建設性政策嗎?可以在產業、生態與文化間取得一個出路嗎?

只有海鮮沒有海洋文化 我們算是海洋國家?

播出時間:
97年6月29日 晚間7點

來賓介紹:
漁業署署長 - 沙一志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主任 - 鄭明修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 - 張泰迪
海洋生態記錄片導演 - 柯金源

節目介紹:
新政府上任之後,連續開放珊瑚船執照、三海浬底拖網漁業,引起許多生態與環保團體的抗議,這兩項漁業政策為何引來如此大的爭議?當環保人士抗議漁民破壞海洋生態時,政府說要協助轉業、休漁、補助,這能解決漁村日益沒落的悲傷嗎?漁民長期在政府海洋主權不彰的政策下,成為海上被追趕的孤鳥…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放哪裡

播出時間:
97年6月22日 晚間7點

本集來賓:
高雄市議員 - 李文良
高雄市議員 - 吳益政
高雄市船務公會理事長 - 顏銘傳
南方公民社會守護聯盟/南風劇團 - 陳姿仰

節目介紹:
高雄港和高雄市之間持續存在「港市合一?共同發展?」的老問題。這個禮拜更引發流行音樂中心的設址風波,站在市民的角度,我們如何從政治人物爭吵不休的「流行音樂中心」,看見高雄市和高雄港的未來發展問題?流行音樂中心可以帶動高雄的創意產業發展嗎?可以留住人才,開發高雄的創意生活環境嗎?

鴻海三通利多不斷 南部房地產

播出時間:
97年6月15日 晚間7點

本集來賓:
高雄市都市發展局主任秘書 - 張貴財
屏商技術學院不動產經濟系副教授 - 白金安
高雄市不動產仲介公會理事長 - 楊耀龍
台灣無障礙推廣協會理事長 - 林俊福

節目介紹:
為什麼長期以來高雄的房市低迷?為什麼高雄的景氣一直未見好轉?在愛河整治、高鐵和捷運通車、乃至於鴻海和三通的話題刺激下,高雄的房地產最近發展的非常快速,有人說高雄的春天來了,但也有人擔心高雄的房市會不會重蹈十年前的泡沫化。相較於台北和台中飛奔的房地產,高雄相對便宜的房價吸引了許多投資客南下,有人歡欣鼓舞希望透過房地產帶動高雄的景氣,但也有人憂心忡忡怕節節高升的房價造成更多的無殼蝸牛。

究竟房屋政策應該指向房價和房屋數量,還是提供人民居住品質的滿足?到底房地產市場是投資炒作工具,還是提供人人得以安生立命的居所?走過鹽埕埔的舊市街,看著經濟逐漸落沒卻依然充滿人情味的街坊,心中油然感動,「這不就是高雄的味道嗎?」

這個禮拜,「南部開講」帶你從南部的房地產切入,看見高雄經濟的問題,感受住在南方的幸運與美好。

擴大內需政策 草率制定沒人管?

播出時間:
97年6月1日 晚間7點

本集來賓:
金門酒廠董事長 - 雷倩
台南市市長 - 許添財
公平稅制改革聯盟召集人 - 王榮彰

節目介紹:
油價上漲新聞炒翻天的時候,我們都忘記關心劉兆玄內閣在5/26提出,為了刺激短期景氣成長的「擴大內需」政策。刺激景氣成長通常連帶會使得物價上漲,在通膨年代中,花1144億給各縣市進行地方建設,可以促進經濟成長?或使得通膨更嚴重?

尤其這次政策之草率,以人口做分配依據、二日內完成所有決策程序、更要在六個月的時間內花掉1144億…過於輕率的決策,缺乏社會形成共識的討論,新政府是否又走回老路子?通膨問題是否會更加嚴重?

南部產業 轉型好難

播出時間:
97年5月25日 晚間7點

本集來賓:
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委 - 黃萬翔
高雄大學建發所副教授 - 曾梓峰
高雄市經濟發展委員會執祕 - 周克任

節目介紹:
在台灣工業發展歷史上,南部一直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在全球高科技產業取代重工業生產的趨勢下,台灣的生產基地從南部轉移到新竹地區,從而帶動北部地區的科技產業榮景。

二十年中,南部的核心產業沒有改變,但在全球趨勢下,整體南部經濟環境相當不理想,甚至重工業所帶來的環境負面影響也紛紛浮現。「工業生產」是南部經濟必然的宿命嗎?政府喊說南部要產業轉型,但是轉型卻持續失敗。南部產業要轉型,關鍵在哪裡?為什麼之前一直失敗,問題在哪裡?

重北輕南 南北差異大不同?

播出日期:
97年5月18日 晚間7點

本集來賓:
台南市長 - 許添財
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 陳美霞
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副教授 - 曾梓峰

節目介紹:
台灣有南北差距嗎?南北差距只是政治語言,故意要凸顯南部的弱勢,爭取政治資源的分配的口號嗎?近20幾年來,南北在社會經濟地位、健康、教育方面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來越大,這是什麼原因造成?與您一起探討什麼是南北差距?

落地台灣 姊妹同國

播出日期:
97年5月11日

本集來賓:
外配姐妹 - 武玉貞
南洋台灣姐妹會 - 吳紹文
勵馨基金會研發部專員 - 杜瑛秋
移民署移民事務組專門委員 - 王錫美

節目介紹:
台灣目前已超過40萬的外籍配偶(含中國配偶26萬),我們除了檢討新移民的生活權益、文化適應等問題,更要進一步詢問政府,相關移民政策準備好嗎?在原住民、舊住民、新住民、新移民如此多的認同語彙中,我們到底是什麼?若尊重包容、認識理解、共存共享是多元文化的核心意義,那麼台灣文化將是什麼?

520油電價格解凍 節能時代準備好嗎

播出時間:
97年5月4日 晚間7點

本集來賓:
中研院經研所 - 粱啟源
立法委員 - 田秋堇
綠色和平組織會長 - 林聖崇
消基會董事長 - 程仁宏

節目介紹:
再過兩個禮拜,馬總統就要就職,而新任的內閣官員也上緊發條準備好了,其中對於扁政府已經凍漲五個月的油價,馬總統之前宣佈上台後就要回歸市場機制,汽油一次漲4塊,電價則分2次調整,初步要漲30%。面對越來越貴的油價、電價,很多百姓的日常開銷已經快到臨界點,但是預期未來台灣的油電價格還可能越來越貴,今天我們就要來檢討現在的油電價格到底合不合理,要用什麼角度來思考未來充滿危機的能源政策。

討論重點:
1.台灣的能源政策如何因應石化能源減少的趨勢?
2.肥了企業苦了民眾,油電價格的合理性與正義性?
3.碳稅VS碳交易,台灣產業能真正減碳轉型?
4.節能時代,生活應有什麼新思維?

再見尾班車 搶救偏遠鄉鎮交通權利

播出時間:
97年4月27日 晚間7點

本集來賓:
交通部公路總局主任秘書 - 趙興華
屏東縣立法委員 - 潘孟安
逢甲大學交管所教授 - 李克聰
屏東客運總經理 - 郭子義

節目介紹:
去年十二月,南部客運業者受不了長期虧損,聯合向公路總局嗆聲,表示政府再不針對偏遠地區路線長年虧損,提出解決辦法,他們就要集體停駛這些偏遠地區的路線。

最後雖然在交通部承諾提高補助金額後宣告和平落幕,但是不到半年的時間,台南縣就停駛了十條路線、新竹也有六、七條路線試辦停駛、台中、彰化、嘉義、屏東等縣市也有部分路線不再營運。這些路線有的整併,有的由其他路線替代,但也有些站牌再也沒有公車停靠。我們不禁要追問,政府如何解決偏遠地區民眾的交通問題?我們又應該有什麼新思維來面對這些民眾的生活權益?

公共交通服務是每一個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權利,這是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所揭櫫的「必要的社會服務」之一。當政府與業者以「經濟效益」為理由停駛,誰來關心偏遠地區民眾行的權利?弱勢只會更弱勢,「社會公義」在哪裡?

柴米油鹽通通漲 台灣糧食政策在哪裡?

播出時間:
97年4月20日 晚間7點

本集來賓:
農糧署副署長 - 游勝鋒
綠色和平組織會長 -林聖崇
新農業農民代表 - 徐蘭香
主婦聯盟常務董事 - 黃淑德

節目介紹:
麵包變貴、牛奶變貴、雞蛋變貴、豬肉變貴、白飯也變貴,什麼都漲,就是荷包沒有漲…全世界都在搶糧食,台灣的糧食供應正常嗎?缺糧時代來臨,台灣準備好了嗎?

這兩年來國際原物料的價格持續飛漲,小麥漲了2.5倍、稻米漲了3倍、玉米也漲了2.5倍,根據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的研究報導,食物價格居高不下成為未來的常態,糧食危機將取代石油危機成為未來全球發展的的關鍵問題。糧食不足的影響範圍很廣,包括農業生產、民生消費,尤其對農業為主的南部縣市來說,我們要怎麼看這次全世界缺糧的問題?

啟動高雄捷運 看見城市的遠見

播出時間:
97年4月13日 晚間7點

本集來賓:
高雄市交通局長-王國材
捷運公司處長-黃一中
高雄市議員-吳益政
台大土木系交通組教授-張學孔

節目介紹:
「捷運通車了!」這是高雄今年最重要的議題,值得高雄人驕傲,但也有許多隱憂,需要我們一起去改善。

過去七年施工期間的交通黑暗期,大家都在等待痛苦過去,迎接美麗的未來,現在捷運紅線已經開始正式營運,橘線也準備在年底通車,我們看到高雄不一樣了,對高雄也有更多的期待與想像。

一個城市的發展,和大眾運輸系統的完備息息相關,尤其像捷運這種同時具備大量載運功能與都市景觀改造的建設,更是直接影響到一個城市的規劃與發展。回到市民的需求,我們對於大眾運輸系統的發展、配套措施、接駁公車、捷運票價、交通服務等等,都有著許多的感受與檢討。

春吶精神

播出日期:
97年4月6日 晚間7:00

本集來賓:
施錦芳 -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
何東洪 - 輔仁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吳柏蒼 - 回聲樂團主唱兼吉他
海倫 - 春吶樂迷(參與春吶五年)

節目介紹:
13年來,許多人試圖詮釋,到底什麼是春吶的精神。從最初二位外國人基於熱愛音樂,每年春天邀請國內外樂團,特別是獨立創作的非主流樂團,也就是所謂的地下樂團,在墾丁租下私人露營場開起演唱會,奠定「春天吶喊」在國內非主流創作音樂活動的始祖地位。

一直到今年邁入第十四年,參與人數從最初的幾百人,到現在的三十萬人,龐大商機吸引了眾多業者搶食,品牌雜亂、魚目混珠,音樂活動逐漸變質,其間經歷了毒品、搶奪市場、正名的風風雨雨,最要命的是對墾丁國家公園的環境壓力與破壞。

從去年開始,除了警方繼續加強掃毒,公部門也開始介入管理,包括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屏東縣政府都出面,墾管處強勢介入,劃設限定表演場所,屏東縣政府管不了國家公園內的事,輔導業者轉移陣地到園區外的恆春機場,公部門的介入適不適當? 是否會過度干預民間充滿生命與活力的音樂創作活動? 身為活動主體的樂團和樂迷怎麼看?

對樂團、對樂迷來說,「春吶」就是一群愛好音樂的年輕人,演奏出自己的音樂、聆聽別人的音樂罷了,最激烈的活動,不就是沈浸在爆發性的音樂當中---甩頭、搖手、盡情的擺動身體,再單純不過,不懂大人的世界怎麼這麼複雜,為什麼總是用有色眼光在看待年輕人活動? 為什麼總是用放大鏡在挑毛病?

但是,當單純的音樂活動沾上了毒品、當龐大的人潮造成國家公園的環境超載,年輕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率性之外,是否也該學習如何當一個更負責的公民,我們希望多聽聽年輕人的聲音,也希望民間和公部門有更多的理性對話,找出雙贏的途徑,讓音樂藝術、遊憩產業、環保生態、流行文化之間取得平衡,也讓「春天吶喊」、甚至是沿伸出來的墾丁音樂祭,能為台灣原創音樂打下一片天,成為國際性的音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