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當地球停止轉動… 地球越來越熱 台灣如何預防氣候災難?

播出日期:
97年12月21日

邀請來賓:
台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主任 柳中明教授
東吳大學教授 林碧堯老師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張楊乾


討論內容: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暖化趨勢擋不住 氣候災難將成常態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十四次締約國大會前兩個禮拜在波蘭波茲南舉辦,兩個禮拜的時間,集結了一百九十二個國家的八千多位代表參與,但是十二天的會期除了確認後續談判的時程、解凍一筆六千萬美元的適應基金之外,並無多少具體成就可言,部分環保團體甚至直斥為浪費時間、錯失良機。這些適應基金的用途?6000萬美元的基金能救多少氣候災民?台灣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




然而在會議中,科學界提出許多研究,更加確認暖化對於氣候變遷的影響,與會人士警告,九成的災害記錄與氣候有關,全球暖化效應可能為人類帶來災難與衝突。聯合國總部的官員也表示,明年將會是氣候變遷關鍵的一年。尤其,在這次會議中,各國代表也承認氣候暖化已是不可逆的事實,節能減碳要趕緊作,但是各國也要開始學習如何適應各種極端氣候的發生。正如同荷蘭發展漂浮城市、馬爾地夫舉國遷徙、各國對於醫藥的發展、農業的改良等等,均是開始預防與解決各類氣候災難所可能產生的問題。然而,台灣開始正式氣候災難了嗎?暴雨多旱、海平面上升、颱風頻繁等等極端氣候,已經開始影響台灣,如何將災難降到最低?如何預防?如何開始學習極端氣候的適應?台灣政府應該提出什麼樣的政策?什麼樣的整體規劃?




地球暖化目前的嚴重性?以目前的趨勢,氣候暖化會有多嚴重?為什麼暖化已經不再是環保議題?變成生存問題?台灣這幾年在暖化的目標上,做了什麼努力?目前台灣已經遇到什麼樣的氣候災難?未來可能會有什麼災難襲擊?




面對暖化不只要減碳 還要預防災難 如何預防?

北極溶化一直是這幾年氣候會議最關心的議題,北極溶化的話,首先衝擊到的就是北極的生態系,北極熊馬上就無家可歸了,另外,對人類影響更大的災難,就是海平面預計上升7公尺,全世界的沿海都市,都將變成一片水鄉澤國,到時候高雄就變成壽山島,然後台北就變成台北湖。目前荷蘭提出漂浮城市的計畫、英國準備蓋水閘門、馬爾地夫等太平洋島國則準備舉國遷徙,那台灣提出什麼遠見與對策?




海水暖化也一直是大家很關心的議題,尤其台灣是海島型國家,海洋如果發生變異,對於台灣的影響就很大。首先是漁業的問題,最近台東傳出補不到旗魚,有學者認為是黑潮可能受暖化影響,發生變化。另外就是海水變暖,颱風或是暴風雨也變多,今年九月,很難得九月還有連續三個大型颱風,台灣就深受颱風之苦,所影響的不只是水災、農損、排水系統,更重要的是公共安全的問題。水災是這次波茲南會議中,最為重視的一環,台灣能如同英國、荷蘭般?審慎評估氣候變遷的衝擊後,提出如與水共存(Living with Flood)、留下空間(Making space for water)等水患治理新思維。




未來可見的乾旱問題,中南部會最直接面對,在農業方面應該要如何面對?水資源的利用?病蟲害的預防?另外傳染病的公共衛生,登革熱和腸病毒原本都是南部的疾病,但是今年也有北部的病例,例如台灣已經絕跡的霍亂、鼠疫,有可能會流行嗎?政府應該要有什麼樣的適應與預防機制?




從整個氣候變遷的調適機制來看,除了剛剛提到的海平面上升、農漁業、水資源、疾病管制等等,還有哪些部分應該要建立一套防災機制?一個完整的「氣候變遷白皮書」?

碳排放密度全球前茅 台灣成世界公敵?

在減碳的目標上,為什麼各國無法達成共識?金融風暴對於減碳有什麼影響?國外各國的減碳目標?以台灣來說,我們的減碳目標符合國際趨勢嗎?為什麼比一些開發中國家還要寬鬆?比中國還差?為什麼台灣的碳排放密度如此高?我們有哪些大量的碳排放來源?如果一直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台灣可能受到什麼監督或制裁?變成世界公敵?




目前世界各國對於碳減量有什麼方法或政策?成效如何?台灣政府目前做了什麼?減碳三法?預期效果如何?如何在台灣既有的現實環境中,達到降低溫室氣體的製造?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一定是對立面嗎?如何找出新的路線?




個人如何減碳?

個人生活在哪些方面會製造出碳排放?碳足跡如何計算?如何在生活當中減碳?一天可以減下多少碳排放?累積下來能有多少貢獻?個人減碳效果有限?誘因在哪裡?減碳政策最終只能成為道德勸說?為什麼會淪為口號運動?




對抗暖化 政府眼光要遠 動作要更快

節能經濟怎麼做?全世界都在動,台灣如何從中得到商機利益?(自給自足的能源市場?)目前發展節能產業與節能環境的困難之處在哪裡?台灣如何做?越慢對抗暖化,會有什麼影響?成本越高?台灣受到的傷害越難收拾?台灣政府如何展現對抗暖化的魄力與遠見?




高爾在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說中呼籲世人:「If you want to go quickly,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 We need to go far, quickly.」。面對全球暖化,台灣作為地球的一份子不但不能置身事外,更應全面參與。規劃各種「節能」與「防災」政策,不但不違背台灣經濟發展之長遠利益,且與國際環保潮流的永續發展精神緊密契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