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MIT台灣製造 消費要安心

播出時間:
97年10月12日(日) PM 19:00-20:00(Live)

來賓介紹:
高雄市研考會主委 - 許立明
標準檢驗局科長 - 廖示瑛
NGO老師 - 邱花妹
毛巾發展協會 - 周清源

節目介紹:
當台灣製造越來越少、中國製造越來越多的當下,阿嬤用的肥皂、拖鞋、毛巾、床單,一件件的商品都印上made in china的標記,活在台灣的消費者能有什麼選擇?從奶粉、蝦子、牙膏、毛巾、輪胎到玩具,「中國製造」在全世界引爆爭議,一度以超級低價搶攻世界的中國產品,如今讓無數消費者又是憤怒,又是焦慮。憤怒的,是中國不斷以超低價奪走其他國家基層勞工的工作權,焦慮的,是廉價產品背後糟糕的品管,所可能對你我健康所造成的危害。

毒奶風波是危機還是轉機?是民眾持續陷入中國恐慌的焦躁之中,還是台灣製造有機會拾回民眾的信心,相對於MIC造成的焦慮,從毒奶風暴的中國商品恐慌,到海角七號破紀錄的風靡全台,「台灣製造」可以成為最近人心浮躁下的鎮定劑嗎?我們重新省思MIT的價值,可以從過去「廉價低劣」的形象,轉移成「重視品質、品牌」的方向?越來越多人會開始愛用國貨嗎?台灣的農產品與傳統製造業,有機會翻身嗎?

高雄市首先提倡「台灣製造商品專區」,鼓勵消費者多購買台灣安心商品,到底「愛用國貨」的意義是什麼?是單純的愛國情操?或是在當前經濟危機中,透過消費本國商品刺激台灣的經濟?刺激台灣的產業發展?還是站在消費安全上,保障台灣人的民生健康?亦或是透過本地生產本地消費的產品里程管理,減少能源消耗,建立低碳低耗能的消費倫理?

在全球的生產鏈與消費配置中,台灣製造的定位在哪裡?當越來越多的製造業移轉到中國生產,或是原物料的國際交換,我們要如何確保產品的品質與安全?而台灣政府對於「台灣製造」有什麼明確的輔導政策?消費倫理的教育?對於「台灣製造」的產品,台灣政府有嚴格的檢測機制嗎?食品外包裝的原料標示中,沒有強制業者印出原料產地,消費者從何判斷?台灣製造的標示,是否會模糊了部份原料來自中國的可能性,民眾該如何自保?政府該怎麼做?只能靠廠商自己的良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