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宗旨

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是「南部開講」節目的意圖與希望,「草根」、「本土」不等同「俗」、「沒水準」,除了論壇式的討論,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透過「在地旅行」系列,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透過社區營造、守護土地與環境,找到重生的契機,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最在地的關懷,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

野草莓運動 新世代學運再現?

播出時間:
97年11月16日 PM 19:00-20:00(Live)

來賓介紹:
行政院南部中心執行長 - 羅世雄
中山大學社會所教授 -何明修
NGO團體 -邱毓斌
學生代表 - 姚量議


節目介紹:
11月6日開始,針對修改集會遊行法等議題與訴求,號稱「野草莓運動」的大學生靜坐集結,並在這個禮拜開始全台串連,高雄、台南、嘉義等地區紛紛有各大專院校的學生響應。長期以來,台灣社會對於現在的大學生有許多既定印象:冷漠不關心社會事務、接收資訊多元而快速、卻不擅於人際相處,這群世代過去被稱為草莓族,一捏就碎,但是這場運動以及過去的樂生抗爭,我們看到某些大學生涉入公共事務的討論,有人期望他們可以延續學生運動的熱情與純善,希望他們是動亂的時代裡,最後的一點真誠。

但是這群野草莓們,他們表達抗議、集結動員的方式,卻與過去的學生運動大不相同,透過網站、即時通、聊天室,同儕式的動員,隨性游移的聚集,在外人看來似乎鬆散缺乏組織,流於同樂歡愉,訴求不明確,論述也不完整,在他們身上似乎看不到18年前學生運動的嚴肅憤慨,也缺乏抵抗威權對抗體制的行為。就如同「野草莓」的意義一般,雖然野,但依舊是草莓的本質。

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社會主流總有許多刻板印象,這次「野草莓運動」展現出全然不同形式的學運內容,到底這群學生的熱情從何而來?他們和印象中的草莓族有什麼不同?學生參與公共事務有機會透過這次活動重新發動?社會運動與NGO團體近幾年面臨新血流失的困境,這場運動有機會帶動新血加入社運行列?台灣未來的公民運動在這場網路革命中,有了新的可能性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